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受人天福,直至如來地,地藏法修行精髓,迅速消業增福獲財!

常受人天福,直至如來地,地藏法修行精髓,迅速消業增福獲財!

我誓以身心,奉上地藏王。

隨於剎塵劫,永處眾苦中。

普代眾生苦,令得先成佛。

劫石或可移,此願終不改。

我所修福業,懺悔發宏願。

種種勝善根,體性同法界。

一一皆迴向,普施諸含識。

悉願證真常,同歸寂光土。

開篇之前,首先向地藏菩薩和地藏菩薩眷屬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禮讚。如果你在百度輸入:地藏菩薩感應、地藏菩薩求財感應等會看到無數靈感事迹,難以計數。

國內乃至國外,無數人通過修持地藏法,蒙受地藏菩薩的恩澤與加被,有的絕症豁然而愈,有的轉貧窮報為富饒,有的無子得子,無善眷屬得善眷屬,求官職者得官職……

地藏法,無需灌頂,人人皆可修持,門檻低,卻高驗無量。

無需法流傳承,至心念誦一聲地藏菩薩聖號,自得地藏菩薩和其眷屬加持。

一個初入佛門的人,可以通過念誦地藏經、地藏聖號,疾速獲得加持和感應。

一個修持已久的人,則可以開啟地藏甚深法藏,開啟地藏經中無量三昧海,斷破重重妄想雲,頓證巍巍功德門,乃至安住究竟真如境。

從地藏菩薩的果德修持,就是與他相應,他累劫積累的無量福慧資糧,垂加於你。

如極樂世界之清凈莊嚴,八功德水,神通自在,壽命光明無量。

你去極樂世界,不用自己造出這麼一個世界,也不用在極樂世界討論房價,地價,你去到那裡,直接就可以受用了,何以如此?

因為阿彌陀佛世尊,將他無量劫修來的福智攝於一句佛號中,眾生通過佛號的持念和相應,即可用受用無量殊勝的功德。

果修的相應之法就是如此,而常規的是因修。

於因修而言,就是一步一步來修,是需要從初禪修到四禪,然後在四禪中修光明遍處定,真正開啟天眼,三千大千世界盡收眼底,乃至觀見諸佛剎土,天界地府,皆可無誤觀見。

真正的天眼,整個世界上可以說寥寥無幾,如艷陽星辰!世間的多是陰陽眼、低層次的眼通而已,所觀真假參半,雜糅個人的妄念。

而修地藏菩薩法門,則直接給你結果,給你果證!讓你現在生衣食豐益,我不敢說每個人都能求到大富大貴,因為我一直強調,千人千般命,命命不相同!

今生的福祿是修來的!

自己未曾修大福。何緣求大富!

但是就算如此,只要你好好修地藏菩薩法門,地藏菩薩大慈悲願力和護法的誓言,也不會讓如法修行的你,遭受貧窮苦楚,如果你一直修,必然會升起智慧,湧起善緣,必可在未來有善緣廣積福報,如此直至臨命終時,必不會再經三惡道報,無論往生凈土,還是轉為天人,都將受大福報,大妙樂!

現在大多數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賺錢、享樂而展開的。很多人學佛,也為如此。

而為什麼有的人學佛修行,乃至不修行之人,只供養求願,就靈驗迅猛,我昨天的文章已經解釋了,大家有興趣可以查看。

而很多人,覺得自己人不錯啊,沒害過人,沒屠戮過生靈,為什麼還那麼不順呢?

別的先不說,想想大家小時候,有沒有殺過螞蟻掏過螞蟻窩,自己有沒有大面積的殺過蟑螂,蚊蠅?更別說那些有靈性的動物了,比如蛇等。

你沒殺過,你去專門吃過,一樣算你頭上!這些生靈死後都會去地府告你一狀!無論你信不信,你千的賬,做的業,都在地府閻羅賬簿上,一筆筆清楚的記著,尊天那裡,都在看著,計算著扣除你多少福祿壽!那些順遂的人,可能也干過,但是他們因為前生前世,積的陰德過,今生福報大,大家漏的一樣多,甚至比你漏的還多,但是他剩餘的福德還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靈你不靈的原因!

