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邊疆時空】孟凡東 康基柱 | 朝鮮族抗日鬥爭述評

【邊疆時空】孟凡東 康基柱 | 朝鮮族抗日鬥爭述評

原標題:【邊疆時空】孟凡東 康基柱 | 朝鮮族抗日鬥爭述評



孟凡東


漢族,黑龍江寧安人,中央民族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導師組組長。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東方學,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與建設史,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研究。


康基柱


男,朝鮮族,遼寧鳳城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與建設史研究。


摘要:朝鮮族人民是中華民族抗日鬥爭中的一支勁旅。從1910年開始,他們奮起行動,組織抗日團體、建立抗日武裝、創建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尤其是在14年的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為贏得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重要作用,作出卓越的歷史貢獻。朝鮮族人民抗日鬥爭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全民族抗戰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關鍵詞:朝鮮族 抗日鬥爭 東北抗日聯軍 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2017 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朝鮮族人民是那場中華民族抗日聖戰中的一支勁旅。他們在東北與其他民族一同率先開展抗日武裝鬥爭,先後堅持長達30多年的群眾性抗日運動與抗日武裝鬥爭,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光輝篇章。


朝鮮族抗日鬥爭的第一次高潮三一三運動


1910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韓日合邦條約》,把朝鮮變成了其獨佔殖民地。與此同時,它把侵略魔爪伸到了我國延邊等朝鮮族聚居區。早在1907年8月,日本人在延吉縣龍井鎮設置了「朝鮮統監部間島派出所」。1917年開始在延邊一帶又先後設置了朝鮮銀行出張所、東洋拓植會社出張所等經濟侵略機構。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遭到朝鮮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中國朝鮮族的早期抗日鬥爭,是在愛國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者的組織下開展起來的。他們通過一系列反日民族教育、宣傳活動,組織反日團體和武裝,為開展大規模抗日群眾運動,在思想、組織上作了必要的準備。對此,1913年朝鮮總督在給日本天皇的報告書中也不得不承認:滿洲等海外朝鮮人「多為鼓動反日思想者」。


巴黎和會是一次典型的西方列強分賬的會議,它激起了中國、朝鮮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各國人民極大的民族義憤。1919年3月1日,朝鮮爆發了全民族的反日示威運動。朝鮮「三一」運動對我國朝鮮族「三一三」反日運動的爆發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3月6日,遼寧省桓仁縣及其周圍數千名朝鮮族群眾首先進行了反日示威遊行。3月13日,延邊各地朝鮮族學生和群眾3萬多人匯聚於龍井村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日集會。會議強烈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堅決表示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去,實現民族獨立。會後,抗議群眾高喊反日口號,進行示威遊行,浩浩蕩蕩地向日本總領事館行進。當天的反日遊行遭到反動軍警的血腥鎮壓,他們向示威群眾開槍射擊,當場有13人犧牲、48人受傷、94人被俘,不久又有4名重傷員犧牲。3月17日,5000多名朝鮮族群眾再次彙集於龍井村,抬著烈士的遺體,舉行示威遊行,追悼安葬烈士,抗議日本侵略者與反動軍警的暴行。除上述地區外,朝鮮族人民的反日鬥爭,以延吉縣為中心,吉林省的和龍、琿春、汪清、安圖、通化、長白,遼寧省的桓仁、寬甸、興京、瀋陽、安東,黑龍江省的東寧、哈爾濱等市縣,凡是朝鮮族聚居的地方都舉行了有數千人、上萬人參加的示威遊行集會。下為根據各方面材料整理而成的關於「三一三」運動的簡要統計表。


「三一三」運動統計表

月別 旬別 運動次數 參加人數(人次)
3月 上旬 2 7200
中旬 29 48980
下旬 29 14800
4月 上旬 15 15220
中旬 13 23750
下旬 4 6900
5月 1 500
合計 93 117350

「三一三」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充分顯示了朝鮮族人民的反日意志,促進了朝鮮族人民的政治覺悟,掀起了中國朝鮮族反日鬥爭的第一次高潮。


