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裔澳洲孩子,英文和中文哪個更重要?

華裔澳洲孩子,英文和中文哪個更重要?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helps you to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Australian society.」

「用英語交流能夠有助於你在澳洲社會扮演積極的角色。」

--Our Common Bond

我先說結論:在學習資源不變的情況下,優先保證英文。

01

你的 「他鄉」是他們的「故鄉」

首先,你的孩子是澳大利亞人。

澳洲法律規定,出生在澳洲,父母任意一方是公民或者永久居民,不管是什麼文化背景或者種族,孩子就是澳大利亞人,也就是「Australian」。

有一種叫法:「ABC(Australian Born Chinese)」,我不知道這個叫法是誰提出來的,但它很不恰當,所以我個人絕對不會用。這個說法的的重點是落在「Chinese」,也就是「華人」,而不是「Australian」,也就是「澳大利亞人」。更貼切的叫法應該是:「Chinese Australian(華裔澳洲人)」。

孩子是澳洲人,那麼理所當然地應該認同澳洲的價值觀。在澳洲的價值觀裡面,英語被認為是澳大利亞聯邦的共同紐帶,英語能力越好,與澳洲文化的聯繫越緊密。

澳洲出生的孩子,他們天然地會選擇說英語。

澳洲的父母可以觀察下:當你們帶著孩子和其他華人一起聚會的時候,孩子之間說話的時候一定用英文,因為他們說英文更舒服,跟父母說中文其實是被要求的,是給父母面子而已。在我們華人移民這裡,英文是一門工具;在你們的澳洲孩子那裡,它是一種文化和身份認同。

在澳洲生活的華人,不管是我們第一代移民,還是我們的後代,要想在這個國家有良好的發展,首先應該做的努力是接受澳洲的優秀的文化價值觀,融入澳洲社會,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作為共同紐帶的英語,花再多精力學習都不為過。

人家非英語國家的歐洲移民,比如義大利人,文化上跟澳洲的主流文化更接近,尚且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學習才在語言上追上英國愛爾蘭裔為主體的澳洲人,而來自於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華人,有什麼理由不認真學英語?我們的下一代應該這樣,我們第一代移民更應該做出榜樣。

02

華裔澳洲孩子的英語不需要擔心?

幾乎任何行業的人,做到較高層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能言善辯。這一條,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適用,語言能力強的人,不管是在職場,商場還是政治領域,都具備領跑優勢。

我們在澳洲的第一代移民認為的融入澳洲社會的情景是這樣的:在公司裡面操著英語做著PPT,周五的晚上跟西人同事談笑風生,把酒言歡。但是很多華人移民在公司里雖然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但其實是沒有什麼影響力的。

這裡面其實沒有什麼複雜的原因,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語言能力不強。道理很簡單,你有理,但你說不出來,或者你勉強說出來了,但是用詞不當,缺乏層次和邏輯,沒說服力。周六加班老是輪到你,項目出了問題你背鍋,公司裁員的時候還是你。

澳洲公司裡面遇到不公平待遇,我們心中縱然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著,咆哮著「憑什麼?!」不是中國移民沒脾氣,而是話到嘴邊,會被「我該用過去式還是過去完成時?「我該用『but』還是『however』」給憋回去了。

這個時候你多麼希望自己的英語能好一點,不但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還能夠通過與人辯論來堅持立場,捍衛自身利益。你可能還會想:你們牛逼個啥?我不行,等我澳洲出生的兒子女兒長大了,到時候看他們不用英語懟死你們!

03

然而,事情沒那麼簡單

無數的早教研究都證明了這一結論:在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也就是2-12歲,父母與孩子在語言上的互動和熏陶,包括對話,講故事,討論問題等,對孩子成年後的語言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語言能力強的父母,只要注意對孩子的培養,是較容易教出這方面出眾的孩子的。原因也很簡單,語言能力是一門可以依靠有效訓練迅速提升的技能,練得越多,提高越快。

所以,在兒童早期的語言發展上,除了需要良好的學校教育和私教輔導,父母自身的語言能力的提高,實際上就是在提高孩子在這方面的起跑線。並且家庭中互動越多,效果越好。在家中完全不講英文的中國移民,在這一點上,跟母語為英語的父母比起來,是落後很多的。

以上是大多數中國移民家庭在純語言方面的劣勢,接下來是教育方式的區別。有一次我在Coles 購物的時候,一個大概3歲的西人孩子突然竄出來摔到我腿上。我正要去扶,他的爸爸讓他自己起來,並且跟我道歉。

接下來,那位父親開始給孩子講道理:「記不記得我之前告訴過你,眼睛要看著你將要去的地方,而且不要擋住別人的路。這裡是走道,不能隨便亂跑,知道嗎?」我相信很多中國移民對這種西人父母耐心地對著很小的孩子講道理的情景不會陌生,而這樣做的華人父母,相對會少很多。

華人父母更傾向於認為孩子那麼小,沒有必要講道理,撞到人了大不了給對方說句抱歉,孩子摔倒了,就把他抱起來就行了。結果就是華人父母不但跟孩子講英文的時候少,用英文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就更少。而「講道理」並和孩子互動的過程,正是孩子形成英語語言邏輯的重要步驟。

這方面的缺失,會在孩子在4年級之後的閱讀和寫作成績中集中體現出來,也就是對語言邏輯的敏感度不夠,寫作的邏輯不清楚,篇章結構不完整。而這方面的能力,如果不想辦法額外進行訓練,越往後課業越重,也就越難補起來。

04

總結

英語是澳洲出生的華裔澳洲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是他們生存和發展的必備工具,並且很可能不被很多華人家長重視,因此更要優先保證時間精力上的投入。

學東西總體來說是好事,但是同時也都是有成本的,學習中文也一樣。華人家長在保證孩子的英文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如果還有餘力,可以再投入一部分時間和精力,至於投入多少?你覺得值,就值。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可能會傾向於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培養他們在體育方面的能力,或者從事一些有創造性的活動。

我是來自澳洲的曉亮老師,歡迎您給我留言,共同探討澳洲華裔孩子的英語教育問題,也歡迎掃碼聯繫我,加入我的澳洲最活躍的免費英語學習群。

(圖片均來自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亮英語學習 的精彩文章:

家長:孩子沉迷遊戲,我到底該怎麼辦?

TAG:小亮英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