如果有的人,想快速消業,快速求法靈驗,那就自己主動去消業去了業。很多人只知道追求快樂,哪知道,讓自己受點苦,卻是幸福的秘訣之一。

很多人都懼怕苦難,特別剛學佛或為了求財滿欲而初入法門,念佛念經,以求滿願,卻不學聞思,不求智慧,不懂法理,修了一段時間,出現違緣和不順,就覺有問題,不應該再修了!卻不知道,這真是最關鍵的時候!!!

原因1,消業,重債輕償。

原因2,考驗,你是否真的值得加持保佑,看你在事上的起心動念,觀你當下的善惡之心。

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剛開始就退心了,更有甚者還起了輕視乃至毀謗之業,從業苦海沉淪,可嘆可惜!看百度上,盡然還有鏈接晚上不能讀地藏經,就是如此,感應強烈,正是消業增福之時,發大慈悲心為一切冤親債主念誦結怨,冤親和兌,消業之後,必然快速增福!

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會有透支的時候。如果不培福報,只知道享樂,當福報享盡,一切的不順就會顯現。

有個人失眠嚴重,去重走長征路,回來,睡得比誰都香。

宗喀巴大師,曾在一塊石板上修了無數遍的供曼扎,他手腕內的皮肉都摩擦得綻破開,骨頭都露了出來,他又用手側面來摩擦,手側摩傷了,又換用手背來擦,以此苦行精進地修持,累積了巨大的福報資糧。

據說,現在格魯派之富饒,是享受宗喀巴大師苦修之餘蔭。

惡業——苦受,兩者是一個平衡地存在,你主動去苦行苦修,以磨盡往昔的種種惡業。

對於法界中執行因果的諸天正神而言,一個人造了多少業,就應受多少苦,這是公正的。但是若他願意去苦修,主動受苦,興許,命運的答案就會改寫。

人人皆願享樂,那是消耗福報,福盡樂盡;而受苦,是消業了業,苦盡甘來。

與其被動地受苦,何不給自己來一場真正的苦修,滅除無量罪業,以一時之苦,滅長久之苦,以一生之苦,滅盡生生世世輪迴之苦。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真是聖賢人的話;若認為禍福都是天所註定的,命運的窮通有無其實就掌握在自己心中,只要能先懂得改變自己的一顆心,使其能夠趨善去惡向好人做起,那才是最好的立命改運之道。至於拜佛敬神是信神的體現,最是應該心無所求的。

不改心,連命中一件小事也無法改變,更別想改變命運,改變自己+通過佛法的來改變命運也是不二之法!

有人說自己運氣非常差,也有人說自己的命不好,也有人說自己天天行善卻沒有什麼改變……下面我對福報和命運打一個淺顯易懂的比方,你就明白原因了:人的福報好比一個盛水但又有漏洞的杯子。

人從一生下來,他的杯子大小和水的量是定好的,而且這時杯子漏水比較少。這時,只有這時,可以說這個人的「命是註定的」。

每個人的命運和福報不同,就是因為杯子的大小不同,水的多少不同。有的人做了很多的壞事,還活得很好。是因為他的杯子非常大,而且水又多,做壞事是在往外漏水,雖然漏了很多水,由於他水很多,還沒有漏完,所以你看他還是活得很好。等他繼續行惡,杯子的水漏完了,惡報就現前了。

有些人做了很多善事,情況還是很差。是因為他杯子可能比較小,水又非常少,雖然做善事是往裡面加水,但同時也在漏水,杯中的水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量,福報還沒有現前。等他堅持行善,減少漏洞,水逐漸增多後,福報就現前了。

任何事情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這稱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所以,看一個人不能看表面,不能看一時,不能看一世。