朝鮮族抗日武裝鬥爭的第一次重大勝利——鳳梧洞戰鬥和青山裡大捷


「三一三」運動失敗的血的教訓使朝鮮族人民認識到和平方式反日鬥爭的局限性與武裝抗日鬥爭的必要性,他們被迫拿起武器走上了武裝抗爭的道路。


「三一三」運動後,由朝鮮族抗日團體組建的反日武裝隊伍在中國東北各地迅速湧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從1919年3月至1922年末,組建起來的反日武裝隊伍多達50—70個。主要有:徐一為總裁、金佐鎮為總司令的北路軍政署軍,具春先為會長、安武為司令官的國民會軍,崔明祿為司令的軍務都督府軍,李相龍為督辦、李青天為司令官的西路軍政署軍,朴長浩為總裁、趙孟善為總團長的大韓獨立軍,趙孟善為總裁、李綽為參謀長的光復軍總營,以及李准根率領的新民團軍,李范民率領的光復團軍,方渭龍率領的義軍府軍等。各反日隊伍中,戰鬥力最強、有一定對日實戰經驗的部隊是洪範圖為司令官的大韓獨立軍,至1920年該軍擁有兵力400多人、步槍200多支、手槍30多支。據1920年5月日軍情報,當時延邊地區朝鮮族反日武裝人員有4241人、機關槍18挺、步槍1871支、子彈27萬多發。這些反日隊伍的官兵大多是沒有什麼軍事知識、實戰經驗的熱血青壯年。於是,他們一方面籌集資金購買或從敵人手裡奪取武器,另一方面加緊進行軍事訓練,提高戰鬥力,不時襲擊日軍警部隊,開展了小規模對日作戰。據「上海臨時政府」軍務部統計,1920年3月至6月,各路反日部隊入朝作戰32次,襲擊破壞駐朝殖民機構、軍警營地34所,震驚了日本侵略者。為了提高戰鬥力,從1920年初開始,各路反日武裝走上了聯合作戰之路。5月,洪範圖部、安武部、崔振東部聯合成立大韓北路都督府,本部設在汪清縣鳳梧洞,總兵力1200多人,擁有機關槍2挺、長短槍1100多支。這就為鳳梧洞戰鬥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鳳梧洞戰鬥始於1920年6月4日。由一支小部隊入朝襲擊一日本憲兵隊,取勝後當日返回。6月6日,日軍派出的小部隊又遭到夜襲。連遭襲擊的日軍氣急敗壞,第39師團安川少佐率領的越江追擊大隊於7 日凌晨到達鳳梧洞下村。反日部隊預料到日軍必進行報復性作戰,洪範圖把部隊分成四個中隊,選擇有利地形設伏隱蔽下來。下午1時日軍主力部隊進入埋伏圈內,當即遭到猛烈射擊。日軍急忙迎戰、拚命反撲。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日軍遭到重創。據《吉長日報》1920年6月22日報道:「當時死者150名,受傷者數十名,余皆渡江而逃。」鳳梧洞戰鬥是朝鮮族反日武裝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顯示了朝鮮族反日部隊的戰鬥力。


在鳳梧洞戰鬥中遭到慘敗的日本侵略者氣急敗壞,為了徹底毀滅朝鮮族反日武裝隊伍及其群眾基礎,他們蓄意製造「琿春事變」,並決定大肆「討伐」東滿、南滿朝鮮族聚居區。1920年10月7日,日本內閣正式通過「出兵決議案」;9日,陸軍大臣下達出兵命令。於是,由日本駐朝鮮軍、關東軍等組成約2萬人的「越境討伐部隊」進入中國境內燒殺搶劫、屠殺群眾,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庚申大慘案」。僅琿春、延吉、和龍、汪清四縣被殺害群眾3500多人、被俘5000多人,被燒毀房屋2500多戶、學校30多所。


