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拒絕接受到供不應求 2020年本市生態安葬比例將達50%

從拒絕接受到供不應求 2020年本市生態安葬比例將達50%

(本報記者 葉曉彥 文並攝)樹葬、花壇葬、海葬……讓逝者的骨灰與花為伴、與樹相依、與大海或泥土渾然一體。清明將至,又到祭掃高峰,記者探訪發現,「入土為安」、「憑弔有物」這樣的傳統殯葬習俗悄悄地發生了改變,把生命終結的最後顆粒回歸自然的節地生態葬正成為更多逝者或親屬的選擇。據市民政局介紹,未來,本市將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到2020年,力爭樹葬、海葬等生態化安葬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

自然葬

從很難接受到主動諮詢

地點:北京長青生命紀念園

在位於朝陽區黑莊戶的北京長青生命紀念園裡,有北京惟一一個自然葬區域。自然葬,顧名思義,就是將骨灰回歸自然,在這裡,沒有墓穴和墓碑,放眼望去只有成片的草坪和蒼勁的松柏,儼然是個擁有自然野趣的公園。

「逝者的骨灰會被安放在可降解骨灰罈中,我們提前挖好土穴,按照約定的日期和時間舉行下葬儀式。」工作人員陳鵬參加過多次自然葬下葬儀式,他告訴記者,雖然自然葬沒有墓穴和墓碑,但儀式感非常強。在中心廣場完成儀式之後,禮兵手會肅穆莊嚴地捧著骨灰前往自然葬區域,身穿黑色制服的工作人員會撐起黑傘,為骨灰罈護送遮陽,而提前挖好的土穴旁,也會有工作人員提前準備好的花瓣和花籃。骨灰罈被工作人員安葬在土穴當中,覆蓋上泥土,拋撒上花瓣,最後用草皮將土穴填平,下葬儀式才算正式完成。一段時間之後,骨灰罈降解,骨灰將與大地渾然一體。陳鵬說,草坪採取區域封閉管理,不會讓人隨意踩踏,下葬的土穴也採取網格化管理,一平方米的面積最多能存放9份骨灰,每份骨灰的地點都有記錄,不存在土穴相互打擾的問題。

記者現場看到,除了草坪,自然葬區域還有成片的水域,有步道穿插其間,有桃花點綴環境。前來追思的逝者,只要走進這個區域,就會立刻感受到自然帶來的平靜和安寧。面前是安放逝者骨灰的草坪,將鮮花擺放在緊挨草坪的矮牆上,坐在休息亭的長椅上,說說心裡話,即便眼前沒有傳統的墓碑,也能感受到逝者就在眼前。逝者安葬之後,家屬還會拿到一塊刻著二維碼的牌子,只要用手機一掃,就能顯示逝者生平。在園區里還有幾台電子屏,對著電子屏掃一下手中的二維碼或者輸入逝者的賬號密碼,就可以通過電子方式追思故人。

讓陳鵬和很多同事沒想到的是,市民對自然葬這個突破傳統的全新喪葬方式的反應,比他們預想的要好。「我們本來以為這種沒墓碑、沒墓穴的方式大家很難接受,沒想到現在不但不少家屬願意聽我們介紹,甚至還有老人專門跑過來諮詢。」陳鵬說,從去年清明節啟動自然葬的一年來,辦理自然葬的數量已經超過1200份。

陳鵬記得,前陣子有兩位六十來歲的老人來到長青生命紀念園,主動找到業務大廳提出想諮詢自然葬。原來,兩位老人住在東四環附近,從媒體上聽說長青生命紀念園啟用了自然葬的喪葬方式,倆人一合計,就坐著公交車來了。陳鵬帶著兩位老人在自然葬的草坪周圍轉了一大圈,這種不立碑留名、不保留骨灰的喪葬方式兩位老人並不反感。除此之外,如果採取自然葬方式安放親人骨灰,每份骨灰安葬成本全部由政府財政承擔,相對於墓地價格的不斷攀升,這個優惠條件也更加吸引兩位老人。

樹葬

從傳統墓穴到與樹相依

地點:北京太子峪陵園

上周五,記者來到位於丰台區長辛店鎮的太子峪陵園,這裡是全市經營性公墓中面積最大的陵園,也是全市最早建立樹葬區的陵園。從南門一進陵園,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1989年建成的第一批樹葬區域。當時建骨灰林安葬逝者的初衷就是「節約土地,回歸自然」,骨灰林的樹木都是當年由逝者親人參與種植,如今此處已是枝繁葉茂,鬱鬱蔥蔥。

往陵園深處走,隨處可以看到樹葬區域,工作人員安曉偉介紹說,繼1989年啟用了第一塊樹葬區之後,太子峪陵園至今已陸續開發了6個樹葬區域,總共栽種了1702棵常青綠樹,有1667份骨灰通過樹葬的方式安葬。記者來到最新開發的樹葬區,這裡已有300多棵樹木被栽種,有的區域在成排的樹木四周,放置著書形、心形等石礅;有的區域將一排茂盛的松樹圈圍起來,在側面用砌有黑色花崗石的小石板記錄逝者姓名。