從上面的一個比方大家應該能夠理解了:杯子是指人的心量:心量越大,杯子越大。水是指人的德行(最初的水是由前世或者祖宗累計下來的):行善積德是往杯中加水。漏洞是指人的缺點:缺點越多,做壞事越多,漏洞就越大,流出去的水越多。要想掌握自己的命運,就看你是加的水多還是漏的水多了。

說「人命天註定」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準確的。人的命運和運氣隨時都在隨著你的行為和言語在做小的調整(大善大惡才有大的調整)。現在非常多的人都不屈服於自己的命運,積極地改命,是非常值得讚歎的。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只注重往水杯中加水,不注重把杯子變大和減小漏洞,加的水還不夠漏的,什麼時候是個頭!

想快速改變命運,你是不是知道採用什麼方式了?-----擴大心量+ 多行善事 + 改正缺點 =快速改命。擴大心量就是加大杯子:「量大福大」。量大才能福大,小肚雞腸的人,永遠是沒有福報的人,因為他的杯子小,裝的水少。

「厚德載物」。

心量大才能厚德,厚德才能載物,這裡的「物」是指你的財富、你的福報、你的官位、你的學歷等等。看別人都不順眼,或者遇到一個不如意的事,或者別人說一句不中聽的話就生氣,就怨天尤人,也是心量小的表現。

如果沒有大的心量承載,突然間來一個大的福報,會把你壓死。

有些人不改變自己的德行,天天去起個項目盤子融資,期望能融到幾百萬,幾千萬。

如果沒有厚德來承載,如果沒有真實利益大眾的服務或產品,如果沒有利益股東和員工的心,最終破產跑路官司纏身一蹶不振的例子很多,這叫「本末倒置」。

未來我會專門寫一篇關於 如何勾招投資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借鑒。但是一切都在「厚德載物」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惜福和積福

因為今生的福祿壽等福報有一定的量,所以古德非常重視一點:惜福。

為什麼要惜福呢?因為福報有限度,你揮霍之後,結果到後面沒福報,只能是過得越來越慘,像美國一些花花公子就是如此,從身家幾十億美元,整天吃喝玩樂、聲色犬馬,不久睡街頭、身無分文,再難翻身。又如一個小孩,你從小太溺愛他了,什麼好的都給他,讓他像個小皇帝一樣。結果是福報揮霍太多,長大後沒多少福報,生活艱辛。

福不可享盡。古人提倡的節儉不無道理。如果覺得現在順風順水,可以呼風喚雨而盡情享受,那是揮霍福報,用完了只能去看星星了。像印光大師老一輩的法師,非常惜福,以身作則,吃飯時不剩一粒米,不落下一片菜葉。

節儉惜福是必要的,但是假如一生的福報不多,你再珍惜,仍是不夠的。因此積累福報,甚為關鍵。

《太上感應篇》有云:「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三善,三年必見效果。

對於積累福報,關鍵在上供下施。上供諸佛菩薩,下布施眾生。事實上有具體的方法,能讓果報快速顯現。特別是中國人常提到的陰德,積有陰德者,必能昌盛興隆。

陰德,以及平常我們誦經咒、供僧、放生的功德都存在法界中,機緣成熟時自然顯現。若是學會迴向的技巧則能掌管果報成熟的方向和速度。

通過自己的積累的福報,這是最核心足根本的,比如供佛,放生的功德所帶來的財富, 是任何人、非人所不能帶走的,你所感召而來的外緣,都是和諧的親朋好友和善緣。當一個人福報不足時,業力感召,那些盜賊、疾病、事故等外緣會進入他的生活中,奪走他的健康和財富。

由此可展開二種緣起:

一是因果業力。這是內修。如上供下施。經常供佛菩薩、供僧,功德巨大,這是你的福報,誰也奪不走。種子成熟時,善果自然顯現,不是神賜,而是因果的法則,亘古不變。

一是相應與借力。這是外求,如祈禱佛菩薩和護法,這會使得我們在外緣上,更為殊勝順暢。但是一個無福之人,業力深重,是無法獲得諸佛菩薩幫助的。看看這世界這麼多貧民窟,這麼多天災人禍,有人會疑惑:佛菩薩都哪去了?

