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晚期,擁有40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

清朝晚期,擁有40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不自立為王?

曾國藩擁有湘軍40多萬,平定太平天國、追剿捻軍,從當時的軍事實力上來說,是清政府最為倚仗的力量,因為大家都知道清末八旗兵和綠營兵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可言了。我們先來看他本人的基本情況介紹,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1864年湘軍完全消滅太平天國時,不管是個人威望、軍事實力都達到了頂峰,但是曾國藩本人也53歲了,在當時也算是高齡了,擁兵稱帝顯然是不合適了,那麼憑藉手中這支40萬人的軍隊,能確保他做皇帝嗎?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這支軍隊的思想基礎是「護衛君主」。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和宋明儒學,大力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以此來維繫軍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家軍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就是在這樣思想下不斷凝聚捏合出一支擁有戰鬥力的軍隊,在那個時代稱帝即為叛亂,與初衷不符,思想根基就不存在了,勢必引起湘軍的分崩離析。

第二,這支軍隊的根本目標是「平定叛亂」。湘軍在1851年成立之初,僅僅是5000人的地方團練,稱為湘勇,一開始就確立的目標是消滅太平天國。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他聲稱太平天國運動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所以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鼓舞了隊伍的士氣,解決了將才不足的問題,戰鬥力和凝聚力得到極大提升,為日後的勝利和軍事實力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這支軍隊的內部外部「掣肘頗多」。攻佔金陵後,清廷僅僅封了曾國藩一個「一等毅勇侯」,諸多部下與幕僚們的憤憤不平,曾國藩卻絲毫不動聲色,為了避免越來越多的麻煩,曾國藩乾脆親筆寫下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掛在金陵住地的中堂上,並著手開始主動裁軍。從外部環境來看,這支軍隊並非不受節制,從當時清廷的軍事部署來看,湘軍只是清廷進攻金陵的一個先鋒,在他的身前左右,朝廷早就布置了大量兵馬:在金陵的西部,官文守武昌,據長江上游;在東部,富明阿、馮子材守揚州、鎮江,據長江下游;在北面,僧格林沁屯兵皖、鄂邊境,已經形成合圍之勢,可以說是支援,也可以說是監視。

從軍隊內部來看,經過十幾年的戰爭,這支軍隊銳氣不足,在平定太平天國後很快腐化,缺乏繼續戰鬥的條件,從日後剿滅捻軍的過程中湘軍作戰不利,可以看出來,這支軍隊戰鬥力已經下降的十分厲害了。後來,李鴻章和左宗棠分別構建了淮軍和楚軍,相當於自立門戶,而且兩支軍隊都參與了太平天國最後的剿滅,淮軍還負責消滅了捻軍,成為後期清政府的主要武裝,湘軍基本退出歷史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封記憶1987 的精彩文章:

若諸葛亮取代劉禪之位,三國歷史是否會改變?

TAG:塵封記憶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