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其實,《我只喜歡你》是粉絲「用愛發電」的正確示範

其實,《我只喜歡你》是粉絲「用愛發電」的正確示範

3月28日是電視劇《我只喜歡你》開機的日子。前一晚,記者撥通了製片人王艷的電話。在正式投入拍攝之前,她和記者聊了聊這部劇的創作思路和其背後的故事。

「從開始到現在,我唯一想的就是,至少要讓最初被這個故事所吸引的讀者們對電視劇滿意,這是最根本的。」

「劇本,是這部劇的靈魂」

電視劇《我只喜歡你》改編自小說《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記錄了在青春路上,一個女孩由自卑脆弱慢慢變得堅強獨立,並與守護了她十年的男孩,從校園走向婚姻的故事。

「我自己應該是這本書最大的書迷吧」,選擇這本小說進行影視改編最初的由頭就是製片人自己被這些文字給「戳」中了。「這本小說很神奇,它能讓沒有談戀愛的人躍躍欲試,已經談戀愛的人對婚姻有更好的憧憬」,講起這本小說,她有些「興緻勃勃」,彷彿在向朋友推薦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對其中的片段如數家珍。而立足於製片人的職責,她表示在選擇題材時,最想要看到一個IP能將某一個點表達到極致,「這本小說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它把情感中的甜與暖表達得很透徹」。

小說改編令該劇擁有了天然的關注度與受眾基礎,但在影視化創作的過程中如何保留原著的「精氣神」並做出適合熒屏傳播的「改變」是個需要慢慢琢磨的過程。製片人告訴記者,這一項目在兩年前便投入研發,而這兩年中的大多數時間,團隊都用在了劇本創作和打磨上。

原作的故事多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現,與其說是小說,更像一本真實的愛情回憶錄。「所以如何把這些已有的人物合理地在一部劇中去鋪陳,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在劇本創作中,一項大體量的工作就是前期的故事架構與人物塑造。原著的人物性格與總體基調不會變,在此基礎上,架構起一條完整的故事線;在較為單一的人物關係中,新增了數個次要人物,豐富關係線,增加戲劇性;在劇情、對白和場景上細化……這些改動都有一個前提原則——合理,包括人物設置的合理性、情感流動的合理性以及整個故事發生、發展的合理性。「我們想讓觀眾看到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立體的、有溫度的」,而這需要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才經得起推敲。

「愛與成長 」仍是表達的內核

近年來,青春題材的劇集頻現,在話題與流量上都有較出色的表現,掀起了一股熱潮。談到當下青春題材的熱度,製片人表示,固然該類題材在操作上比起一些重大歷史題材要相對容易,但這是基於題材劃分的大類,若具體到每一部作品,它們其實都是截然不同的個體。「青春題材只是這部劇的一個標籤,我希望在這層外衣下,做更多走心的內容。」

「它(原著)用那麼平和的故事都可以戳到讀者的心,讓你又哭又笑,這也是這部劇想要延續的氣質」,以一種平緩的語調,演繹發生在真實生活中、或許就是大家正在經歷的故事。從開始研發、版權預售到選定角色、籌備拍攝,主創團隊接觸了各個年齡圈層的人,發現這一劇本能觸動很多受眾群,而基於故事的真實性,情感便更能互通。

「我們不想誇張,不想用過度的強情節來吸引眼球。」這個故事未必轟轟烈烈,因為站在製片人的角度看,細水長流或許能給人更大的情感衝擊。「大多數觀眾的情感追求點是一致的,找對了那個孔,『啪嗒』,這個環就扣上了。」《我只喜歡你》的主體故事延續了十多年,以一個擰巴、脆弱的平凡女孩「趙喬一」與學霸「言默」一路走來共同成長的愛情為主線,同時透過其他各類人物體現他們在青春道路上各自不同的成長方式。

在影視劇創作中,愛是恆定不變的母題。這部劇不僅僅在刻畫愛情,同樣會通過父母子女間的親情、閨蜜至交間的友情傳達其主旨,「生活中有許多溫暖的東西值得我們珍惜,它一直存在,卻可能因為太過細碎平常而被我們忽略」。

就如書中的一句台詞,「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根植於每個人的生命之中,無論周圍的土壤怎麼貧瘠,它都不會消失,只要有人呼喚它,它就一定在」,主創團隊力圖在劇中給「愛」下一個定義,它不是唯一的答案,卻以一種細微的溫暖,滲入人們心間。

「離受眾更近一點」

「內容和製作相輔相成,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作品不可或缺的兩個環節。」

在敘述語態上,原著以第一人稱講述,立足現在去回憶過往的點滴,而電視劇則將鏡頭倒回到2005年,從故事的發端,順著時間流自然而然地展開。從高中到大學、從校園到職場、從校服到婚紗,故事的時間跨度長達13年,這也在製作上要求呈現出不同時期各自的「年代感」。

「在場景布置與人物造型上,我們會去復原十幾年前的樣貌,令觀眾能夠清楚地在這部劇中看到時代的演變以及人物的成長。」 從2005年、2012年到現在,他們在這13年中找了三個時間節點來代表不同的時期。對於製作班底而言,任務量異常繁重,大到外景環境,細到家中的一個小布置都需細細琢磨。在拍攝地點的設置上,團隊目前初步確定了從江浙小城拍到北京,再遠飛英國的計劃。

「對於一個電視作品而言,所有的用心都會被觀眾看到,所有的不用心同樣也會被觀眾發現。」抱著這種「忐忑感」,從造型、美術、道具到鏡頭、光線、色調,主創團隊力求於製作上追求更為細膩的質感。

開機前,團隊在線上向書迷徵集影視劇中「最希望保留的片段」。這一舉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創在內容打造中不斷向受眾貼近的態度。

據介紹,該劇也是基於華策的SIP戰略基礎上創作而生。 「劇本研發是兩年前,也正是華策SIP戰略開始的時候,所以這個項目的操作在其中可以算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 從IP的採用、劇本的改編到演員的選擇,華策的大數據中心為該劇提供了創作的參考。從受眾中挖掘創作方向,進行內容上的分析,繼而去匹配合適的製作團隊,再將作品回饋於受眾。「讓數據為內容服務,其實就是離受眾更近一點。」

在採訪的過程中,王艷反覆強調「至少不要讓喜歡這本書的讀者對電視劇失望」。作為一個年輕的製片人,她希望以一種更為靠近的同理心,將其對於年輕人審美的理解融入創作中,把這個自己中意的故事打造成走心的影視內容,講述給更多人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電時評 的精彩文章:

融合傳播進入2.0 時代,媒體人轉變角色是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劉家成:創作要常做常新,講故事的本事不能丟

TAG:廣電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