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加拿大課堂教學「讓思維可見」

加拿大課堂教學「讓思維可見」

「讓思維可見」是關注教與學的過程,使教學遠離對考試分數的數字化結果及工具性評價等片面追求的一種教學思想,也是真正秉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一種教學原則。

早在2011年,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羅恩·理查德(Ron Ritchhart)博士就曾對此研究著書,並努力在課堂上進行「使學生理解力和思維透明化」的實踐。

如今,在加拿大的學校,「讓思維可見」的教學理念落實於課堂,從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通過課堂環境的營造、研究項目的創設及教學工具的豐富,加深學生對所學課題理解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基於遊戲的學習 促使幼兒的思維可見

加拿大學校教育秉持孩子也能成為「世界的改造者」的理念,從幼兒階段就開始重視其自我調節的意識、歸屬和奉獻精神以及人際合作溝通等能力的培養,將之視為幼兒教育的4個重要框架,並且認為這些能力的發展首先基於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通過遊戲讓幼兒進行探究性學習,並使其思維可見成為加拿大幼兒教育一以貫之的規則和目標,在基於遊戲的學習方式(Play-Based Learning)中,師生以一種互動的共同學習者關係達成4個框架目標意向。

從19世紀學前教育之父福祿貝爾創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開始,遊戲即成為幼兒教育的基本活動和最自然的學習途徑。因此,在幼兒園課程體系中,遊戲不僅是幼兒學習和探索的重要內容,更是幼兒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

加拿大的幼兒教育重視創設有趣的、與真實生活和自然相關的、包含科學元素的遊戲環境,並且努力讓每個兒童都有充分參與學習的機會。例如,以「水循環」為主題的科學遊戲活動,讓幼兒以遊戲為主要活動方式,從觀察災害來臨前雲的變化開始,通過提問、研究、設計、製作和改進5個步驟展現兒童的思維過程,教師組織幼兒思考,探究災害形成的原因及解決方案;有的學校設有戲劇中心和繪畫中心,老師帶領幼兒通過塗鴉、說唱、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等遊戲探究不同蘋果的顏色、數量,體驗以「蘋果」為主題的學習;有的學校通過「了解上學交通工具」的遊戲活動讓幼兒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讓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美學、計算等素養的培養。

在遊戲過程中,教師將看似非常簡單的學習內容以文字形式真實呈現在教室牆壁四周,讓幼兒反覆誦讀「學習目標」「成功標準」以及「學習步驟」,以此訓練幼兒的思維能力。教師以同伴的身份參與遊戲,並用圖片或視頻記錄兒童遊戲的過程,通過對視頻進行反芻,分析幼兒思維進展。遊戲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了「學生自造課程」。

學生主導的行走式實踐學習 促發中小學生的思維外顯

思維訓練不是固化的課程,它可引申為通過尋找問題的解決方式、記錄問題解決的步驟、積累兒童思維的文檔等一系列外顯的程序,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變得清晰可見。

加拿大中小學教育重視學生的參與以及學生領導力的培養,擺脫將學校教學限於教室、囿於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模式,尤其推崇讓中小學生參與、關心學校的管理和發展,倡導學生進行行走中的實踐學習,通過口、眼、手、足的綜合協調鍛煉,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

以學生為主導的行走式學習實踐(Student-Led Learning Walks)起源於寶血小學(Precious Blood School)二年級至八年級學生的一種創新實踐,是一種以學校及社區為基礎的協作式學習實踐。它記錄兒童思維發展的過程,並使學習成為所有人都看得見的有意義的活動。

在校長羅茜的主導下,該校每年舉行兩次大型的行走式實踐學習。學生將自己的學習主題和詳細的學習步驟,包括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以文字或數字的形式再現,並張貼於學校的大型場館內,同時用自己的語言向同伴、老師、家長以及社區居民解釋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穫。這是一種擴大學習成果並使思維可見的學習方式,不僅提升學生對學習的反思能力及責任感,而且為學生提供與同齡人、父母和社區成員分享學習成果的真實機會。