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朝鮮族反日武裝決定進行戰略轉移。當東滿各路部隊轉移至和龍縣境內時遭遇到日「討伐」大軍。為了形成合力、有效打擊敵人,各反日部隊決定實行聯合作戰。於是,洪範圖部、安武部、金佐鎮部等先後達成聯合作戰協議。按計劃,10月21日金佐鎮部在青山裡附近的白雲坪設伏,突襲日軍取得首戰勝利,殲敵約200人。22日,金佐鎮部搶佔漁浪村南山高地布陣,敵派出騎兵、步兵1000多人,動用野炮等輕重武器,向我軍陣地發動猛烈攻擊。這時,洪範圖部迅速趕來增援。激烈的戰鬥從中午一直打到天黑,兩支部隊配合作戰,又殲敵300多人。漁浪村戰鬥是青山裡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鬥。青山裡大捷從21日開始,到26日結束,另有泉水洞奇襲戰、完流溝引誘戰、古洞河谷夜戰、孟家溝腰擊戰、西溝遭遇戰等大小9次戰鬥。據《獨立新聞》1921年2月25日報道,青山裡大捷共打死打傷日軍1400多人,其中包括聯隊長1人、大隊長2人、中隊長5人,並繳獲大批武器彈藥。青山裡大捷是朝鮮族反日武裝在20年代對日作戰中取得的規模最大、戰果最為輝煌的戰役,它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大大鼓舞了朝鮮族人民的反日鬥志。


關內朝鮮族抗日武裝鬥爭的一支勁旅朝鮮義勇軍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後,不願做亡國奴的朝鮮愛國人士紛紛移居上海、廣州、北京等地,組織抗日團體、興辦教育、宣傳群眾,培養抗日力量,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活動。


隨著全國抗日高潮的到來,關內朝鮮族抗日團體也走上了實行聯合、武裝抗日的道路。1937年8月,韓國獨立黨、韓國國民黨、朝鮮革命黨等右翼團體聯合成立「韓國光復陣線」。當年11月,朝鮮民族革命黨、朝鮮民族解放運動同盟、朝鮮革命者聯盟等左翼團體也聯合成立「朝鮮民族戰線聯盟」,以金元鳳、金學武為主要領導人。1938年7月,金元鳳向國民政府提出要求,建立朝鮮民族戰線聯盟所屬抗日武裝。8月,經蔣介石批准,組建「最高指導委員會」,由其負責建立朝鮮族抗日武裝。10月10日,在武漢保衛戰的炮聲中,關內朝鮮族第一支抗日武裝「朝鮮義勇隊」宣告成立。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負責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周恩來親臨成立大會並致辭祝賀。朝鮮義勇隊直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金元鳳任總隊長,下設2個區隊,第一區隊長為朴孝三、第二區隊長為李益星。第二年增設第三區隊,金世日為區隊長。具有很高的軍事知識和文化知識是朝鮮義勇隊的一大特點。其大多數官兵曾在黃埔軍校、中央軍官學校、中山大學、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學習、受訓,還有一些是美國、日本等國留學生。朝鮮義勇隊成立後,從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兩年間,分赴國民黨正面戰場,轉戰6個戰區、13個省,進行對日作戰、收集情報、反戰宣傳、群眾工作、國際宣傳以及收編俘虜工作等抗日活動。其中,印發中、朝、日文小冊子5萬餘冊、傳單50萬張、標語40萬條、敵偽投誠通行證1萬餘份。1940年10月,朝鮮義勇隊決定集中隊伍,實行戰略轉移,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到1941年6月,其大部分指戰員,歷盡艱辛,分批進入八路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召開歡迎大會,彭德懷副總司令在大會上發表熱情洋溢的歡迎演說。隨後,朝鮮義勇隊改編為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朴孝三任支隊長、金學武任政治指導員。從此,該隊接受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領導。該聯合會成立於1941年1月,曾參加紅軍長征、任八路軍炮兵團第一任團長的武亭任會長,曾任中山大學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的陳光華任副會長。1942年7月,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改稱華北朝鮮獨立同盟,武亭仍為委員長,所屬義勇隊改稱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武亭兼任司令員,朴孝三、朴一禹任副司令員。1944年初,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改稱朝鮮義勇軍,武亭、朴孝三、朴一禹仍為正副司令員。

