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的精英將跌入底層,14%的寒門出貴子!

20%的精英將跌入底層,14%的寒門出貴子!

GIF

文 | 難得君

01


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

當年讀書的時候,喜歡去學校健身房,每次卧推杠鈴的最後幾個,都非常吃力。一位年齡相仿的哥們,非常熱情的站在我身邊,最後一推的時候,便搭把手幫忙把杠鈴放到架子上。他練的時候,我也同樣幫忙保護。只是奇怪每次他來鍛煉的時候,總會牽著一條兇猛的德國牧羊犬。後來,漸漸混熟悉了,才知道,他是學校子弟,父母都是高分子專業的教授,還是海龜。

但這哥們沒上過大學,先前在學校圖書館工作,後面不知道什麼原因離職了。他還有一個哥哥,父母搬了新房子後,將校園裡的那套兩居室的老房子留給兄弟倆住。這哥們也不上班,除了鍛煉身體,就是伺弄家裡的8隻德牧,沒錯,8隻!大型犬!!他和我年齡相仿,當時也是30好幾,卻還是單身,也是,什麼樣的女生才能接受他渾身的狗騷味?

其實,這樣的教授子弟在這所既是985又是211的大學並不典型,學生宿舍區路邊上,每天都停著一溜兒的「野的」。這哥們告訴我為什麼保安不敢驅趕他們?因為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大學教授的子弟,甚至包括一些沒實權的中層幹部的子弟。

另外再講個正面的例子。我有個中學同學,父母都是廠里工人,也沒什麼文化,到90年代,國企破產後便雙雙下崗。小縣城,再就業是很難的,同學媽媽就每天蹬個三輪車批發點蔬菜在廠宿舍區叫賣,同學父親去了一家民企做夜班保安。

同學家有兄弟三人,兩個哥哥在80年代都考上了大學,一直讀到了博士,畢業後,一個在大學教書、另一個在省城做醫生。同學自己讀完本科,通過公招考試做了公務員,雖然家裡沒什麼背景,靠自己老老實實工作,現在也熬到了正科級。

同學的父母我沒怎麼接觸過,但是她媽媽賣菜倒是很有名氣,開始是蹬三輪車賣,賺了錢便在菜市場租了一個攤位,生意很紅火。我媽媽經常去她那裡買菜,而且閑聊間才知道兒子們居然是同學。我媽媽說,她家的菜一是新鮮乾淨,二是從不缺斤短兩,三是很會拉回頭客。比如你缺幾根蔥、或者幾瓣蒜,他媽就免費送;老顧客來的時候,既不過分熱情,也不會東家長西家短的八卦,所以大家都樂意去照顧她家生意。

有一次我和幾個同學去約他出來玩,碰巧他父母都在。原本都是在樓下等,但他媽媽卻熱情的招呼我們上去,推脫不過,便只好去了他家。雖然是老舊的樓房,但是室內卻整理的異常乾淨,油漆的地板閃著光。老式的傢具在夕陽照射下,顯得一塵不染。

當時她媽媽話多點,他父親顯得比較沉默,閑聊了什麼早就記不住了,只是他父親說的一句話記憶猶新:......你們幾個,這個小縣城有啥混頭,要到大城市去闖蕩,我們這輩,讀書的時候鬧革命,一輩子都吃沒文化的虧......

02

即使出身高貴,仍然有20%敗落的可能。

最近,看到《紐約時報》發布的一份由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人口調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共同研究的報告。

報告的主要內容:即使你出生於富裕的白人家庭,但仍然可能跌落到社會底層。

那麼概率有多大呢?報告的數據顯示:20%

GIF

黃色方塊代表白人家庭,藍色方塊代表黑人家庭。右邊:第一行是富人階層,第二行是中上階層,第三行是中產階層,第四行是中下階層,最後一行是窮人階層。

寒門也能出14%的貴子

同樣,有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紀錄片,它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名叫《人生七年》,目前為止共出了8部。通過真實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英國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

影片中的14位小孩

14個孩子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家庭,他們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1965年開始,7歲,14歲,28歲......一直至56歲,我們在熒幕上窺見他們半生的縮影。

在節目一開始導演就做出了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將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

結果,現實的殘酷超越了人們的設想,要打破階級鴻溝實現人人平等,不過是烏托邦式的想像。在這14個人中,大多數孩子的人生軌跡,真就與導演所假設的一樣。

Nick

在階級差異壁壘中成長的14個孩子,有7名來自社會底層,僅有唯一位名叫Nick的幸運兒,從底層實現階級跨越。

21歲那年Nick考入了牛津大學就讀物理系,28歲時,因為英國緊縮學校經費,於是移民美國做核電研究,並來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書。紀錄片見證了他從鄉村小子到大學教授的轉變。他既是打破階級壁壘的特例,也是教育改變人生最好的例證。