羅茜說:「這樣的實踐使整個學習生動起來了。」

八年級學生麗貝卡說:「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之路,給了我們控制自我教育的機會。」

通過行走式的學習實踐,學生不僅可以深層次地反思自己的思維發展進程,而且不同年級學生通過彼此間對學習成果的「描述性反饋」,讓知識和學習突破教室的圍牆,在整個學校中流動,從而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協作和指導。以行走式實踐學習讓兒童親近自然、貼近生活,訓練兒童的思維,培養兒童的同情心、小組合作能力、領導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加拿大教師教學的基本原則。

課程教學的主題可來自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可用資源。在安大略省的馬彬學校(Mabin School),科學課程教師設計不同的探究性主題,讓學生的思維走出課本和課堂,關注諸如「無家可歸的群體如何解決住房問題」「如何通過改造一些設施改善殘疾人的日常生活」等真實的社會問題,通過觀察殘疾人生活,近距離接觸流浪人群,孩子們在小組內充分探討、研究,從小模型開始設計,同時考慮材料、結構、美觀等各種元素,為殘疾人設計出臨時階梯,為流浪者設計居住的空間,並被學校周邊的一些店鋪和流浪者採納。科學課的課程與教學衍生出了真實的「產品」,從這些真實的產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兒童情感及思維的發展。

師範生的問題解決式學習 投射兒童思維發展

學生的思維訓練在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在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筆者發現,師生頭腦風暴積極互動是課堂的常態。教師尤其重視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發現、提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認為學習不是為了給出正確的答案,結論性的答案容易限制學生的思考,而要讓學生在過程中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思考和創新能力。

約克大學教育學院,作為培養未來教師的重要學院,秉持一個理念,即師範教育應該從「教學生如何去教學」走向「教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去教學」,從促進兒童思維發展的視角,將「一個問題的多途徑解決式學習」作為關鍵環節,不僅重視師範生自我的思維訓練,更將這一訓練成果投射於未來的職業領域,為未來兒童的思維成長做好準備。

在教育學院的數學教學法課堂,教學資源通常來源於師範生在教學實習時收集的兒童的各種練習和作業。在進行小學二年級的兩位數加減法教學的課堂上,教師除了在黑板上進行圖示演算外,還準備了兩大箱子的多彩積木,讓20名大學生動手操作。

在我們看來,非常簡單的教學內容被複雜化,加法乘法口訣能解決的運算教學要求讓學生通過各類演示和討論再現思維的過程。然而,這種將問題複雜化的「多途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僅著眼於大學課堂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對於師範生而言,將影響他們在未來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如何去生成自我的教學方式,於兒童未來的思維發展大有裨益。

約克大學教育學院學生的思維訓練不僅體現於課堂教學,更在於其嚴格規範的教育實習過程。教育學院要求學生在兩年教師教育的過程中進行不少於80天的中小學和社區實踐,以充分的中小學和社區課堂實踐確保師範生再現在大學課堂經歷的思維訓練過程。

「讓思維可見」即將內隱的思維外化。從教學實際看,外化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圖示、講述,也可以操作工具,關鍵在於要求教師擁有並始終堅守兒童的立場,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為學生的思維發展營造環境、開闢通道。

同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領導者和共同學習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成立70周年之際,發表了教育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體利益」的理念轉變》,其中關於「共同利益」概念的闡述告訴我們,學習作為世界的共同生活樣式,早已不是達成個人目標的途徑和手段,更不能以考試分數作為學習成功的標準。使學習從表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以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s)方式培養符合21世紀的新型創新人才,這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理念與行動:過程哲學視域下課堂教學變革的新圖景」(項目批准號:17YJA880075)的階段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30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迎接改革開放考驗 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校外培訓行業標準亟待頂層設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