在敵後戰場上,朝鮮義勇軍開展了瓦解日偽軍、偵查敵情、收集情報、宣傳抗日、發動群眾、統一戰線等各種抗日活動,還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開辦軍政學校,培養了大批軍政幹部。同時,多次參加對日戰鬥,與八路軍並肩作戰,殲滅了一些日偽軍。其中,著名的戰鬥有胡家莊戰鬥、太行山反掃蕩戰鬥。1941年12月,金世光率領的義勇軍武裝宣傳隊28人潛入河北省邢台胡家莊一帶進行抗日宣傳,不料被500多名日軍包圍。義勇軍指戰員展開血戰,打死100多名日軍官兵,衝出重圍,安全轉移。在掩護部隊突圍時,分隊長孫一峰被8名日軍圍住,孫毫無畏懼,引爆手榴彈,與8名日軍同歸於盡。義勇軍英勇殺敵的事迹受到抗日軍民的高度稱讚,延安的《解放日報》、重慶的《新華日報》《大公報》等都作了專門報道。朝鮮義勇軍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對日戰鬥是太行山八路軍總部的反「掃蕩」戰。1942年5月,日軍糾集3萬多兵力,採取「鐵壁合圍」戰術,向太行、太岳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掃蕩」。25日,日軍向八路軍總部發動圍攻。彭德懷、左權等分別率部突圍。朝鮮義勇軍隨羅瑞卿所率野戰政治部行動。敵軍動用飛機、迫擊炮、機關槍等輕重武器向我軍發動猛烈攻擊。義勇軍奉命佔領東側山頭,頑強阻擊敵軍一次次猛攻,一直堅持到政治部機關安全轉移。在這次突圍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義勇軍幹部陳光華、石正等壯烈犧牲。當年10月10日,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召開追悼大會,安葬烈士。陳光華、石正的遺體安葬在左權將軍陵墓的兩旁。


1945年8月11日,朱德總司令發布延安總部第六號命令:「現地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隊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統帥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朝鮮義勇軍奉命分批北上,參加了消滅日偽殘餘勢力、收復東北大地的最後一戰,之後踏上了建立鞏固的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新的征程。朝鮮義勇軍是在關內最早建立、在大江南北長期堅持抗日血戰、並取得最後勝利的朝鮮族抗日武裝,它為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朽的歷史貢獻。


在關內,還有一批在中共黨組織、抗日游擊隊、敵後文化藝術界、國民黨軍隊中進行抗戰的朝鮮族英烈。韓樂然(1898—1947) ,原名韓光宇。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朝鮮族第一位中共黨員。1924年春,到東北開展黨的創建活動和革命宣傳活動。1929年夏,被調回上海,負責地下黨的財務工作。當年秋,因身份暴露,經黨組織批准到歐洲,在盧浮爾藝術學院等校學習,加入法國共產黨。1937年11月回國,加入東北抗日救亡總會,進行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4月,他被任命為蔣介石任主任委員、李濟深任副主任委員的戰地黨政委員會少將指導員。這一時期,他廣泛接觸李濟深、沈鈞儒、史沫特萊、斯諾、艾黎、馬海德、愛潑斯坦等國內外知名人士,為我黨抗日統戰事業作出重要貢獻。1940年春,韓樂然被國民黨特務秘密逮捕。1943年假釋出獄後,繼續開展統戰工作,同時進行美術創作和西北地區文化藝術發掘研究工作,取得豐碩的成果。生前舉行過20次個人畫展。其200多幅遺作現收藏於國家美術館。李鐵夫(1901—1937) ,原名韓偉健。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反對王明左傾路線,被扣上「鐵夫路線」「右傾取消主義」帽子,被開除黨籍,停止黨的領導職務。但他仍深入各界群眾之中,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一二九運動爆發後,他在天津迅速組織召開了有數千人參加的抗日集會和示威遊行。1935年底,李鐵夫的黨組織關係得到恢復,翌年春被任命為中共天津市委書記。毛澤東曾對李鐵夫反對王明路線的鬥爭給予高度評價,他說,華北黨對於臨時中央的冒險主義曾有尖銳的反對意見,其領袖是李鐵夫同志。金山(1905—1938) ,又名張志樂。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來到廣州,任黃埔軍校教官。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投入佔領敵炮兵陣地等戰鬥。起義失敗後,轉入彭湃領導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成為海陸豐革命法庭七名成員之一。1929年初,受黨組織派遣來到北京,5月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長,後又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發展黨員,擴大基層黨組織,開展反蔣抗日運動。1936年8月,他來到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任教。1937年6—8月,他接受著名美國記者斯諾的夫人尼姆·韋爾斯採訪,向她詳細介紹朝鮮革命歷程,以及自己的革命生涯,韋爾斯回國後,以此為基礎寫出《阿里郎之歌》一書,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廣為流傳。楊林(1898—1936) ,原名金勛,曾用名畢士悌。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任葉挺獨立團第三營營長,兼任該營黨小組長。1930年後,先後任中共東滿特委軍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書記等職。1932年7月,被調到中央蘇區,先後任勞動與戰爭委員會參謀長、紅二十三軍軍長等職。1933年6月,轉任紅一軍團參謀長。1934年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擔任紅色幹部團參謀長。1935年4月,在奪取金沙江皎平渡口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到達陝北後,任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參謀長,參加直羅鎮戰役。1936年2月,為了準備對日作戰,毛澤東、彭德懷親自指揮紅軍抗日先鋒軍發動東征戰役。楊林率領先鋒營,強渡黃河一舉成功,佔領河東灘頭陣地,為主力部隊東渡黃河開闢前進道路。周文彬(1908—1944) ,原名金成鎬。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後,任唐山市工委書記,深入唐山開灤礦區,秘密從事工運工作。1938年7月,周文彬領導開灤礦區礦工舉行武裝起義。起義隊伍發展到3000多人,開赴冀東遊擊區,成為冀東抗日隊伍的主力之一。之後,他與李運昌一起長期堅持艱苦卓絕的冀東平原抗日游擊戰,開闢冀東遊擊根據地,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僅1941年11月至1942年月,進行23次戰鬥,殺傷日偽軍3000多人,繳獲炮8門、機槍68挺、長短槍2500多支。1940年7月,周文彬任中共冀東地委常委兼組織部長。鄭律成(1914—1976) ,原名鄭富恩。1934年畢業於南京朝鮮革命幹部學校,之後在南京,一面參加秘密抗日活動,一面每周一次到上海在一位俄羅斯音樂教授門下學習聲樂。1937年10月,來到延安在陝北公學和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在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從事音樂教學、指導和創作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和1939年,創作出多部重要作品。其中,《延安頌》和《八路軍進行曲》是這一時期鄭律成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中國音樂史上的名曲。1939年秋,創作著名的《八路軍進行曲》( 公木作詞、鄭律成譜曲) 。1940年夏,《八路軍進行曲》經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刊登在《八路軍軍政雜誌》上,成為傳唱極廣的人民軍隊戰歌。


