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wifi鑰匙」再萬能,也不能遊離法律外

「wifi鑰匙」再萬能,也不能遊離法律外

即便用戶願意提供wifi密碼,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願意把個人信息拱手相讓、軟體平台可以任意取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社論

日前,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曝光了兩款分別叫作「wifi萬能鑰匙」和「wifi鑰匙」的免費軟體。記者使用上述手機APP,在北京和上海展開了一系列測試,無論是普通居民小區、商業機構,還是政府機關、金融機構,都能順利拿到設置密碼,並實現連接,甚至能查閱到後台數據信息,等等。

不得不說,這種所謂的「wifi鑰匙」確實夠「萬能」的,但這「萬能」背後,卻也包括著隱憂,甚至可能突破了相關的法律法規。

我們知道,《網路安全法》有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如果是通過「黑科技」竊取,這就構成了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非法侵入,如果對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信息等造成侵犯,有關方面就應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甚至是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當然,wifi密碼的獲取,還有一種「共享」的可能。實際上,這類「wifi鑰匙」app,打上的也正是所謂的「共享經濟」旗號:用戶免費使用的前提,就是把自己的wifi密碼分享出去。

從商業邏輯看,既然大家都出讓了wifi流量,那麼通過軟體平台享受他人的流量,似乎也沒什麼錯。不過問題是,這個「流量共享」的過程,並不是用戶之間的點對點「分享」,還有軟體平台居間扮演「中轉站」。

事實上,報道中涉及的兩款軟體,也都不甘單純「倒手」,有關公司「號稱全球用戶總量突破9億」,控制數以億計的wifi密碼,以此輕鬆獲得廣告投放的滾滾財源。這就造成了一個隱憂,即隨著wifi密碼「共享」,隱私和秘密被侵犯的風險也必然增大。在央視的報道中,就演示了wifi機主手機號碼如何被輕易獲取的一幕。

公民對個人信息具有自主權,相關服務商除非向用戶明示並獲得同意,否則不能隨意使用和獲取。誠然,打開「WiFi鑰匙」之類應用,我們也能看到所謂的《用戶協議》,貌似用戶心甘情願提供wifi密碼。

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因為用戶點擊立即體驗時,實際等同默認了這個用戶協議——這是現在許多app都會採取的「瞞天過海式」取巧做法,實際是在剝奪法律賦予用戶的權利。

退一步說,即便是用戶願意提供wifi密碼,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願意把個人信息拱手相讓、軟體平台可以任意取用。這點還需明確,否則就是「竊」。《網路安全法》明確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將wifi密碼用於廣告商業活動,顯然已在約定之外。

沒有零代價的違法行為。違反了相關法規,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法律處罰。技術創新,應當鼓勵,不過也要明確的是,商機的把握、技術的運作,並不是「免罪金牌」。對於企業而言,都需謹記,任何營利都要建立在法律基石之上;對於個人,也需審慎而為,莫為一點「小便宜」,付出個人信息泄露的昂貴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別讓大數據淪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幫凶
快告訴父母,高科技養生騙子多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