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同義詞辨析】堂、殿

【同義詞辨析】堂、殿

「堂」,原指夯土使高出地面成四方形的屋基。

《尚書·大誥》:「若考作室,既底法,厥(jué)子乃弗肯堂,矧(shěn)肯構?」孔安國傳:「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立屋乎?」(考:父。厥:他的。矧:何況。)俞樾《群經評議·尚書三》:「古人封土而高之,其形四方,即謂之堂。」

《禮記·擅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鄭玄註:「封,築土為壟。堂,形四方而高。」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堂」的高度有嚴格的規定,必須與主人的身分等級相適應。

《禮記·禮器》:「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正說明了這一點。

引申為指建造在高出地面成四方形的屋基上的房屋的前部,即「堂屋」。

《爾雅·釋宮》:「古者有堂,自半以前虛之謂之堂,半以後實之謂之室。」

《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

「堂」就是堂屋。「堂」的前面沒有門,只有兩根楹柱,分別叫東楹、西楹。「堂」也沒有南牆,前面是敞亮的,所以又名「堂皇」。

《三輔黃圖》:「孝武帝為太子,立思賢苑以招賓客,苑中有堂皇六所。」

「堂」,通常用於舉行吉凶大禮、接待賓客和日常生活起居,而不用於寢卧;「堂」後面的「室」才是供家人起居和寢卧的地方。「堂」在前,「室」在後,「堂」的前面還有台階,進堂必須先升階,入室必須要過堂。

《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由,人名,孔子弟子。)這正說明了這種情況。今有成語「升堂入室」。

後來,「堂」又引申為泛指房屋的正廳,並不論其帝王或平民的身分等級。

《管子·七法》:「堂下有事,一月而君不聞,此所謂遠於千里也。」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樂府詩集·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以上例中的「堂」,都指帝王的廳堂。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

杜甫《又呈吳郎》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以上二例中的「堂」,都指臣民的廳堂。

「殿」,初義是行軍或退卻時走在最後,即「殿後」的意思。《論語》、《左傳》中常用此義。

《論語·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何晏集解:「殿,在軍後者也。」(孟子反:人名。)

《左傳·宣公十二年》:「[隨季]殿其卒而退,不敗。」杜預注:「以其所將卒為軍後殿。」

「殿」用於指高大的茲屋,始於秦漢。

《初學紀》卷二十四引《倉頡篇》:「殿,大堂也。商周以前其名不載。按:《史記·秦始皇本紀》始作前殿。」

秦漢時,不論帝王或平民的堂屋都可以稱「殿」,而無身分等級的區別。

《史記·刺客列傳》:「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殿」,指帝王宮中的殿堂。

《漢書·霍光傳》:「群臣依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殿」,亦指帝王的宮殿。

《漢書·霍光傳》:「鴞(xiāo)數鳴殿前樹上。」顏師古注:「古者屋室高大,則通呼為殿耳,非止天子宮中。」(鴞:貓頭鷹。)「殿」,指霍氏府中的正廳。

《漢書·黃霸傳》:「令郡國上計吏條對,有舉孝子者,先上殿。」顏師古注:「殿,丞相所坐屋也。」

《後漢書·蔡茂傳》:「[蔡]茂初在廣漢,夢坐大殿。」李賢注:「屋之大者,古通呼為殿也。」

「堂」與「殿」,在表示堂屋這一意義上是同義詞。

許慎《說文解字》:「堂,殿也。」段玉裁注:「堂之所以稱殿者,正謂前有陛,四緣皆高起……許[慎]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古曰堂,漢以後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後,人臣無有稱殿者矣。」

本來,高大的堂屋就是「殿」,先桊時叫「堂」不叫「殿」,漢代既可以叫「堂」也可以叫「殿」,連平民百姓家的堂屋也可以如此稱。唐代以後,「堂」的意義一直未變,「殿」則專用於指帝王理政、居住的宮殿或供奉聖賢神佛的殿宇。

《舊唐書·褚遂良傳》:「[褚]遂良致笏於殿階,曰:「還陛下此笏。」

韓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殿前群公賜食罷,驊騮蹋路驕且閑。」

《宋史·禮志》:「崇寧初……詔辟廱(yōng)文宣王殿以『大成『為名。」(文宜王:孔子的封號。)

采蘅子《蟲雞漫錄》:「主司鬻(yù)孝廉,吾等將舁(yú)孔子出,易移財神入大成殿。」(舁:抬。)

GIF

「堂」與「殿」還有其他一些各不相同的引申義。

「堂」,由平整的屋基可以引申為表示寬闊平整之處。

《詩經·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有紀有堂。」毛亨傳:「堂,畢道平如堂也。」(紀:通「圮」,無草木的山。畢:古國名。道:路。)

林則徐《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採疏》:「礦形成片者謂之刷,[石曹(一個字,左石右曹,輸入法打不出來。)]硐寬廣者謂之堂。由成刷而成堂,始為旺廠。」

由高大的堂屋可以引申為「高大」。

張衡《兩京賦》:「右平左墄(cè),青瑣丹墀,刊層平堂,設切厓隒(yǎn)。」李善注引宋衷《太玄注》曰:「堂,高也。」(墄:台階。)

龔自珍《敘嘉定七生》:「美矣臧矣!麗矣堂矣!毋相忘矣!」

「堂」由房屋的正廳可以引申為指官府議論政事、審理案件的公堂。

《論衡·物勢》:「一堂之上,必有論者;一鄉之中,必有訟者。」

《驚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鮮於太守當堂審明。」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須臾,知州升堂。」

《紅樓夢》第四回:「老爺明日坐堂,只管虛張聲勢。」

由「公堂」又可以引申為指某些官署。

《新唐書·百官志》:「初,三省長官議事於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後,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政事堂」,宰相治理政事的住所。