東北地區朝鮮族共產主義者的抗日救亡鬥爭


從1930年至1945年,東北地區朝鮮族共產主義者發動、組織、武裝各族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鬥爭,為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東北大地,為贏得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18年6月,朝鮮早期共產主義者李東輝在俄國境內成立「韓人社會黨」;1920年5月,他在上海將該黨改稱為「高麗共產黨」。1925年4月,朝鮮共產黨成立。次年5月,在黑龍江珠河縣成立朝共滿洲總局。這兩個系統共產黨組織在東北朝鮮族地區卓有成效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發動組織工農群眾和青年,開展反日宣傳和反日鬥爭等各項工作,為之後發動大規模抗日救亡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共也派人到東北開展建黨工作,1923年10月成立東北地區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哈爾濱獨立組,1925年成立中共奉天支部,1926年成立中共大連地委,1927年10月召開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成立中共臨時滿洲省委。為了加強各國共產黨的統一,1928年7月共產國際提出了「一國一黨」原則。當年12月,共產國際又提出了關於重建朝鮮共產黨的決議——「十二月提綱」。並派專門工作小組到中國東北落實這兩個決議精神。1929年9月始,中共著手進行吸收在滿洲的朝共黨員的工作。11月,黨中央發出《給滿洲省委的信》,確定了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在滿洲的朝共黨員必須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共產黨,二是在滿洲的朝鮮民族革命鬥爭應當與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匯合在一起。這就為朝鮮族共產主義運動和革命鬥爭指出了正確方向。1930年1月,黨中央派遣林仲丹(又名張浩、林育英)、韓斌、李春山等到東北開展這項工作。根據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決定,在滿洲的朝共各派組織先後發表「解散聲明」。當年11月,吸收朝共黨員為中共黨員的工作基本結束。中國共產黨大量吸收在滿洲的原朝共黨員,對東北地區革命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推動東北黨組織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黨組織系統。據滿洲省委統計,1930年初滿洲的中共黨員共計250多人,4月份因為遭受敵人的破壞,只剩下100多人,但到了11月份已經發展到200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為朝鮮族黨員。又據1931年4月滿洲省委向黨中央的報告,滿洲省委所屬的中共黨員中,朝鮮族黨員竟佔96.5%。其中,東滿特委所屬的黨員數量共為630人,除18人是漢族外,其餘都是朝鮮族。其次,促進黨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轉向農村。1930年6月以前,滿洲省委領導下的黨團力量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原朝共滿洲總局所屬黨團力量則大多分布在農村。由於在滿洲的原朝共黨員的大量加入,東北地區農村黨組織和黨員數量得到迅速發展。


