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是你不知道的重大,更是你不知道的沙坪壩

這是你不知道的重大,更是你不知道的沙坪壩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自明清以來,「龍隱鎮」逐漸成為世人所知的「磁器口」。抗戰期間,這裡更是聲名鵲起,但揚名在外的卻不是嘉陵江上的商賈夫,而是為了文化救亡,教育興邦而生的沙磁文化區。

八十年來,從沙磁文化區到沙坪壩區,民間自治文化區域成為了正式的行政區域,沙坪壩仍然是重慶乃至全國有名的文化區。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重燃沙磁文化之光,點亮科教精神之炬。

——因科教興邦而生

日寇侵華,山河動蕩;抗戰軍興,衣冠西渡。重慶成為抗戰大後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胡庶華重慶大學第二任校長(1935年8月至1938年6月),是成立重慶沙磁文化區的第一個倡導者和主要創建人之一

《理想中的重慶市文化區》

1936年12月,重慶大學第二任校長鬍庶華先生在《理想的重慶市文化區》中率先提出在沙坪壩設立「重慶市文化區」的設想和實施步驟,落實到沙坪壩,包括四大因素:自然環境、學府都城、現代人文環境、特殊人文社區。

他的主張反映了當時的中國政治和文化中心西移的客觀形勢和需要,他站在教育救國、民族復興的高度,通過「理想中的重慶市文化區」建設,把文教事業和救亡圖存聯為一體,也是國內學界高層人士的共識,一經提出,很快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與響應。

重慶沙坪壩文化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大會記錄原稿

重慶大學理學院

1938年2月6日,「重慶沙坪文化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重慶大學理學院二樓教員休息室舉行,沙磁文化區便由此開始。其後幾經改組和不斷增加成員,沙磁文化區迅速成長為戰時中國最有活力的文化區。不僅得到社會的認可,也得到政府的支持。文化區域涵蓋了沙磁區和歌樂山的範圍,創造了一種民間自治機構最大程度發揮教育影響力的模式,在區域內,僅大專院校就達21所,為戰時中國之冠。

重慶大學理學院門前石鼓紀事碑

沙坪壩區以「文化區」聞名於全國的開始,也是沙坪壩區得以成為「文化區」的開端,還大大充實和完善了重慶城市的功能結構,為其文化教育奠定了根基和生存的空間。

羅家倫、葉元龍署名的《沙磁文化》期刊

葉元龍

重慶大學第三任校長,沙磁文化區的主要創建人之一和實際領導者。

1940年12月,他發起創辦了《沙磁文化》月刊,該刊面向全國,主要介紹沙磁文化區各方面的情況。

——為中國高等教育而聚

1935年8月13日,上海戰事爆發,第二天,緊鄰上海的南京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作為文化教育機構的中央大學也不能倖免,時任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倫先生果斷決定將中央大學西遷至重慶。為了幫助他們順利遷移,重慶大學給他們划了一塊地,建起了新的宿舍、辦公樓、教學樓;在教學方面,重慶大學和中央大學互相支持,教授互相兼課,學生也互相聽課。1937年12月1日,中央大學在重慶大學校區內的松林坡開學複課。

左上:重慶大學為中央大學和中央工校無償提供辦學條件

右:中央大學松林坡校區

左下:中央大學大禮堂

1938年中央大學西遷後,森林系師生在重慶歌樂山林區考察

繼中央大學之後,東部沿海多所高校紛紛遷至沙坪壩,包括南京的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今中國藥科大學)、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校,上海的大公職業學校,天津的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軍令部所屬陸軍大學等。這一批學校的西遷,延續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血脈。

交通大學流亡學生轉至重慶大學商學院就讀(左起第2人)

抗戰時期,沙磁文化區擁有中央大學、重慶大學等22所高校和全國1/8的大學生以及眾多學術科研機構,是抗戰大後方的科教文化中心。

——為堅持抗爭而講

1938年,大片國土淪陷,整個國家都籠罩在陰暗的氣氛中。12月,中共重慶大學支部和中央大學支部邀請了周恩來為兩校師生演講,幫助大家正確分析抗戰形勢。翌年1月,周恩來又到同樣西遷至沙磁區的南開中學演講,向師生們做了《抗戰形勢》的報告,鼓勵師生團結抗戰、反對投降逆流。

馬寅初

周恩來的演講在文化區內產生了熱烈反響,為了更多地了解抗戰形勢,區內各校還邀請了鄧穎超、馮玉祥、張治中、郭沫若、張伯苓、馬寅初、陶行知、老舍等眾多軍政要員、文化人士、社會賢達到校演講。在重慶大學理學院禮堂,鄧穎超講到國際婦女運動和婦女解放問題,鼓勵婦女參加抗日鬥爭。

重慶作為戰時陪都,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駐渝辦事處也設在了沙坪壩。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開展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活動,紅岩精神由此而生。

——為民族之聲而鳴

抗戰期間,日機不斷轟炸重慶文化區,位於沙磁區的國際廣播電台更是轟炸的重點。這個電台是盟軍在遠東唯一可利用的短波電台,當時在重慶的國內外記者都利用這個電台轉播、發稿。

