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千萬有醫療技術培訓需求的人群,醫考行業如何突破營收天花板?

面對千萬有醫療技術培訓需求的人群,醫考行業如何突破營收天花板?

文 | 曹爾寅

即使不在業內,人們也能清楚地注意到這個事實:中國一直很缺醫生。

大健康產業、社區醫療的不斷推進,藥店開放中醫坐診以及鄉村醫生2020年持證上崗政策的推行,都讓市場對家庭醫生、社區醫生這樣的全科醫生有著持續上漲的需求。2012年醫考報名人數只有18萬人,短短三年後,2015年的報名人數就已經突破百萬。

而與此同時,自從2016年《醫師資格考試工作改革方案》發布以來,醫考對醫療行業從業人員的准入資格要求愈發嚴格,實踐技能考試難度越來越大,醫師的通過率不斷降低,這一切都激發了醫學專業相關人員的參培率,使得醫考培訓市場迎來了一次擴容。

將醫考培訓的覆蓋範圍向在職醫考人員的兩端延伸

目前在醫學培訓市場上已有幾家機構顯露頭角。2016年,做題庫起家後轉型醫學在線教育的廣西英騰教育在新三板掛牌;金英傑完成了5000萬B輪融資;壹醫考完成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百通世紀則在2017年完成了數千萬的Pre-A輪融資;此外,還有開心藥師、海納醫學、名醫傳世、好醫術等,都切入了醫學教育領域。

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構正在看到醫考培訓市場的機會,但受限於醫考培訓的特有壁壘,真正能給自己切到一塊大蛋糕的仍然不多。

「因為醫考是在職的人參加的考試,不是在校生。」壹醫考創始人袁錦指出了問題所在,「每一年雖然很多在職人員報名,但這裡面過關意願非常明確的人只在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三分之二不是那麼剛需。而在那三分之一意願明確的人裡面,又得分為有支付能力和沒有支付能力,以及有時間參加培訓和沒有時間參加培訓的人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壹醫考選擇把重點放在在職醫考的頭部市場。

醫考培訓行業天花板不高,參培人員容易分化,培訓的專業細分程度卻很高,面對這個困局,有著互聯網基因的百通世紀總經理楊峰坦率地給出了自己的解法:「的確,如果所有的醫學培訓都只在醫考上做文章,那醫考培訓永遠都不會出現巨頭。所以一定要在醫學人才的終生學習和職業教育上去做突破。」

楊峰對醫生人群的定位是「終身學習群體」。醫生群體不能「一勞永逸」,他們需要考取各種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參加公立醫院事業編的考試,參加晉陞職稱考試,還要進行額外的職業技能提升和學歷提升,在楊峰看來,這裡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建立在「醫考」的大概念之下。

「我們要面對的不僅是醫師資格證考試這一塊兒內容,而是整個的醫生職業發展。狹義的醫考只是百通世紀業務的一部分。」楊峰說。

簡言之,就是同時建立醫學生源品牌與職業發展品牌,讓醫考培訓的覆蓋範圍向在職醫考人員的兩端進行延伸。

特別是在校醫學生群體,楊峰告訴筆者,與IT培訓不同,醫學的需求始終很平穩,前端入口就是大學。「這就需要把在校醫學生包括在內,為他們提供在校大學生的事業編培訓、醫學考研培訓和求職培訓。」

而中國很多在職醫生目前則是專科學歷,在中國對醫生的需求形成爆發之勢前的過渡期里,大批專科學歷的醫生就需要提高學歷,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百通世紀目前的打法,是把涉及到醫學職業的相關分支都放入自己的視線範圍,收費業務主體是職業資格培訓、職稱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而考研、事業編產品和錄播課產品則免費提供,作為內容流量入口。2017年,百通世紀的app用戶註冊數量為150萬,其內容偏向於醫師、藥師和護士考試,其中去年的付費用戶為3萬人。

金英傑董事長趙鴻峰也曾表示,金英傑將招募優質加盟商,在互聯網上建立大數據中心,獨家簽約專業老師,成立學校進行師資培訓,收購上下游教育公司,投資醫學院、醫院和診所,建立「大教育、大醫療、大健康」的醫學服務平台。

考生會選擇最方便的方式,而非最科學的方式

當前,整個醫考培訓機構的類型佔比大概是線下60%,線上40%,形成這一比例的原因可能是醫考受眾的漏斗式模型。

在漏斗模型下,醫考培訓的第一層用戶更傾向於低價的學習方案,比如圖書、免費視頻資料和題庫。

第二層則是有點對點培訓需求的用戶,但他們的支付能力有限。「根據我的調查統計,學員普遍的支付意願是1000到3000元。」楊峰說,「從整個市場角度下,多數產品得控制在5000元以下。」

而這部分用戶的醫生職業特點也使得他們不能參加連續培訓,因此難以進行規模化的大班面試課。「在職員工請不了假,難以集中,大部分都要通過教材和在線直播解決。」袁錦說,「考生會選擇最方便的方式,而非最科學的方式。」

壹醫考也因此由原來的全直播形式,調整為了如今的混合式:基礎知識錄播課,配合高頻錯題和熱點,班主任在線集中管理,考前採用直播進行衝刺。

第三層是存在面授需求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自控能力弱,需要有完整學習流程、進行分模塊教學,並且購買增值服務。

需要同時面對三個層次學生的百通世紀,則根據不同的學生定位,進行了快慢班的劃分,通過對學生的跟蹤、和對每年考試變化的研發來進行調班,同時調整教學內容和節奏。

「醫學教育要做好戰略布局,不要追短期的紅利。」楊峰對醫考培訓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要做好長線布局的考量,基礎醫學教育還是市場空間較大的。」(多知網 曹爾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知網 的精彩文章:

教育部補充說明「校外機構治理」措施:將分三階段進行,各界針對資金監管、教師資質認證等問題提出建議
切入2-6歲閱讀市場,咔噠推出閱讀產品「優才計劃」

TAG:多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