和自然葬一樣,逝者的骨灰會被安置在降解骨灰罈中,骨灰被埋在土壤中之後,久而久之就會自然降解,與泥土融為一體。對於家屬來說,樹木成了生者對逝者的一種思念,樹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家屬前來祭掃的心情。「這一棵就是剛剛換上的。」安曉偉指著角落裡一棵不太容易照到太陽的小松樹說。陵園的工作人員每天會定期巡查,一旦發現樹木生長異常,就會免費更換。除了檢查樹,工作人員還會定期檢查石礅。因為樹旁的石礅都是直接安放在土壤上面的,如果有傾斜或者下沉的情況發生,工作人員會幫助家屬及時調整。

安曉偉在太子峪陵園工作8年來,眼看著採用樹葬的逝者越來越多。他給記者提供了一份從2010年到2018年太子峪陵園樹葬和草坪葬的辦理數據,2010年才有9份,2011年猛然增加至41份,2012年至2015年分別為65份、63份、51份和65份。2016年之後,數字再次上漲,達到95份,2017年131份,樹葬的比例逐年提高。

安曉偉認為,樹葬辦理數量的上升,體現了人們對生態葬觀念的轉變。在他經手辦理的業務當中,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形,一個家庭里老人已經走了好多年,後期家屬了解到陵園有樹葬的方式,家人商量之後,將老人的骨灰從傳統的墓穴當中請出來,用生態葬的方式安葬在了樹下。

花壇葬

從年銷量19套到供不應求

地點:北京福田公墓

上周末,位於西南五環的福田公墓迎來了一波祭掃小高峰,從南門進入公墓,不少市民沒有直接進入墓地,而是走向了福緣閣。福緣閣是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一個骨灰堂,門前是個小花園,建有6塊大小不一的花壇,從2012年開始,考慮到傳統公墓數量有限,福田公墓創新開發了花壇葬的方式。公墓對福緣閣內的花壇進行了改造,四周的矮牆進行了重新設計,墓碑被嵌在花壇牆體上,骨灰可以安置在花壇牆體內。前來祭掃的人,直接站在花壇前,就可以追思故人了。

陳女士和家人每人拿著一枝白色的菊花來到花壇前祭奠逝去的母親。花壇中間是高大的常青綠樹,壇內種滿了鳶尾、雛菊等花卉。輕輕將菊花放在花壇上,輪流跟母親說上幾句心裡話,陳女士和家人追思故者就用這樣簡單、安靜的方式進行著。「我母親生前特喜歡花,指定要用花葬的方式安葬,我想,每天在這花叢當中,她應該非常開心。」

作為北京市惟一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墓園」的福田公墓,以花壇葬這種獨特的節地生態葬法,吸引著很多家屬的注意。然而,由於花壇的面積固定,因此花壇葬的穴位十分有限。工作人員王勇強告訴記者,2012年啟用花壇葬當年,只有19套成功出售,然而到2013年突然增加到68套,2014年出售量為49套,2015年又降到25套,2016年為56套,2017年為17套,今年1至3月出售量為20套。福田公墓花壇葬總數為423套,截至目前已出售257套。王勇強說,「由於面積有限,花壇葬供不應求,因此不再繼續增容了,目前只能採取預約的方式開展業務。」

現在,福田公墓正在開發全新的節地殯葬方式。記者在墓地之間的休閑步道上看到,一種名為「景觀節地葬」的全新節地方式即將推出。該方式運用佛教「須彌座」的元素設計,「須彌座」是宗教當中用於存放法器和貢品的檯子。在休閑步道的花壇之間,正好有兩米見方的空地,工作人員將「須彌座」設置在此。「須彌座」高約1米,表面平台由12個碑牌拼成,每一個碑牌直徑約15厘米左右,下方都有一個穴位,可以存放兩個人的骨灰。不久的將來,這種全新的節地喪葬方式將被推出,緩解花壇葬數量有限的難題。

本市生態葬比例已超4成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本市骨灰海撒、花壇葬、樹葬、自然葬等生態葬方式的比例已經超過44%,居全國領先。節地生態安葬的理念和方式,正逐漸為人所知。

一位從事殯葬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前些年,人們談起殯葬就頗為忌諱,如果是來墓地辦理喪葬事宜,100個人當中有五六個人能主動跟工作人員諮詢,就已經算多的了。近些年,殯葬領域逐漸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越來越多的家屬願意聽聽殯葬工作人員的建議,有30%到40%的人願意傾聽關於生態葬的具體介紹。在大多數人看來,生態安葬,將有可能成為他們為親人甚至自己的最終選擇。而未來,本市將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到2020年,力爭樹葬、海葬等生態化安葬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