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點石成金 | 中山國石器賞析

點石成金 | 中山國石器賞析

原標題:點石成金 | 中山國石器賞析


石器,是指以岩石為原料製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的主要生產工具,盛行於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發展,石器不僅僅是簡單粗糙的工具,它們身上刻下美麗的花紋、精美的文字,寄託人們的情感;它們化身為精巧的飾品、新奇的擺件,裝點人們的生活。中山國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它們既有簡單實用的工具,又有裝飾華麗、極具震撼力的生活用具。


在古靈壽城遺址出土的石器,多為簡單實用的工具,如磨石、制陶工具、石范等,除此之外,還有奠基用的石圭等。



人形佣


用灰色片岩刻成。左,俑束髮髻於頭頂中部。俑高8.4、寬2、厚0.4厘米。右,有髮髻、眉、眼和口等。俑通高7、寬1.8、厚0.4厘米米。此人形俑可能屬於「信圭」之類。中山古城遺址出土。



成白刀幣范


青石質,殘缺,尚存一件較完整的幣范,范面上「成白」二字清晰可見。幣范出土於靈壽古城官營手工業鑄銅器作坊遺址內,同時還有整窖的成白刀幣出土,由此可以確定成白刀幣是戰國時期中山國本地所鑄造的貨幣。長21、寬3.5厘米。中山古城遺址出土。



長條形青石板


原裝在一漆盒內。出土時漆盒已朽,石板上有漆皮殘留。石板經磨光,四角稍顯圓弧,背面中部有水蝕凹坑,器形較大,用途不詳。石板長95、寬23、厚5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



石璧


由於經過高溫烘烤,一些石璧已經變色。石質均為青石板質。石璧製作粗糙,圓形也不規整,僅一面作陰刻,刻紋以圓渦紋為主,個別的再加刻一些齒紋。以上這些小石璧應屬於明器。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六博棋盤



六博棋盤,系用大小不等的多塊石板拼成棋盤,出土時已散亂,有的經高溫烘烤,青灰石質已變成橘紅色。經拼對,終於拼對處兩幅六博棋盤,殘缺處已經修復。兩幅棋盤長、寬均相同,僅盤面上刻紋不盡相同。棋盤用青石板製成,用浮雕手法刻出所有圖飾,盤面上有釘孔,應是石板棋盤原用釘固定在木板上,盤的四周再用折角(直角形)石刻條作外框,把木質底盤鑲包,使其成為一件完整而精美的六博棋盤。據考古資料,這兩幅六博棋盤為目前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棋盤。六博盤面上雕刻著上、下和左、右反方向相對的饕餮、虎、蟠虺紋組成的圖案,棋盤四個角均有釘孔。有關六博棋的對弈方法,現已失傳,棋子應有六顆,在清理中,有殘存的五顆水晶棋子。系用十塊青石板拼成,長45、寬40.2、厚0.8厘米。棋盤上、下端線前的左、中、右各有三個「┌」形棋位欄,中間三道走棋位,四邊各有一道棋位。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六博棋盤



系用十六塊青石板拼成,長45、寬40.2、厚0.8厘米,其四邊端棋位欄與上圖相同,其盤中央為一正方形石板,浮雕出四角對角斜交錯線,劃分為四個等腰三角形框,各角交點處均刻成圓孔形,三角狂內浮雕出饕餮紋飾。這中心方塊,可能稱之謂六博棋盤中的「將軍位」。在此「將軍位」四邊外的走棋位,則為一豎一橫狀。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石穿孔飾


盝頂形片,正面陰刻雙線條邊框,內刻八個渦紋,兩端面中心各有一小孔,各通背面兩端的小孔,由此可串連相同的飾片。長3、寬2、厚0.4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雕刻框邊飾


線描圖



長條折邊形,折邊為直角。上,青石質,長條形,一側呈「┌」,是鑲嵌於木器上作邊框飾件。石條上為陰刻勾雲渦紋,上下兩處刻紋均相同,中間刻長條竹節紋,每間隔一節內刻小斜方格紋。折角的另一面刻紋相同。石條長18.1、寬面3.3、窄面2.3、厚0.5厘米。下,青石質,形狀與上相同,但陰刻紋飾僅為勾雲渦紋。殘長25.5、寬面2.1、窄面1.8、厚0.5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雕刻框邊飾



