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蜀人或由西北及長江流域遷來

古蜀人或由西北及長江流域遷來

■本報記者趙征南

關於古蜀人的來歷,長期以來,大多數聲音認為從西北地區遷入。依此針對古蜀人進入成都平原的路徑選擇,又衍生出「山水」之爭,「山路說」認為新石器晚期文化從川西北高原進入成都平原是直接翻越龍門山脈進入什邡;「水路說」認為是順岷江而下從都江堰進入成都平原,或從涪江以及土門河經平武北川進入盆地。

如今,關於古蜀人的來歷又出現了新的證據。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了近年來高山古城遺址的考古成果,在這個比三星堆還早的神秘古城中,專家發現了成都平原最早的人骨資料,這些人骨資料以及遺址出土的陶器或許可以證明,古蜀先民或由西北甘青地區、長江流域兩地遷徙而來。

長江上游最早的「拔牙」習俗

高山古城遺址位於成都市大邑縣三岔鎮趙庵村古城埂附近,距今約4500年,其面積約有34.4萬平方米,於2003年被發現。考古人員認為,這是目前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為完整的史前墓地。其規模大、延續時間長、分布密集、人骨遺骸保存完好等特點,讓這處遺址顯得彌足珍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和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古城遺址中部低洼地帶文化層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共1600平方米,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墓葬115座、人祭坑1座、灰溝16條、灰坑168座,同時出土了豐富的陶器、石器、骨器、木構件、動物骨骼、植物種子等遺存。

其中,此輪清理出的116具人骨距今4000年到4500年,以自然死亡為主,保存完好。考古隊在十餘個個體遺骸中發現了「拔齒」現象:上顎兩顆側門齒均被拔除,且這種現象均只出現在成年人骸骨中,兒童並未發現。這是目前成都平原乃至長江上游發現的最早的拔牙現象,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現拔牙現象地理位置最為偏西的。專家認為,這並不是為了拔去壞牙的醫療手段,可能是成人禮,也可能與宗教有關。

這個發現很有意思。「拔牙」,最早發現於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區,又被稱為「鑿齒」,用敲折、拔除、鋸平、毀損等方式,多在成年後對稱地拔、毀中間或兩側上牙門齒或犬齒。這成為一種「時尚」,有些學者認為鑿齒與獲得成丁及成婚資格有關;也有的認為,是為了區別族別和身份或為了美容、裝飾、服飾及避邪。

「拔牙」後來流行到中國東南部,在龍山早中期的長江中游地區,房縣七里河遺址的石家河文化墓葬中也發現了多例拔牙人骨個體。這極有可能證明,「拔牙」風俗從東部地區先流傳至長江中游,再傳播到四川,並進一步得出結論,4000多年前,可能有人群從長江中游遷徙至成都平原。

而出土的陶器中,也有著長江中游的元素,這成為研究古蜀人來歷的又一思路。據高山古城考古現場負責人劉祥宇介紹,目前他已拼接出了上百個造型各異的陶器,罐、壺、樽、盆、缽等各式各樣,且陶器大量裝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刻劃紋,紋飾十分精美,既有西北文化元素,也有長江中游文化元素。有一個「豆」陶器,長江中游有,西北地區沒有。據他推測,高山古城遺址周邊或是西北地區和長江流域文化的匯聚地帶。

據此,劉祥宇推斷,高山古城古蜀人並非源自單一來源,而是較為複雜,可能從西北甘青地區、長江流域兩地遷徙而來。

制果盤,用濾水器

古蜀人是怎麼生活的?此輪高山古城遺迹的發掘成果也給出了初步的答案。

他們有多高? 成年人骨身高在165厘米-175厘米之間,與現代成都人的身高差別並不大。

他們吃什麼? 在堆滿陶器的「宴饗坑」,即舉行聚餐儀式的場所,通過浮選等考古手法,發現裡面有水稻、黍、粟、薏米、蒼耳等植物的種子,雖已炭化,但既然出土的水稻能夠佔到90%的比例,說明水稻是當時人們的主食,這也進一步證明,高山古城文化受到長江中游的影響。

另外,在「宴饗坑」也發現了豬的頭骨、狗的肋骨以及魚鰓骨,這能夠說明古蜀人已經將這幾種動物馴化,並作為食物。

古蜀人穿什麼呢? 考古人員在灰坑內發掘出多個陶制紡輪,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

陶器還發現了很多「高級物品」。其中一個陶器,通體橢圓,高約20厘米,底部有兩個小圓洞,和其他炊具、盛具明顯不同,劉祥宇也猜測,這在當時可能屬於一種凈水器,借用鵝卵石、泥沙等,通過物理過濾方法凈水。還有一個打磨光滑的圓盤狀陶器,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盛放食物,「類似於果盤」,根據相當講究的陶胎、陶衣判斷,算得上「奢侈品」。

現代川渝人是不是古蜀人後代

關於古蜀人和古蜀文明的未解之謎仍然很多。往前推,古蜀人來自哪裡?往後推,古蜀人又去往何處?後一個問題換句話說,現代川渝人是不是古蜀人的後代? 畢竟,一直有一種說法,由於多年戰亂,「湖廣(清時湖南湖北為湖廣行省)填四川」,絕大多數四川人可能是湖南、湖北移民的後代。

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從語言出發,或許是探究此問題的一個法寶。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現代四川方言和古蜀語已經相去甚遠。據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汪啟明考證,「蜀人呼母曰姐」,即古蜀人把媽喊成「姐姐」。如今在四川,喊媽就是「媽媽」。而秦人入蜀之後,蜀語吸收了秦語等的成分,成為獨具特色的華夏語地域方言。

後來,隨著社會發展的變遷以及歷代移民的融合,在明代之前,蜀語逐步演變為蜀方言。四川師範大學語言學教授周及徐將這時的四川本土方言稱為「南路話」。

周教授認為,明末清初的戰亂讓四川地區出現了人口空洞,很多人從湖南、湖北遷徙到四川,覆蓋了四川大部分地區,於是形成了另一種四川方言,即「湖廣話」,並大範圍地替代了「南路話」。但是,湖廣話並未完全替代南路話,在一些交通不便、受到戰爭破壞較小、移民較少的地區,依然有南路話的「方言島」。

目前,高山古城遺址的動物、植物、人骨、陶器、石器的相關檢測工作仍在進行中。未來,利用骨骸DNA測試等高科技手段,古蜀人的秘密有望進一步揭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空中飛人」只為旅客安全準點回家
注意!上海正式宣布入春!錯過了這些花,你就錯過了整個春天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