其實佛菩薩哪裡都沒有去,或者說無處不在,是無緣不度,業障深重也無法相應。

若能自力和佛力結合,所祈求的願望必能快速顯現。

再說回修行。

修地藏法門,你不是靠打坐去修,不是修初禪、二禪、三禪再到四禪,而是與地藏菩薩相應,地藏菩薩累劫積累的無量福慧資糧,垂加於你。

讀地藏經,你會發現,裡面詳細地談到地藏菩薩的莊嚴果德,地藏菩薩將他所有的願力、功德都攝在一句「南無地藏菩薩」中。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精誠念誦一句地藏聖號,就獲得地藏菩薩的一切功德。

在地藏十輪經中,特別提到一句地藏聖號,所含攝的無量功德,如是功德源自地藏菩薩往昔無量劫的修行和願力。

現在我們只要做的,是通過念誦地藏菩薩的聖號,和他相應,就可以直接受用無比殊勝的功德。

經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地藏菩薩將他的無量莊嚴功德,如飲食充足、衣服寶飾醫藥等資具之滿足,都攝在一句聖號里,你只要念誦聖號,相應時,就可受用。

就如極樂世界的種種勝境一般,不是你造出來的,而是你念阿彌陀佛聖號而能受用:

萬德莊嚴、願力——攝於地藏聖號——持念受用。

那是一個一即一切的境界,是滴水藏海,芥子納須彌般的大格局大境界,通過念聖號,你開啟地藏菩薩,乃至一切十方諸佛的無量功德藏。因為地藏菩薩,和十方諸佛,本質無二無別。

由一門而入無量門,由無量法而歸於一法。地藏經中所說的二十八種功德利益,猶如一個寶藏,如何去開取,方式不同,可以是禮拜供養地藏菩薩,可以是誦地藏經,或者念地藏聖號。

經由這一門,這一把鑰匙而逐漸開顯地藏菩薩的果德,相應越深,所得到的功德越大,到後面自然是無所得,證無上菩提。

而在修的時候,有三個要點,特別重要:

1、信心。信心是極其重要的,在藏傳,有的上師說一個上根器弟子,不是多麼聰明,而是對上師的不共信心。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云:

最勝寶王亦如是,觸其光者悉同色,

若有得見五眼開,破諸塵闇住佛地。

譬如如意摩尼寶,隨有所求皆滿足,

少福眾生不能見,非是寶王有分別。

善逝寶王亦如是,悉滿所求諸欲樂,

無信眾生不見佛,非是善逝心棄捨。

少福德眾生,沒有信心的眾生,都見不到佛,不是佛有分別心,也不是佛放棄眾生,而是眾生沒有善根。

就像太陽普照大地,瞎子見不到,不是太陽的過錯,而是瞎子自身的業障。

念經持咒,要生起堅定的信心,莫要輕易就放棄和退轉,當相信佛語。如上師所言,信心越大,所能得到的加持越大。

2、攝心念誦。欲更進一步相應,古德常強調恭敬至誠,為何?因為當一個人拿出那份恭敬和至誠來念誦時,他的精神都是收攝於佛號中而沒有妄念的,那時最易相應。

3、數量上要足夠。念誦的質量重要,數量也非常重要。比如西藏的一些老婆婆,念誦六字大明咒幾個億而往生普陀山凈土,而不是念誦幾十萬就能成辦。

觀世音菩薩親自對敦珠林巴尊者的開示中,談到往生普陀山凈土時,就說念誦六字大明咒要一個億,而不是一百萬。

數量足夠,其目的也是為了相應,將凡夫的心從對世間的散亂攀緣中拉回來,收攝一心,開顯本尊性德。

4、願力。發菩提心,易與本尊相應。

古代漢地大德對法門的判教,有破妄顯真之說,即有的側重於破妄開悟,消除業障和妄想,有的是側重於開顯性德,開顯無量莊嚴。有的是破和顯同時進行。

用密教的辭彙,即側重息法或增法,或者息增同修。有的修法,側重於息法,側重破除妄想和業障。

久修的人,真修行的人,生活經濟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吃喝不成問題,平安,無大災大難,內心淡泊清凈。

