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凡事要適可而止,才會有更多的快樂

凡事要適可而止,才會有更多的快樂

【禪語】

「貪慾本無體,執境便成迷」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

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百喻經》)

【注釋】

更為益鹽:再給他增加一些鹽。

尚爾:尚且如此。

口爽:味覺被破壞。爽,敗壞、傷害。

愚人食鹽喻

【譯文】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到朋友家裡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飯菜味道偏淡食而無味。主人聽罷此言,連忙為他在飯菜中加了一些鹽。此人再吃起來就覺得味道很香了。

於是他心裡想:「飯菜的味道之所以變得好吃全是因為那鹽的緣故,只放了一點進去便如此好吃,更何況多放呢,味道一定會更好。」

這樣想了之後,這個愚笨的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鹽,一口吞進嘴裡去,不料鹹得要命,就急忙把鹽從嘴裡吐出來,並為此感受到了不少痛苦。

【故事】

從前,在普陀山下有一個樵夫,長年累月以打柴為生,他整日早出晚歸,風餐露宿,但是家裡仍然常常揭不開鍋。於是,他的老婆天天到佛前燒香,祈求佛祖慈悲,讓他們一家人能脫離苦海。

貧窮的樵夫

或許真是蒼天有眼,大運降臨。有一天,樵夫突然在大樹底下挖出了一個金羅漢!一夜間就變成了百萬富翁。於是他買房置地,宴請賓朋,好不熱鬧。很多親朋好友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向他表示祝賀。

按理說此時的樵夫應該非常滿足了。可是他卻只高興了一陣子,接著就又愁眉苦臉起來,吃睡不香,坐卧不安。他的老婆看在眼裡,勸他說:「現在吃穿不愁,又有良田美宅,你為什麼還是愁眉苦臉的?就算有賊來偷,一時半會兒也偷不完,你這個喪氣鬼!天生就是受窮的命!」

樵夫聽到這裡,不耐煩了:「你個婦道人家懂得什麼?怕賊偷還只是小事,關鍵是十八羅漢我才得到了其中的一個,那十七隻我還不知道埋在哪裡呢,我怎麼能夠安心!」說完樵夫便又像只被烤熟的鴨子一樣,癱軟在床上。

結果,這個樵夫抱著個金羅漢還整日愁眉不展,最終落得疾病纏身,與幸福擦肩而過。

貪得無厭

【評析】

東西再好吃,吃多了也會引起不良反應。這就好比做事,無論做什麼都要講究一個「度」,超過了限度也會產生負面效果。正所謂「物極必反」,也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的極端時,就會向其相反的一面轉化。比如,做體育類的運動對身心健康肯定是有好處的,能增強人的體質,防止疾病的侵入發生。但是,如果你事先不考慮一下你本身的體質,運動過量的話,那反而適得其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比如,你買了一隻氣球開始吹,你吹啊吹,吹得很大了,但你想再把它吹得更大一些,就繼續吹了下去,結果氣球會因承受不了氣壓而爆掉了。這些都是「過度」造成的惡果。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知道滿足就不會招致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招致危險,這樣才可以平安長久。然而,很多人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讓自己的慾望泛濫,結果害了自己。

適可而止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愚人和樵夫一樣,飯菜淡了,放點鹽吃起來更美味,但鹽放得太多了,反而「過猶不及」;貧窮的樵夫挖到一個金羅漢,本該細水長流,享受生活,可他卻不知道「適可而止」,一心追求得到更多的羅漢,結果生活過得痛苦不堪。

所以我們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要貪心不足!

【禪意】

凡事都要把握好分寸,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這樣才能夠避免災禍,才能夠保住人的根本,才可以得到永久的歡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人 的精彩文章:

這張紙如何成就這道名菜?
古代壽聯故事,妙趣橫生

TAG:中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