九一八事變後,朝鮮族共產主義者在黨的領導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抗日救亡鬥爭上,在各地發動、組織、武裝群眾,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建立抗日游擊隊、創建抗日游擊根據地,點燃了抗日武裝鬥爭的熊熊烈火。


南滿抗日游擊隊。根據磐石中心縣委的指示,李紅光於1931年末組建由7名朝鮮族隊員組成的赤衛隊(「打狗隊」) ,李紅光任隊長。次年6月,赤衛隊改編為工農反日義勇軍,30多名隊員中大多為朝鮮族,李紅光任隊長、楊君武(漢族)任政委。1932年11月部隊改編為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次年1月部隊經改組,袁得勝(漢族)任總隊長、楊靖宇(回族,一說為漢族)任政委、李松波任代參謀長,李明海、李紅光任教導隊大隊長、政委,朴翰宗、嚴弼順任第一大隊大隊長、政委,韓浩、朴四平任第二大隊大隊長、政委。1933年9月,南滿游擊隊與海龍游擊隊合併,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李紅光任參謀長。1934年11月,獨立師又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朴翰宗任參謀長、李紅光任第一師師長兼政委、韓浩任副師長。1936年春,第一軍又發展為東北抗聯第一軍。


東滿抗日游擊隊。1932年10月,延吉縣委將各區游擊隊合併成立縣游擊隊,朴東根任隊長、朴吉任政委。次年1月,部隊擴編為游擊大隊,二人仍分別任大隊長、政委。1932年12月,和龍縣委將各區游擊隊合併,成立縣游擊中隊,金世任中隊長、「金嫂」(別名)任政委。次年3月,游擊中隊擴編為游擊大隊,張承煥任大隊長、車龍徳任政委。1932年1月,汪清縣委組建工農游擊隊,金哲任隊長、金明均任政委。次年11月,汪清游擊隊與安圖、寧安游擊隊合併,成立汪清游擊大隊,梁成龍任大隊長、金日成任政委。1933年1月,琿春縣委將各區游擊隊合併,成立游擊總隊,孔憲琛任總隊長、朴泰益任政委。1933年3月,東滿特委將四縣游擊隊合併,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朱鎮任師長、王德泰(漢族)任政委,下轄4個團。在8名團長、政委中,朝鮮族有6名。1935年5月,獨立師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漢族)任政委。全軍共1200多人,其中朝鮮族佔三分之二。1936年3月,第二軍發展為抗聯第二軍。


北滿抗日游擊隊。1933年10月,珠河中心縣委組建縣游擊隊,趙尚志(漢族)任隊長、李福林任政委。次年6月,游擊隊擴編為哈東支隊,趙尚志任司令、李兆麟(滿族) 任政委、李福林任黨委書記。1935年1月,哈東支隊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其中,一團、三團、四團政治部主任和五團團長等均為朝鮮族。1936年8月,第三軍發展為抗聯第三軍。1934年3月,密山縣委成立縣游擊隊,張寶山(漢族)任隊長、金百萬任副隊長兼黨支部書記,其隊員大多數為朝鮮族。當年10月,密山游擊隊與反日革命軍合併,成立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李延祿(漢族)任軍長、密山縣委書記朴鳳南兼任軍黨委書記。1936年3月,第四軍發展為抗聯第四軍。1932年10月,湯原中心縣委組建反日游擊中隊,李福臣(漢族)任中隊長、李仁根任參謀長。40名指戰員中朝鮮族有36人。1934年10月,游擊中隊發展為游擊總隊,戴洪濱(漢族)任總隊長、夏雲傑(漢族)任政委、李仁根任參謀長。1936年1月,部隊發展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6月又改編為抗聯第六軍。1933年4月,饒河中心縣委成立農工義勇軍,崔石泉任隊長、金文亨任政治部主任,120名指戰員全都是朝鮮族。次年2月,部隊擴編為饒河民眾反日游擊大隊,張文海(漢族)任大隊長、朴振宇任政委、崔石泉任參謀長、李學福任軍需部長。1935年9月,游擊大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李學福任團長、朴振宇任副團長、李鬥文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3月四團擴編為第四軍第二師; 當年11月,第二師又擴編為抗聯第七軍。