但是生活夠吃飯,和大富大貴,地位身份顯赫等不是一個概念。破妄的這種息法之特德,顯現出現的經歷,就是一個寂靜、平淡的人生。

有的法門,則是側重於開顯莊嚴妙德,開顯出智慧、福德、壽命、富貴等,它不僅是破除業障,還增益種種利益。

所以一個人精修相應之後,他的生命中,會增添很多豐富的色彩,很多羨煞旁人的福報、受用和境界。

對於執著深的人,需要放下觀空;而對於安住於寂靜空性中的人,他要發菩提心,要度化無量有情,則需要提起,需要積累無量的資糧。

所以方下還是提起,都是兩面性,都是兩邊。

佛之本懷在於中道,如果菩薩都放下了,那還得了,苦海中的眾生誰來救?而如果都沉溺於苦海中也不行。

故這種慈悲和智慧的平衡,中道的見地和行持,方是圓滿的。是為菩薩智不住輪迴,悲不住涅槃。

有的法門是息,是遮住障礙、是摧破妄想和業障,不斷地清理、凈化;有的則是不斷地開顯,如一朵朵蓮花,不斷地綻放。

從顯宗的判教而言,佛陀的五時說法,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阿含、方等、般若等,側重於破妄顯真,觀空;而華嚴和法華,則是重於開顯佛陀的萬德莊嚴。

如果單從法門的功德特徵來說,藥師法門、地藏法門、不空罥索觀音、如意輪觀音等,就是息除業障和開顯無量莊嚴的法門。

你若仔細對照諸尊菩薩的感應,你也可以看出這種側重所在。

地藏菩薩的性德,在開顯方面是非常明顯的。不僅僅是消除災難和治病,不僅叫你放下隨緣,還教你去積極地創造,增加你人生的富饒、安樂和境界。

修行者不僅僅需要放下,也不僅是感受苦和無常,不僅要粉粹妄想和執著,更要主動去創造價值,去創造利於家國,利於他人和社會的價值。

人生不僅要有減法,更需要有加法。減的是貪嗔痴,加的是戒定慧;減的是煩惱和妄想,加的是福德和智慧。

這便是地藏法的一個特德,不僅破苦,還要積極去創造,去積累,去為自己和眾生帶來絢爛而豐富的價值。

華嚴經亦是如此,不僅開顯於一個階段,而是將時空無限放大,開顯到無比廣大,穿越無數星辰都無法究竟的華藏世界,窮盡一切時間都無法蠡測的微塵數劫。

是故,如果你想令自己的人生呈現豐富多彩,喜歡顯現富饒、尊貴、長壽、安樂,又能在社會上有所成就,通過你的福報來幫助更多的人,可以修地藏法。

你有財富和能力了,你可以做佛教之護法,可以護持伽藍三寶,可以救濟貧乏,這都是一種人生意義的創造和開顯。

這也是地藏法的一個核心精髓,你若有這個願力,當常供養地藏菩薩,修持地藏法,套句世間的話,就是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不斷地創造榮盛和繁華。

在這種積極地利樂有情中,實現大乘菩薩的濟世精神,將忉利天宮的華美,投射到塵世間,將心中的華嚴法界,顯現於這個娑婆世界。

如果覺得世間都是苦、無常,你只想自己過得平平淡淡,自己息災即可,不管別人,只想自家溫飽,安心寂靜解脫。

那麼適合修偏向於破妄等息法法門,就會特別顯現這種性質。

最後說幾個真實近年來的案例!

