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什麼是奸雄?

《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什麼是奸雄?

《三國演義》是我國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羅貫中。曹操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著力塑造的人物,也是《三國演義》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歷史上的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魯迅稱讚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基於這一主旨,作者把曹操塑造成為一個「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的奸雄形象。小說中的曹操,陰險狡詐,兇狠毒辣,往往為了達到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他雖然有平天下的雄心壯志,但他所表現出來的惡毒行徑卻往往為人們所不齒。被人稱為「奸絕」的曹操,其第一次出場,作者就用許劭的話對他定了性——「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不僅是兇狠殘暴的亂臣賊子,更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亂世英雄。

濫殺無辜、屠戮忠臣。曹操的「奸」在小時候就有所顯現。他叔叔見曹操「遊盪無度」,「常怒之」,經常向曹操的父親告狀,為此,曹操父親沒少懲罰他。為了使父親不再相信叔叔,有一次他在碰上叔父時假裝中風,叔叔急忙告訴他父親,曹操父親趕過來卻見他無事,他乘機詆毀叔叔而取得了父親的信任。對待親人尤其如此,那麼對待外人更可想而知了。而曹操一生的為人處事原則,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名言來概括:「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在封建社會裡,存有這種思想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而這也是最為後人詬病的一點。

曹操這種濫殺無辜的行徑在面對皇親國戚時也毫不手軟。因「血詔」之事泄露,國舅董承被滅族,而已經「懷孕五月」的董貴人也沒能倖免。伏皇后事發,曹操不僅族滅伏完,竟把國母「亂棒打死」,兩個皇子也被「酖殺之」。曹操的兇殘本性真是世間少有。

對待皇親國戚尤其如此,那麼對待自己的部下更可想而知了。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一定要迎合自己,要恪守「君臣」之道,否則,難免會惹怒曹操而使其起殺心。荀彧、荀攸、楊修、劉馥這些名臣下場凄慘。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曹操心中,這一思想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虛情假意、籠絡人心。曹操的另一點奸詐之處在於虛情假意,善於收買人心。哭典韋是激勵武將,哭郭嘉是鞭策謀臣,曹操的兩次痛哭,可謂是別有用心。

《三國演義》並沒有把曹操簡單化,而是從渲染他的「雄」來突出他的「奸」。小說以較長的篇幅描寫曹操討董卓、滅呂布、平袁紹,從中較充分的表現了他遠遠高出於其他軍閥的政治眼光和軍事才能,同時又步步深入地寫他的兇殘奸詐。董卓之亂後,曹操「移駕幸許都」,總攬漢室大權,獻帝見之,若芒刺在背,終至殺董妃,逼漢帝,窮凶極惡,一手遮天。「欺君罔上曹丞相」,「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一點不假,超過當年的董卓。

曹操的成功塑造奠定了《三國演義》成功的基礎,可以這樣說《三國演義》的成功歸功曹操形象塑造的成功。雖然它傾向「擁劉反曹」,寄託了作者的政治主張,提供了一種理想的道德規範。他反映了人民在無法改變封建秩序的情況下,對開明政治和「明君」的嚮往,以及對殘暴政治和殘暴君主的憎惡。同時,在作者所處的時代中,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在曹操、劉備的形象中,無疑也寄託著「人心思漢」的民族情緒,都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它畢竟在尋找解決封建制度下理想的統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花間一壺酒,杏花吹滿頭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十大記錄,古今往來,無人企及!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