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將馬超的奇功:雖然在軍事上未有建樹,但劉備稱王他第一勸進

武將馬超的奇功:雖然在軍事上未有建樹,但劉備稱王他第一勸進

華夏歷史上稱王稱帝,有政治野心的人太多。不管他們再怎樣的迫不及待,都毫不例外的需要遵循一套程序繁瑣的「潛規則」。稱王、稱帝之事,首先準備工作是遮人耳目!劉備稱王,也不能免俗。公元219年,劉備佔據漢中,稱王的野心已膨脹到了極致。不過,按照劇本規定,稱王必須有其必經之路——群下勸進!

就當時而言,這個工作本應該是由法正挑頭的,萬萬沒想到的是馬超這名武將突然跳出來強佔了先機。(投桃報李)馬超自投奔劉備以來,並沒有立什麼軍功,現在極力促成此事,也算是奇功一件!

據《全三國文》記載,列名《立漢中王上表漢帝》的劉備手下重臣計有——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射援、軍師將軍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征西將軍黃忠、鎮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將軍李嚴等一百二十八人上言曰……

值得一提的是,此表中,有兩點耐人尋味,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列為首,趙雲之名未列其中。

接著說,眾人信誓旦旦地向獻帝保證,只有劉備才是大漢王朝的扶危定傾者。眾人在表疏之中對獻帝寄予深深的同情,追述了劉備汗馬功勞,直言不諱地指出,一筆寫不出兩個劉,給劉備應有的尊榮,這個不但是必須的!而且更具有迫切性!

「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劉備),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在羅列了一些劉備稱王的理由之後,文章話鋒一轉,實話實說道:「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獻帝同意不同意,他們也要這樣做。

明明知道漢獻帝是曹操手中的傀儡,卻仍然這樣上表,這就是政治!同意不同意是你的事,寫不寫勸進表卻是我的事!這是一種態度問題,態度越是虔誠,越有可能在利益分配的時候得到自己想要的。該走的程序必須要走完,每一個人在歷史舞台上傾情出演的時候,必須要按照規則來。把每一出鬧劇都當成一幕正戲來認真演出,這才可以完成每一個人的歷史使命。

所謂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史載,在做了一番象徵性的推讓之後,劉備羞羞答答同意了眾人的請求,從此成了漢中王。為表示鄭重其事,設壇於沔陽(今陝西勉縣東),眾人各就其位,如眾星捧月般緊密團結在劉備周圍,在宣讀了準備送給漢獻帝御覽的表方之後,劉備「拜受璽綬」,踏上了政治生涯中又一個新台階。雖然璽綬並非真的是獻帝所賜,但並沒有影響到所有人的愉悅心情。畢竟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可以躬逢其盛的。

後世人只知劉備做了漢中王,卻沒有深思他為何要做漢中王,卻不是益州王?漢中,在漢末時期只是屬於益州的屬郡而已。劉備這樣做,無非是在向世人昭示,作為漢室宗親,自己在此稱王,漢家中興有望。高祖因漢中而取天下,自己一樣可以繼往開來,開創一個炎劉盛世。劉備自稱漢中王,為示後繼有人,同時宣布立長子劉禪為王太子。同時宣布一項新的任命,牙門將軍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

魏延雖入伙較晚,但追隨劉備表現出色,劉備覺察了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所以對他不次揀拔,委以重任。

史載: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三國志-魏延傳》)

事實證明,魏延並不是在劉備面前大吹法螺,而是言出必踐,漢中在他在職期間,固若金湯。而且魏延攻必克、戰必勝,馳騁沙場,所向無敵。只可嘆如此英雄人物,竟然死得不明不白,身後仍要遭受降魏的不白之冤。(這點以後也會扒)蜀之不振,實與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有莫大幹系。

在識人用人方面,劉備確實遠過諸葛亮!在安排好漢中的防務之後,劉備衣錦還鄉,巴山蜀水嫵媚多情,蜀地人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劉備披襟當風而立,意氣風發者矣!從當初一個被城管追的無處藏身的小販,到割據一方的漢中王,劉備確實有理由驕傲。回到成都,為了表示自己漢、賊不兩立的決心,劉備派手下主動將曹操表授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退還朝廷。

翅膀硬了的他自己也可以制印了,無需再動輒打出左將軍、宜城亭侯的名號唬人了。現在他已經是漢中王了,所差的就是頭上冒白氣了。劉備在上獻帝表疏中不忘向漢天子解釋自己之所以做漢中王,是「群寮見逼,迫臣以義」的原因。其實,劉備大可不必此地無銀三百兩,他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所有人,曹操可以做魏王,他就可以做漢中王。

和尚摸的,阿Q自然也摸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全三國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微知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兩國互相往來,宋臣最怕出使女真,只能用這五個字來形容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