馮簡教授

重慶之蛙

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馮簡教授當時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也是整個中央廣播電台的創始人和總工程師,在他的主張下,廢棄高塔,改用木樁代替,讓該電台躲過了周密的轟炸計劃,始終雄鳴不止。無可奈何的日寇,謔稱此電台為「重慶之蛙」。

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在中國最先通過「重慶之蛙」傳遍全國。8月14日,日本天皇正式下令向盟國無條件投降並於15日廣播,「中央廣播電台」用國語、日語等多種語言播出。

國際廣播電台作為作為文化區的「民族喉舌」和「國際論壇」,宣示了沙磁文化區作為中國西部文化中心乃至戰時中國文化中心的地位。

——為精進學術而研

徐悲鴻及中央大學藝術系學生在江邊合影

1937年秋,徐悲鴻隨中央大學遷入重慶大學,此間日本飛機經常飛臨狂轟濫炸,兩校師生們在防空洞里學習、研究。徐悲鴻也在重慶大學的防空洞里藉助煤油燈創作了傳世國畫精品《巴人汲水圖》。

1945年李四光夫婦在高家花園合影

1945年1月到5月,重慶大學李四光教授在重大和中央大學六次發表關於地質力學的著名演講,整理成《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一書,於1947年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從而創立了「地質力學」這一划時代的新興學科。

翁文灝在戰爭期間出任經濟部長,並時常以地質學家的身份,出席並主持在重慶大學的學術會議。

在沙磁文化區,郭沫若完成了《屈原》、《高漸離》、《棠棣之花》等歷史劇的創作。巴金把他和茅盾創辦的出版社「烽火社」遷來沙坪壩,辦起了互生書店,出版了《烽火小叢書》《吶喊小叢書》等一系列抗戰紀實文學作品。冰心、徐悲鴻、豐子愷、宗白華、臧克家、老舍等眾多知名文學家、藝術家也創作了大量傑出作品。李四光、竺可楨、嚴濟慈等科學工作者發起成立「中國科學家工作協會」,在抗戰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為國家貢獻了許多科研成果……

重慶大學抗戰後援會1938年元旦出版的抗戰刊物《群眾周刊》

1938年,重慶大學與中央大學聯合組織了「嘉陵歌詠團」。高唱抗戰歌曲,鼓舞了師生們的抗戰熱情。

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沙磁文化區培育和輸送了大量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沙磁文化區內大批學校和文化人向東轉移,其作用和影響迅題向東擴放,特別是在文化區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單在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就逾百人之多,成為發展新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主力。

重慶大學建校時的足球隊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區優秀傳統在沙坪壩得到進一步延續並不斷深化。1950年,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確立了重慶市第三區(1955年定名沙坪壩區)為文化區。在沙磁文化區原有基礎和精神指引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沙坪壩區已發展成為重慶市科技實力雄厚、文化教育發達的科教文化名區。1998年國務院批複《重慶直轄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明確沙坪壩區為科技文化中心。2008年3月10日,沙坪壩區委區政府決定從2008年起,將每年3月30日確立為沙磁文化日,作為全區人民共同的節日。

沙磁文化以愛國主義為靈魂,以文化教育為核心,以民族大義為追求,體現為國為民、崇文尚教、求同合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成為中國抗戰大後方文化的一面旗幟和標誌之一。在中華民族抗戰文化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弘揚沙磁文化,紀念沙磁文化區創建80周年,由中共沙坪壩區委宣傳部、重慶大學黨委宣傳部指導,沙坪壩區文化委、沙坪壩區旅遊局、重慶大學檔案館、沙坪壩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重慶大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紀念沙磁文化區創建80周年暨2018『尋夢沙坪壩』文旅融合主題活動」於2018年3月28日正式啟動,為我們重燃沙磁之光,照亮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看見前人的滄桑與苦難,堅韌與勝利,在艱辛條件下仍然不懈研究學術的精神。

01

紀念沙磁文化區創建80周年圖片展

時間:2018年3月28日、30日

地點:28日重慶大學A區主教、30日重慶大學虎溪校區學生活動中心

02

紀念沙磁文化區創建80周年座談會

時間:2018年3月28日 上午9:30

地點:重慶大學A區主教學樓506室

03

音樂劇:《我是川軍》

時間:2018年3月29、30日(兩場)晚上7:30

地點:重慶大學虎溪校區學生活動中心

04

講座:抗戰與《重慶之眼》

主講人:范穩

時間:2018年3月31日 下午2:30

地點:重慶圖書館二樓學術報告廳

滔滔嘉陵江之濱,巍巍歌樂山之下

沙磁文化區浴火後更加繁盛。

在沙坪壩區的繼承和發揚中,

沙磁之光將點亮神州大地。

文:唐榮欣

資料來源:重慶大學檔案館

指導:張婧

編輯:鄒瑞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慶大學 的精彩文章:

TAG:重慶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