1:廣東四會的趙師兄 自述:

我自小心地善良,見到貧苦眾生,都盡己所能給予幫助,而且很少殺生。

因為自己能力有限,幫助貧困眾生的時候,少則1元、2元,多則5元、10元,最多一次是資助一個高三的學生1000元。這一點點錢對他們來說,解決不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但是可能在他們正萬念俱灰、對生活快要失去信心的時候,我們小小的善舉,會給他們帶去生活的希望,讓他們知道,還有人關愛、幫助他們。

在2003年遇到一件事情,更令我堅信這種心態對他人的益處。那年我在武漢,在夜晚的最後一班公交車上,中途有一個年輕人一上車就開始彈吉他,一看就是那種尋求發展機遇、同時賣藝求生的藝人。終點站離城區比較偏遠,每到一站,下車的乘客人人都避之惟恐不及,但是他依舊很投入地彈奏。眼看車即將到終點,車上其他人仍是無動於衷,最後,車上只剩下我和司機了。

到了終點站,我該下車了,走過他的身邊,我掏了1元錢給他。他伸手接錢那個瞬間,從他的表情里,我讀到了希望,讀到了他對生活重新又燃起的希望!

我當時錢不多,只能布施區區1元,但對他而言,這樣的一個夜晚這1元錢的意義應該是不一樣的。我心裡想,這對他而言,極可能是對他藝術生命的肯定。

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到河南省鎮平縣的菩提寺拜佛,那時我燒香拜佛許願也是為了一己私利。方丈大師看到我,說我有佛緣。此後,我雖想學佛,可能是機緣還沒有成熟,沒有遇到引路人,也沒見到淺顯入門的讀物、光碟等,而且請來的經書沒有注音,讀起來不知其聲,亦不解其意,於是就沒堅持下去。

今年10月,我離開家鄉河南,來到千里之外的廣東做小生意。到廣東後的第三天,就有緣結識了一位修行頗深的佛門居士。居士姓余,他的店就在我的店鋪對面,他的店內設有一個佛堂,供的是地藏菩薩。

來廣東的時候,我們向親戚朋友借了差不多12萬元,到廣東後,慘淡經營,太太原本對陌生的環境就很不適應,再加我們負債纍纍,前景堪憂,太太焦慮不安,常常以淚洗面。

上周,我請余居士為我的一位亡親做超度。期間,我和太太與余居士聊起現在的一些苦惱。余居士和我們聊到凌晨1點多,令我們豁然開朗。

下面我用比較通俗的語言給大家講一下余師兄給我的引導,希望能給剛剛學佛的同修以啟示,以下言談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同修多多批評。

1)拜佛的心態

余居士讓我們捫心自問,您拜佛時是什麼心態?如若為求財,是不是許願說賺到多少錢,然後再去還願供養給菩薩多少錢、多少東西呢?若是這樣許願,是沒有一點功德的。為什麼呢?您想想,您以交易的心態和方式去向佛菩薩許願,豈不是把佛菩薩當作收受賄賂的人了?

聽此言,我深感慚愧!才知我之前持這樣的心態去拜佛去修行是沒有任何功德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當你對具體的某事有所求時,大可不必很詳細地說給佛菩薩聽。而是真誠發願以慈悲為懷、利益眾生的心態去積功累德,同時祈求地藏菩薩加持,讓我們具備足夠的財力物力能力去幫助更多受苦受難的眾生。如此行事,您不必刻意尋求,諸如生意、財富等反而不請自來。

3)修行消業障

生意不順、心情不好等,都是累世業障未消除,只有多誦經、多念佛,才能消除業障。如此才能給你前進的道路掃清障礙。

離開時,余居士贈我一本《地藏菩薩本願經》,並對我說:「你們暫時不要多想目前的經濟困難。姑且誦經一試,誦上七日,看看有什麼變化沒有。」

幸得余居士開導,我豁然開朗。第二天我按余居士所言,跪在地藏菩薩前,祈求地藏菩薩加持我,給我力量,讓我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幫助更多眾生。同時,我和太太開始誦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目前為止,我太太誦完兩部,我誦了一部。

僅僅是心態的轉變和念誦三部的功德,地藏王菩薩慈悲,立刻就給了我一個感應!讓我深感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神力!

