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貿易戰反思:是「經濟侵略」還是 「文化偏見」?

中美貿易戰反思:是「經濟侵略」還是 「文化偏見」?

(資料圖)

王建寶/文

中美貿易戰已硝煙瀰漫。

這或許是尼克松訪華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中美較量,如果美國不再把中國視為經濟合作夥伴,那麼這可能意味著冷戰結束以來中美關係一次最大的重新定位。

執掌白宮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的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稱,「這是一個歷史性事件。特朗普總統的勇氣和遠見值得鼓掌。」對此,筆者從文化的角度和文明的視野進行反思。

美國第一的政治文化

特朗普政府2017年12月提出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就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並稱其對美國「經濟侵略」。「侵略」是一個軍事術語,帶有明顯的冷戰思維,也是美國利益至上論(Nothing is Beyond American Interest)的老調重彈。

這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局限。讀者耳熟能詳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是這種鬥爭哲學中得出的結論,一個新興崛起的大國必然會挑戰現有大國的霸主地位,最終導致不可避免的衝突。簡單回顧一下歐洲近代史,海上馬車夫荷蘭人,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踏遍歐洲的拿破崙大軍和德意志軍隊,「你方唱罷我登場」,戰爭在歐洲是常態,和平只是暫時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時為止。

從此,美國接替英國成為世界老大。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在軍事、經濟、政治和文化上更是保持壓倒性的優勢,很多學者甚至認為「歷史終結」,美國的路才是唯一的出路。然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最近兩年發生的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都說明美國的路並不是唯一的路,至少美國代表的道路需要做一個調整。

「自由民主」的美國道義文化

當然,美國也深諳全球正義和人間道義。歷史證明,沒有美國的支持就沒有二戰後亞非拉被壓迫民族風起雲湧的獨立解放運動。無論前蘇聯還是美國都陷入了一種「元敘事」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前者認為人類社會是線性進步的,最終都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有的民族和國家甚至可以「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或者至少首先實現社會主義。後者認為人類社會也是線性進步的,最終都會進入自由民主的「現代社會」,如果不能實現充分的個人自由,那就是一個邪惡的政權。

幾乎每一個人都承認理性、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都是普世價值,是經濟人理性的「好」的價值。但是「好」並不意味著足夠。理性需要慈悲惻隱,自由需要公平正義,民主需要權威集中,法治需要禮樂教化,人權需要責任義務,二者相輔相成,過分強調哪一方面而忽略甚至漠視另外一方面都會給人類社群帶來挑戰甚至災難。沒有公平正義的自由是個人主義泛濫,沒有自由的公平正義將會導致人間地獄,雖然其初衷是想在人間建立公平正義的天堂。

美國官員們表示,他們將在15天內發布詳細清單,計劃針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所確定的10個戰略行業。這些行業包括機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軌道交通裝備,以及電動汽車和生物製藥產品。「我們不能處於這樣一個地位,即中國能夠以各種令我方不安的方式購買美國的技術,」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 3月22日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如果中國在這些領域佔主導地位,那對世界而言是一件壞事。」為什麼中國在這些領域佔主導地位,「對世界而言是一件壞事」?

可見,此次中美貿易大戰,表面上是美國反抗中國的「經濟侵略」,深層次的原因卻是美國對中國存有「文化偏見」。申言之,美國精英階層普遍認為中國堅持的發展道路和價值認同「對世界而言是一件壞事」。美國區域研究的領軍人物、漢學家白魯恂(Lucian Pye)曾有一句論斷:「中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體系內的國家。中國是一個佯裝成國家的文明(China is not just another nation-state in the family of nations. China is a civilization pretending to be a state)。」這句話的長處是暗含了中國是一個文明共同體,「文化中國」也許比「中國」更能夠包容的涵攝全世界的中國人,包括3000萬港澳台人民和6000萬海外離散華人(Chinese Diaspora);這句話的短處或許是,白魯恂深深地受到歐美現代民族國家的影響而不能夠接受國家的不同存在形式。

眾所周知,民族國家是晚近才出現在歐洲的一種「落後」的政治制度,1871年第一個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通過「鐵與血」的戰爭在凡爾賽宮加冕,1861年才有所謂的義大利王國,美國誕生於1776年7月4日的一張紙上。二戰以前,幾乎所有的歐美國家以國家利益至上考慮國際地緣政治,「我們(英國)沒有永恆的盟友,我們沒有永遠的敵人。我們的利益就是永恆的和永遠的,追隨這些利益才是我們的義務。」(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巴麥尊爵士(Lord Palmerston)在1848年說的這句話如雷貫耳,一直發人深省。

二戰以後,美國擔負起天下道義。然而,雖然西方文明內部的民族國家戰爭幾乎被消弭了,但是更大範圍的全球衝突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亟待加強中美核心價值對話

中國建立了行業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打造了世界上較大的貿易國,中國認同的是「陰陽和合」而不是「善惡鬥爭」,期望「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儒家的仁(Humanity)正好可以為此提供一種普世的語言。孟子說,仁之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這條道就是個體的學以成人之道,就是人類作為一個「類」實現共同繁榮的康庄大道,正如《詩經》所教,「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去年剛剛離世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原教務長狄百瑞先生(Wm. Theodore de Bary)感慨道:還有什麼能從工業時代崩潰的情感和被破壞的環境中挽回一些東西,使得人類重新「以禮」立身處世,恢復天、地、人之間的恰當關係?也許儒家思想的困境也是現代世界面臨的困境。

然而,世界還不清楚中國人所表達的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我們還需要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述。中美較早以前就開始了戰略、安全和經濟之間的對話。2017年四月中美雙方首腦在海湖莊園會晤時,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路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四個高級別對話機制,會晤期間雙方啟動了外交安全、全面經濟兩個對話機制。雖然在同年的9月28號舉行了首輪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之間的文明對話是全球文明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任重而道遠。

除了官方途徑,民間對話也是不可或缺的。2012年12月28日在加州伯克利的克拉蒙酒店,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組織舉行的第四次「中美核心價值對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斯坦福大學的福山(Fukuyama)教授、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大學教授」艾奇奧尼(ETZIONI, Amitai)、加州伯克利大學的迪特墨(DITTMER, Lowell)教授、安·維德勒教授(SWIDLER Ann)教授、羅伯特·貝拉(BELLAH, Robert)教授、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教授、天普大學的萊昂納多·斯維德勒教授(SWIDLER, Leonard)等都在會上分享了觀點,加強了共識。貝拉教授認為,中美共同的民族主義將是雙方面臨的共同的挑戰。哲人已逝,言猶在耳。

(作者為長江商學院人文與商業倫理研究中心主任;編輯王延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白宮「紙牌屋大戲」繼續上演:特朗普女婿庫什納失寵了?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