南滿、東滿、北滿各游擊隊成立後,依靠各族人民群眾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建立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大量殲滅日偽有生力量,不斷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1935年2月,李紅光指揮第一師主力200多人潛入朝鮮境內,襲擊號稱「銅牆鐵壁」的東興城日軍一個兵站,擊斃數十名敵軍,生俘16名敵兵,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後安全歸隊。東興城遭襲擊後,日軍報紙驚呼:這是九一八事變後遭受的第一次大事件。1935年夏,安鳳學為團長的第二軍第一團在京圖線( 新京—圖們)多次顛覆日本侵略者的火車,使敵人魂飛喪膽。5月2日,一團突襲隊將202號國際列車火車頭及7節車廂脫軌顛覆,斃敵30多人、俘虜17人,其中包括日皇族1人、將軍1人,並繳獲大批軍需物資和偽幣20萬元。為此,日偽驚呼:這是「京圖線開車以來發生的最大慘事」。接著,8月19日在安圖境內又襲擊顛覆291號日軍用貨車,燒毀車廂10節,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9月23日,一團在蛟河縣境內再次成功顛覆日國際列車一列。1937年春夏之際,抗聯第六軍第一師在師長馬德山、政治部主任徐光海指揮下取得了連戰連捷的戰果。2月中旬,一師設伏襲擊日軍一小隊40多人,斃敵15人5。3月,150名日軍騎兵追擊抗聯第一師,他們引敵周旋、趁機突襲,斃敵30多人,俘獲軍馬10匹。8月,一師爭取偽軍108名官兵攜1門迫擊炮、2挺機關槍、100多支步槍投誠。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東北抗聯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嚴重困難,游擊根據地全部遭到破壞,主力部隊大為減弱,武器彈藥及軍需物資極為短缺,部隊面臨被消滅的危險。為此,為了保存力量、堅持長期抗戰,從1940年11月開始,抗聯各部隊,除留少量部隊堅持游擊戰外,主要官兵先後撤退,進入蘇聯境內,組成以周保中(白族)任旅長、李兆麟(滿族)任副旅長、崔石泉任參謀長的教導旅,進行野營訓練。入蘇部隊總人數有700多人,其中朝鮮族官兵約佔半數。教導旅除進行政治、軍事訓練外,還時常派出小分隊潛入中國、朝鮮境內進行軍事偵查、開展群眾工作,展開小規模對日作戰,襲擊敵統治機構、兵營、警察局、飛機場、火車站、銀行,不斷擾亂敵後方,使敵不得安寧。1945年8月,抗聯教導旅官兵與蘇聯紅軍一起進軍中國東北,給日本侵略者以最後一擊,迎來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在東北抗戰中湧現出大批英勇善戰、屢建戰功、堅貞不屈、可歌可泣,使敵聞名喪膽的朝鮮族英烈。李學福(1902—1938),原名李學萬,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7月,任饒河反日游擊大隊大隊長。次年1 月底,他以少量隊員誘敵深入,將日軍討伐隊誘至大山巒之中,指揮滑雪隊出其不意,突襲敵人,經過兩三天這樣反覆衝殺,殲滅日軍100餘名。1935年9月,饒河反日游擊大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李學福任團長。1936年4月,第四團擴編為第四軍第二師,李學福任副師長。當年11月,第二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李學福被任命為第二師師長。1937年春,任第七軍新編第一師師長。1938年1月,崔石泉調任抗聯第二路軍總參謀長,李學福接任抗聯第七軍軍長,兼任第七軍黨委常委。韓浩(1905—1935),原名金翰傑。1932年,韓浩參加南滿游擊隊,後任第二大隊大隊長。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第三團團長,率軍轉戰磐石、柳河等地。次年11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下設兩個師,韓浩任第一師副師長。是年冬,韓浩率領70多名戰士,在遼寧桓仁縣鏵尖子與200多名日軍守備隊相遇,同敵人展開白刃格鬥,刺死30多個敵人。1935年7月,韓浩升任一師師長,率部在桓仁、通化等地對日作戰。在通化至桓仁的公路上,韓浩率部伏擊日軍守備隊,擊斃日軍30多人。在戰鬥中,韓浩中彈英勇犧牲。許亨植(1909—1942),原名許克。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6月,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第三大隊政治指導員。同年秋,任第一大隊大隊長。次年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第二團團長。同年冬,許亨植調任一師三團政治部主任,率部在五常縣高麗營子伏擊日軍,殲敵逾百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1936年9月,任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常委,兼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1937年7月,又調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初,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三師師長。1939年4月,升任抗聯第三軍軍長。5月,任抗聯第三路軍參謀長兼十二支隊政委,率部在松嫩平原開展游擊戰,取得蘭西豐樂鎮等多次戰鬥的勝利。李紅光(1910—1935)原名李弘海。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任磐石縣抗日武裝赤衛隊(「打狗隊」)隊長。次年1月,任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教導隊政委。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參謀長。1934年8月,楊靖宇、李紅光率領350多名隊員,在瀋陽至通化途中,攔截敵人汽車隊,激戰3個多小時,擊斃日軍鐵板司令和軍官多人,炸毀11輛汽車,繳獲步槍百餘支、輕機槍1 挺。1934年1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參謀長,並任第一師師長兼政委。隨後,李紅光率領一師主力奔襲朝鮮東興城日軍一個兵站,擊斃數十名敵軍,生俘16名敵兵,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和軍用物資。李東光(1904—1937),原名李相俊。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磐東區委書記。九一八事變後,先後領導磐東1931年秋收鬥爭、1932年反日鋤奸暴動等。1933年5月,任中共磐石中心縣委書記。次年11月,中共南滿特委成立,李東光任特委書記。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滿省委組織部長。李東光是南滿地區黨組織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為當地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為當地抗日游擊隊的建立和發展,為南滿地區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救亡鬥爭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朝鮮族抗日鬥爭的歷史意義


