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分鐘講清中國近代革命的緣起

十分鐘講清中國近代革命的緣起

原標題:十分鐘講清中國近代革命的緣起



(鴉片戰爭復原畫)


中國是一個有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歷史的傳統社會,到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強行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開始向中國擴張。這時的中國面臨兩個方面的衝擊,一是西方列強侵略造成的物質文明的衝擊,一是世界發展潮流帶來的精神文明的衝擊。先進的中國人士發現古老的、有燦爛東方文化的中國,已經大大落後於西方世界。而清王朝政治腐敗,皇權式微,社會極度動蕩不安。一些關心國家發展和前途的知識菁英,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孫中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19世紀世界潮流的總趨勢,是建設現代社會,即建設民主共和制國家或君主立憲制國家。對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國情,有識者認為,中國正處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他們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試圖在保存舊王朝根本體制的情況下,借用西方的物質文明,以謀求清王朝的「自強」。然而,無論是物質層面的洋務自強運動,政治層面的戊戌變法運動,還是清王朝本身推行的「新政」改革運動,均未能從根本上摧毀兩千多年來形成的牢固的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礎,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實踐證明,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體制,走改良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革命成為近代中國向前進步的唯一途徑。


(革命英烈群像)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總結先進的中國人多年政治鬥爭經驗基礎上,採用武裝暴力手段,推翻了清王朝。他們前仆後繼,不遺餘力,掀起一個又一個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浪潮。然而,所有革命行動的奮鬥目標,是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現代中國。辛亥革命的成功,改變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把中國引向新的歷史時代。它標誌著中國由一個以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閉關鎖國的、王權體系十分牢固的傳統社會,轉向以民主共和制度為主體的現代社會軌道;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它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最重要里程碑,其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革命,是一場艱巨複雜的政治與社會大變動,其中包括慘烈的軍事行動。它往往經歷眾多的人和事的磨難,常非一日之功或一蹴而就者。我們認識辛亥革命,經常把它單指或等同於1911年10月10日發生的武昌起義,歷史上也習慣性地將武昌起義視為「首義」,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武昌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潮,是整個革命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


任何一場大的革命運動,都會有較長時間或較充分的準備過程,其中包括思想的、理論的、組織的,甚至物質上的準備。歷史上許多革命運動常常因為上述某一方面準備不足而導致失敗或半途夭折。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它應該起於1894年孫中山建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止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一個完整的革命運動過程。這一運動過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革命醞釀階段,即從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至1905年同盟會成立。這一階段,孫中山等一批革命者先後建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廣泛聯絡革命志士,進而由分散的革命團體,實現革命的大聯合,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建立中國同盟會。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革命綱領,把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作為同盟會宗旨和革命的奮鬥目標。孫中山還通過《民報》發刊詞,較完整地表述了作為革命理論的三民主義。


第二階段為革命的發動階段,自1906年開始至1911年間。革命黨人試圖以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同盟會在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各地連續發動武裝起義,其中有萍(鄉)瀏(陽)醴(陵)起義、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第二次欽州起義、河口起義、黃花崗起義,以及熊成基、秋瑾、徐錫麟、倪映典等在安徽、浙江、廣州等地發動的起義等。這些起義雖然均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卻給清王朝的統治以沉重打擊,推動革命運動走向高潮。


第三階段為革命高潮階段,它以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為節點,進而發展成為大規模的反對清王朝的武裝起義。1911年7月,宋教仁、陳其美等在上海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將革命黨人的活動重心由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移向長江流域。以武漢為中心,革命力量不斷集結。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及勝利,標誌著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接著,全國各省紛紛響應。不足兩個月時間,內地18個行省中,有14個省宣布獨立和光復。第四階段為中華民國的成立。1911年11—12月間,光復各省共議組建民主共和政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它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從1894年成立興中會至1912年1月中華民國建成,先後經歷18個年頭。如果說,廣州、武漢和南京在辛亥革命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話,我們可以形象地指出,廣州是起義之都(革命起義多發生於兩廣地區),武漢是勝利之都(武昌起義),南京則是建國之都(革命在南京結出勝利成果)。我們把1894年興中會成立後革命黨人做的種種努力、奮鬥和犧牲,視為一個整體過程,既符合歷史實際,也是對革命先烈們事業的充分肯定。

編輯 |閆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1944滇西大反攻——微觀解讀騰衝戰役
林則徐的《海國圖志》具體是什麼內容,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