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葯食兩用有艾道

葯食兩用有艾道

在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四集中,享有「刀工王」美譽的朱傑回鄉之後潛心研究起了家鄉土菜中那些隱藏在大自然中的中醫養生奧秘。其中,貌不驚人的艾葉豆腐蘊含著異常豐富的養生知識,可謂是一道簡約而味美的食養良方。

艾與國人之緣

艾,古時人們又叫冰台、艾蒿、醫草、灸草等,現代研究認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及近鄰科的複合名稱,藥用其葉,故藥材名為「艾葉」。讓人倍感親切的是,艾是我國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植物之一,《詩經·王風·采葛》曾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屈原撰寫的《離騷》中也提到「戶服艾以盈要會,謂幽蘭其不可佩。」艾在我國古代以醫藥用途為主,如《孟子》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關於「艾」名的來歷,《本草綱目》中這樣解釋:此草可義疾,久而彌善,故字仍義,而名「艾」。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講述的艾葉豆腐,其中艾葉苦溫除濕,配伍上乳白色的豆腐甘寒能清熱。在濕熱的季節,食用艾葉豆腐可扶陽利濕、解熱祛暑,此乃葯食同源及食養的具體體現。艾葉豆腐這道平凡無奇的土菜被流傳至今顯然不僅是因為好吃或是製作簡單,而是其滲透著適應自然、因時之序、未病先防的中醫養生之道。

食艾之道有講究

入春後,萬物復甦,艾葉飄香,此時艾葉鮮嫩且壯實,是食「艾」的最佳時機。民間用艾葉與不同食材製作成藥膳食用,如艾葉餃子,將新鮮艾葉同其他食材剁碎加入調料後做成餡料,以白麵皮包成餃子食用,可散寒止痛、健脾益氣,適用於虛寒體質及脾胃虛寒、慢性腹瀉、慢性咳喘等人群食用。又如艾葉母雞湯,可緩解經期體虛、小腹冷痛、痛經、月經過多、失眠多夢等症。再如艾葉紅棗煮蛋,具有溫經散寒、益氣養血、安胎養神的功效,適宜於婦女痛經、月經不調、崩漏或體質虛寒的人群食用。儘管艾葉好處多多,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食用的,因艾葉性溫,屬於濕熱體質、實熱或陰虛火旺的人則應禁用或慎用。

艾灸之功重溫陽

艾葉不僅在疾病治療中,也在養生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俗話說「家有艾火不求醫」。艾灸通過艾絨熏灼體表穴位,以達到固護陽氣、調節氣血的作用。古書云:「凡病,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能通過皮膚、經絡的能量傳遞與滲透,可驅散寒氣、溫通經脈,使氣血痹阻不通癥狀得到緩解和消除。不僅如此,艾灸善補陽氣、補腎健脾、固本培元,尤其對於女性而言,艾草更是有著「女性保護草」的雅稱。對體質偏寒的人來說,艾灸可除寒濕、預防感冒,起到增強體質的良效。艾灸同時也要注意飲食上的配合,切忌食用寒涼之物,應忌吃辛辣、腥臊等熱性食物,避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熱邪。

用艾之法遠且長

平日里司空見慣的艾草也與端午節有著不解之緣。經史書籍中記載,端午節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煙」的民間習俗。每逢端午節,人們會將艾草掛在門口,或是用艾草做成老虎的樣子掛在門上,用以辟邪驅災、祈求百福,用這種方法達到「辟邪」「禳毒氣」的目的,這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用艾葉來預防各種傳染病的體現。直到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除了艾灸,艾葉泡腳也深受人們的喜愛。熱水泡腳可促進血液循環,驅走體內濕寒,加入艾草後能通十二經絡,調理陰陽,長期堅持可去除腳氣和腳癬。艾草可理氣血、溫經脈,用艾草泡腳或沐浴,有助於舒緩疼痛,溫經暖宮。

艾草還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可驅蚊、凈化空氣、芳香通竅。每天晚上將艾草或艾條點燃,散發出來的煙霧能迅速將蚊子熏跑;或是將艾草、菖蒲加水浸泡,用來拖地,也可將其煮成溫水,塗抹到身上,類似於驅蚊水;在房間里掛上一根陰乾的艾條,同樣也能起到驅除蚊子、蟲子之奇效。小小的艾草在勤勞智慧的中國勞動人民手中散發著巨大的葯食功效,也讓我們感恩大自然給人類的美好饋贈。(中國中醫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經緯網 的精彩文章:

水污染多嚴重?全台25%河段中重度污染不能飲用、灌溉
「莓」飛色舞春光無限 「討愛甜點」誰最萌

TAG:華夏經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