朝鮮族人民的抗日鬥爭,自1910年開始,先後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漫長歷史進程,它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朝鮮族歷史長河中極為重要的一頁,具有輝煌的歷史意義。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中,朝鮮族所具有的不畏強暴、堅貞不屈、英勇無畏、團結友愛、奮發圖強,為祖國為民族勇於拋頭顱灑熱血等民族精神與優良傳統得到了極大的弘揚與升華,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發展。


在英勇不屈的抗日鬥爭中,朝鮮族人民的政治覺悟、階級意識、鬥爭精神、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極大增強,尤其是朝鮮族共產主義者的隊伍、革命骨幹力量經受極其複雜、艱苦環境的千錘百鍊,得到了成長壯大。


在血與火的抗日鬥爭中,朝鮮族先進分子克服關門主義錯誤,自覺地將朝鮮族革命鬥爭與中國革命鬥爭、朝鮮族抗日鬥爭、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匯合在一起,擰成一股繩、聚成一條心,和衷共濟、共赴國難、同呼吸、共命運,使朝鮮族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得到了空前的增強。


在長達14年的抗日鬥爭中,朝鮮族人民為建立和發展黨團組織、抗日團體,為創建抗日游擊隊、抗日游擊根據地,為堅持抗日游擊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起到了先鋒隊、突擊隊、戰鬥隊的作用。為此,他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獻出了大量的鮮血和生命。僅以延邊地區為例,據有關部門統計,延邊抗日烈士共3301名,其中朝鮮族烈士為3204名,占烈士總數的96.3%。而沒有被列入烈士名單的無名烈士更是不知其數。


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血與火的共同抗爭讓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今天,我們中華各民族應當發揚光大抗戰時期得到極大弘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攜手奮進。

【注】 本文經作者授權,文章刊登於《黑龍江民族叢刊》2017年05期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說明,我們將儘快與您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邊疆時空 的精彩文章:

薦書∣《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研究

TAG:邊疆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