前天,我接到一個電話,是家裡的一個親戚打來的,因為有突發事件需用錢,想讓我償還借的一萬元。當初找親戚借錢時,他們表示,讓我在經濟寬裕時再還錢。所以,我原計劃是在將來一兩年後慢慢償還。而今借來的錢已用於進貨及其它支出,這個電話令我措手不及,我此時已是彈盡糧絕,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這天晚上,要吃晚飯的時候,店裡來了一對江蘇夫婦,十分鐘不到就和我們成交了一單8100元的生意!我是做玉器的,現在所在的市場是新開發的,人氣還很低,我的同行很多根本沒什麼生意,有的去年一年才做了6000元的生意。整整一年呀!

雖然錢還沒湊齊,只有8100元,但我想先匯去救急。在銀行,工作人員告訴我,網銀匯款手續費比較低,建議我通過網上匯款。辦完開通網銀的手續回到店鋪,太太正準備做午飯,我還沒來得及匯款,就來了一對浙江夫婦,我們午飯也沒顧上吃,就前去接待,奇蹟般又談成了3300元的生意!到這個時候,我們已湊足一萬元了。下午就及時地歸還了借款,而且還有1000多元的剩餘!

上午匯款時,來自外界的因素讓我推遲到下午,奇蹟般地就在下午湊齊了還款總數!我發自內心地讚歎地藏菩薩的不可思議神力!

昨晚,我告訴太太,今後我們店鋪的日常經營思路不變,之前生意上怎麼計劃就怎麼做,工作之餘,就讀誦《地藏經》,繼續修行。

幾年前我就有緣讀了《了凡四訓》,從此不再相信命運是定數這個說法。我堅信依教奉行,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裡的道理。如今,又得遇善知識,開始讀誦《地藏經》,這樣走下去,如法修行,我相信終能成就無上菩提!

學佛前,我看過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當時我淚流滿面,曾立過宏願,希望有一日能捐資建校。

今日,我再次立下誓言:有生之年,請地藏菩薩加持弟子,弟子日後如成大器,一則弘揚佛法,讓眾生都有機緣學佛修行,普渡眾生;二則以自己的能力,回報社會,以實際行動幫助苦難眾生。

2:江蘇南京周女士

我是2007年才接觸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但很是慚愧,我業障深重,時而精進時而鬆懈。

按理說,我們學佛不應執著感應,但是在網上看到許多師兄誦《地藏經》的感應時,心裡還是很歡喜的,大家都說《地藏經》好,況且有大師說,末法時期《地藏經》是學佛的基礎,而且消業最快,於是我決定也誦讀《地藏經》。

到目前為止,我只誦持了三十多部。過年以後的這段日子,我一直在網上泡著,看到誦《地藏經》的師兄們很精進,而我卻這麼鬆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於是在3月13日那天,我發心每天持素、日誦《地藏經》兩部,每逢十齋日誦三部。

老公未信佛,昨天,給他燉了排骨湯。以往,我會覺得這味兒很香,現在卻覺得有一股很重的腥味。而且,今天中午到單位食堂時,又聞到一種腥味。一看,原來是鹹菜燒雞,對於葷食,我以前從未有過這種「腥」的感覺。

我在單位食堂吃飯時,以前還吃肉邊菜,現在持全素了,沒有合適的菜,我就用菜湯泡飯吃。

老公是設計師,擅長電腦裝璜圖,今年過年以來,他的財運更是猛增,才一個月時間,就接到不少活兒,這幾天更是忙得不亦樂乎,當然,這些活兒是熟人介紹給老公的兼職。老公高興地告訴我,這一個月時間他額外掙的錢,就足足抵我七八個月的工資。這是幾年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末法時期,《地藏經》是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最應該誦持的,而我讀誦《地藏經》時,並沒有去求財運,誦經真是不可思議,真是「衣食豐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德海慧 的精彩文章:

TAG:福德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