03

從古至今,無論中外,富貴階層跌落到底層的例子舉不勝舉,要麼是紙醉金迷、家風敗壞,要麼是社會變革、階層顛覆。

但是,也有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的家庭

約翰·洛克菲勒,生於1839年,父親是個假藥販子,生活清貧。從一個假藥販子的兒子到美國第一個十億富豪,約翰·洛克菲勒用了35年的時間。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傳承至今已是第六代,依然是億萬豪門。

洛克家族合影

約翰·洛克菲勒的一生,寫了很多封信給自己的兒子,其中38封信流傳甚廣,這些信如今已經集結成冊發行。從洛克菲勒家族的故事以及那些塵封的信件中,提煉了如下幾條,也許可以解開這個家族長盛不衰的秘密。

1、認真對待每一分錢

2、品格貴誠信

3、能者居上

4、胸懷世界、傳承慈善

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經繁衍到第六代,共有242名成員。他們不僅僅是主宰美國的富豪階級,而且廣泛活躍在各個領域和階層。而且與中國的淵源頗深。在中國最早的投資合作是在1863年,當時年僅24歲的約翰·洛克菲勒將他的第一桶煤油賣到了中國。最著名的合作要數協和醫學院。如今聞名全國的協和醫院當年就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投資建立。這是該基金在海外單項撥款數目最大、時間延續最長的慈善援助項目。此外,民國時期鼎鼎大名的燕京大學也是洛克菲勒家族捐助建立的。

04

而在中國,同樣有打破魔咒的家族,比如貝聿銘家族。

明朝中葉,原籍浙江的貝蘭堂定居蘇州,以行醫賣葯為生,成為蘇州貝氏的始祖。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貝氏由於經營中藥業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到了近代,貝氏家族以第十三世孫的貝哉安和貝潤生兩支最為興旺。貝哉安及其子孫被稱為「金融世家」,而貝潤生則被稱為「顏料大王」。這兩支成就非凡,貝潤生在蘇州留下了一座修繕完整的獅子林。獅子林是漢族古典私家園林建築的代表之一,又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

而貝哉安參與創辦了上海銀行,還協助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貝哉安的五個兒子、四個孫子也都從事金融工作,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貝哉安的第三子,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貝祖詒出任過中國銀行副總經理以及中央銀行總裁。1948年,貝祖詒赴美,擔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代表團團長。

此後,貝祖詒做出了一生中一個重大決定:留在美國。若不是這個決定,日後就不會有建築大師貝聿銘了。1962年,貝祖詒出任中國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董事長,直到1973年退休。

貝聿銘站在他設計的盧浮宮金字塔前

貝氏家族之所以如此輝煌,主要得益於其「詩書傳家,樂善好施」的家教與優良的家族文化。

富而不驕,樂善好施。

富豪家族多的是,大多只能算是暴發戶,難得的是富而不驕,樂善好施,才算是真正的名門望族。

詩書傳家,重視教育

貝哉安重視子女教育,兒子貝祖詒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唐山工學院,而貝祖詒把兒子貝聿銘送到美國求學。貝聿銘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而他的四個子女們,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女兒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都非常出色,看來貝氏家族的光榮傳承,還要不止15代了。

05

普通家庭要達到洛克菲勒和貝氏家族的高度,很難很難,畢竟中外這樣的家族也屬鳳毛麟角。但是通過這兩個家族對子女教育的比較,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值得思考。

1、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影響孩子一生的軌跡

我中學那位父母都下崗的同學告訴我,雖然他父母沒什麼文化,常常食不果腹,但也鼓勵孩子:你們要努力讀書,你們的未來不在這個小縣城,你們要去大城市生活。這,其實就是格局。

相反,有些家庭富裕的家長也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要累壞了身子,讀不好書也沒關係,咱家還有幾套房子給你留著,也能養活你一輩子。這,也是格局。

格局其實就是父母持有的一種價值判斷,這種判斷可以給孩子指明一條未來道路的可能性。

2、父母的言傳身教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身邊就遇到很多家長,痴迷於手機遊戲,或流連於麻將館,卻要求不愛看書的孩子努力學習,家長自己不求上進,卻指望孩子光宗耀祖。

其實,最簡單有效的家教,無非就是你要求孩子做什麼,你自己先做到,哪怕是在努力做到。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讀書,那你試試和孩子一起看書,恐怕要比你說教一萬句更有效。

與其留給孩子財富,不如留給孩子最好的自己。

3、鑄就孩子健全的人格,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孩子的人格,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家長人格的投影。你是否誠實、守信、積極、上進、謙虛、謹慎......其實都會映射到自己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性格上出現了問題,就如同複印出了錯誤的圖案,得先找找自己這個原件有沒有問題!

沒有人天生就是教育家,但是做更好的自己,便也是一種教育。

階層必然有人上升,有人跌落,這是定數,但不定的是,你是上升還是跌落的那一個??

公眾號轉載請後台聯繫授權,侵權必究

法律顧問:四川英冠律師事務所巫江律師

熱文推薦(點擊即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難得書院 的精彩文章:

自殘,吸毒,騙粉絲錢,還不都是父母造成的

TAG:難得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