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食用有講究 當心變成「春損」
又到了吃春筍的季節,筍有脆嫩甘鮮、爽口清新、味道鮮美、食而不膩的特點,不少喜愛春筍的市民早已經食用過了。不過,市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唐俊提醒,筍性味甘、微寒、無毒;利膈下氣、化熱消痰爽胃。多數用於食用,一般不入葯。但卻滑利大腸,無益於脾。網上流傳的「刮腸篦」的說法,其實是成立的。但假如食用的方法不對,春筍就會變成「春損」。
據唐俊介紹,現代研究發現,筍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糖類、胡蘿蔔素,還有維生素B1、B2、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鎂等,含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筍中纖維素含量較高,在腸道內可以減少人體對脂肪的吸收,增加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不僅能防治便秘,而且可降低與高血脂有關疾病的發病率。此外,筍不含脂肪、澱粉少,屬於天然低脂、低熱量的食品,是肥胖者的減肥佳品。
採訪中有市民表示,特別喜歡吃嫩春筍,在家裡的做法一般都是炒或燒菜,吃在嘴裡脆脆的,很香。而每年此時,筍子米粉也因此備受歡迎,不少市民表示,吃的就是嫩筍味兒。
但事實上,春筍並不是想怎麼吃就怎麼吃的。唐俊提醒說,如果吃筍方法不得當,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首先,春筍食用不宜過量。在食用筍時,應將它燒熟煮透,那麼大部分草酸在高溫下分解,又減少其澀感,使味道更鮮美,也不用擔心食用春筍會導致結石了。
其次,筍中所含的草酸很容易和鈣結合成為草酸鈣,因此患有泌尿道結石的人不宜多吃。而且,因筍中含的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和鋅的吸收和利用,所以生長期的兒童及骨質疏鬆者不宜多吃筍。筍系寒涼之品,大病初癒、婦女經期產後、有過敏性哮喘的人不宜吃筍。筍還能助發瘡毒,發濕毒,故凡濕疹、癰瘡患者,也應忌吃筍。
當然,空腹也不宜吃筍。春筍含有較多的粗纖維,空腹食用會刺激胃粘膜,吃之前先吃飯或喝點熱湯保護胃壁會比較好。春筍不易消化,生冷食物也難消化,二者同食會對腸胃造成雙重刺激,讓腸胃功能紊亂,誘發腸胃不適。
唐俊表示,春季是過敏高發期,春筍中含有大量難以消化的粗纖維,同時還含有草酸,大量食用可能誘發哮喘、皮炎、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所以吃春筍應先少量嘗點,如發生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進食。
記者 | 劉芳
編輯 | 林靜
來源 | 德陽晚報


TAG:德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