長條形,青石質,其中幾段經火燒已變成橘紅色。面刻勾雲渦紋,兩端中部均有圓孔,可釘於木器上。長29、寬2.5、厚0.3、孔徑0.9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龜形飾


板狀龜形,出四角,中心一孔刻成渦紋形孔。器身陰刻滿渦紋,四齣角之左上端刻龜首,右上角刻成尾,下端左右各刻出一爪。通寬5.8、高4.6、厚0.4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龍形石佩


青灰色大理石制,半透明,有深色條狀花斑。陰線刻邊及捲雲紋,躬身,頭部斜向後上方,角上部前勾,菱形眼,上吻向上勾卷,頸下曲,腹下一足,尾部下曲向上勾卷,尾端一足,尾邊一捲毛飾。長16.2、寬7、厚0.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三角形飾

青灰石質,下部中間有一圓孔,三邊作斜坡狀,上陰刻捲雲長尾紋。三角面上刻滿三角紋,三角紋內填刻小方格紋。長7.4、底邊寬4.4、厚0.4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獸紋石刻板




獸紋石刻板拓片


青石質,石板上用浮雕技術刻出饕餮和夔龍紋,圖飾為上下對角形,夔龍作回首躬身狀,長角,上卷尾,龍身刻有紋飾,饕餮僅刻獸面紋。石板長14.8、寬12.5、厚0.4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獸紋石刻板拓片


線描圖



經火燒成橘紅色,修復成形。青石質,在石板上用浮雕技術雕出四條蟠虺獸,獸形呈「S」形,二虺獸身刻出鱗片。另二虺獸身刻細斜線條紋,尾作雙尾形,有四爪和三爪。石板長14.8、寬11.4、厚0.4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長條形獸紋石刻板



長條形獸紋石刻板連接情況



長條形獸紋石刻板線描、拓片(局部)


由五塊長條形石板連接成。上下左右均可出邊框,上下邊框為素麵,左右邊框刻出三角紋,一面為素麵三角紋,一為三角紋內刻細小斜方格,框內中間刻綯索紋隔條,上下小框內各刻雙背向的夔龍各一,或虺獸各一。長條石板共十九組刻飾,其中十組為夔龍飾,九組虺獸飾,每段石刻板上有四個長方形鑲嵌孔。石板通107.6、寬6.2、厚0.4厘米,其中四段石刻板每段長22.65、另一段長17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長條形獸紋石刻板連接情況



長條形獸紋石刻板線描、拓片(局部)



由兩塊長條形石刻板連接成。浮雕出七個框面,左右框刻成竹節狀,框內斜隔成二個三角形,二個三角形框內一個浮雕出虺獸,一個浮雕出夔龍。石板通長45.4、寬5.3、厚0.4厘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石貝


系用較軟的滑石磨刻而成,形狀近似海貝,較厚,在背部中心鑽出一個深圓窩,相當於磨背海貝,正面刻出深槽,透過背部的圓渦,然後在槽的兩邊再刻出貝齒。石貝因石質不同,有乳白色和灰色,貝形完全相同,僅大小不同,最大者長2.9、最寬處1.9、厚0.6厘米。春秋中、晚期中山鮮虞族墓出土。


墨書大理石片




墨書大理石片文字摹本


灰白色大理石質,形狀近似三角形,左上角近似直角,右側較薄,右下部呈不規則的弧形。在靠弧線邊的一側豎向墨書二行九字。長9.5、寬7.5、厚0.25厘米。








石磬(部分)



石磬尺寸


共出土15件,均石灰岩製成。葬船坑只出土兩件殘塊。西庫出土13件,編號為XK:102-1-13。形狀相同,大小依次縮小,應為完整的一套。磬體腐蝕較中部,有的已經斷折,已不能測知其音。股鼓的上邊均為直線,相接成鈍角,下邊連接成一弧形,兩外端上兩角為銳角,下兩角為鈍角。倨孔圓形,內壁有兩道掛鉤痕迹。孔的上部折角處壁表有呈八字形的鉤掛磨痕,說明當時一個磬的上面有左右兩個方向的掛鉤懸掛,使之穩定。尺寸詳見上表。中山王厝墓出土。


編輯:何會娟


參考書籍:《戰國中山國靈壽城》


《厝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國 的精彩文章:

白狄:暈了,你到底是哪邊的?秦國「兩面三刀」惹怒晉國
玉不離身 | (五)中山國玉器賞析

TAG:中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