杜甫《莫相疑行》:「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仇兆鰲注:「李華《中書政事堂記》:『武德以來,於門下省議事,調之政事堂。高宗(武后)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書令,執宰相筆,乃遷政事堂於中書省。」「中書堂」就是中書省的政事堂,宰相治理政務的官署。

韋承貽《策試夜潛紀長句於都堂西南隅》詩:「褒衣博帶滿塵埃,獨自都堂納試回。」「都堂」,尚書令在尚書省中治理政事的大廳。

范成大《吳郡志》:「郡太守堂乃春申君子假君之故宅。」「太守堂」,太守的官署。

平步青《霞外攟(jùn)屑·論文·通籍》:「然今制內外官引見,部院各堂帶領者,先以粉牌,俗呼綠頭簽,進御。」「堂」,指部院所屬的官署。由官署又可以引申為指官署中的官員。

曾三異《因話錄》:「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一人知雜事,名雜端,公堂會食皆絕笑,左右不可忍,雜端笑而三堂皆笑。」「堂」,指台院、殿院、察院的官員。

唐宋時,宰相在中書省內的政事堂辦公,因而稱宰相為「中堂」;明清時,大學士實際攀握宰相權力,因而也稱大學士為「中堂」。

《儒林外史》第八回:「中堂在朝二十餘年,薨逝之後,賜了祭葬,謚為文格。」

王士禎《池北偶談·談故一·中堂》:「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閣大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故院中設閣老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明清時,中央各衙門的長官稱「大堂」。

《儒林外史》第八回:「長子現任通政司大堂。」「大堂」就是通政司的長官。

「堂」,由房屋的正廳又可以引申為用於廳事、書齋的名稱。

任昉《靜思堂秋竹賦》:「靜思堂,連洞房,臨曲沼,夾脩篁。」

馬致遠《夜行船》套曲:「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

清代紀昀名其書齋為「閱微草堂」,俞樾名其書齋為「春在堂」。

還可以引申為用於私人住宅的名稱。

《小五義》第四十二回:「有個明遠堂雷家在哪裡?」

宋代王祐的子孫在河南開封東門外建屋名「三槐堂」,蘇軾曾作《三槐堂賦》。

GIF

古代房屋,「室」的兩側叫「房」,東邊的叫「東房」,西邊的叫西房。東房的北面沒有牆,有如南面沒有牆的「堂」,所以把東房的北邊部分叫做「北堂」,是婦女盥洗的地方。

《儀禮·士昏禮》:「婦洗在北堂。」鄭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賈公彥疏:「房與室相連為之,房無北壁,故得北堂之名。」(房:指東房。)

引申為指主婦居住的地方。

韓愈《示兒》詩:「主婦治北堂,膳服適戚疏。」

方苞《工部尚書熊公繼室李淑人墓志銘》:「而淑人留京師,余嘗拜於北堂。」

再引申為指母親的居室。

王禹偁《寄金鄉張贊善》詩:「年少辭榮自古稀,朝衣不著著斑衣。北堂侍膳侵星起,南畝催耕冒雨歸。」

陳汝元《金蓮記·偕計》:「孤幃冷簟(diàn),難辭白髮於北堂;另楚寒巫,更撇紅顏於別闥。」

再引申為指母親。

李白《贈歷陽褚司馬》詩:「北堂千萬壽,侍奉有光輝。」

王安石《和微之林亭》詩:「中園日涉非無趣,保此千鍾慰北堂。

GIF

「北堂」,有時可以省稱為「堂」,或者以「堂」特指「北堂」,因而「堂」也有了「母親」的意義。

陸機《赴洛》詩:「感物戀堂室,離思一何深。」劉良注:「堂謂母,室謂妻。」

「堂萱」、「萱堂」也指母親。

范成大《致政承奉盧君輓詞》詩:「眼看庭玉成名後,身及堂萱未老時。」

朱權《荊釵記》傳奇:「不椿庭殞喪,深賴萱堂訓誨成人。」(椿庭:指父親。)

「高堂」指父母雙親。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詩:「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

「令堂」是對他人母親的尊稱。

鄭德輝《?梅香》第三折:「這聲音九分兒是你令堂。」

吾邱瑞《運甓記·剪髮延賓》:「世上有此賢德之母,小弟既忝與仁兄傾蓋交歡,敢請令堂一見。」

「堂兄弟」是指同祖父的兄弟,即今所謂叔伯兄弟。

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堂兄弟》中說:「俗以同祖之兄弟為堂兄弟,按《禮經》曰從兄弟,無堂兄弟之稱也。其稱蓋起於晉時。」

晉以前稱從兄弟,晉以後稱「同堂兄弟」或「堂兄弟」。

《北史·公孫表傳》:「二公孫同堂兄弟耳。」(公孫:複姓。)

北齊《皇甫琳墓誌》:「秦州史君之嫡孫,經州刺史之仲子,太尉真度之堂息,豳州寬之兄子。」

「堂息」就是堂兄弟的兒子,即「堂侄」。

韓愈《袁氏先廟碑》:「由曾及考,同堂異置。」(考:父親。)

《舊唐書·韋縚傳》:「己未,封堂兄左金吾將軍。」

「堂舅」、「堂姨」是指母親的叔伯兄弟或姊妹。

趙璘《因話錄·商部》:「廣平、程子齊、昔范……與堂舅李信州虞相知最深,交契至厚。」(虞:李信州之名。)

《新唐書·韋縚傳》:「而堂姨舅母,恩所不及焉。」

「殿」,由行軍時走在最後可以引申為考試或考核軍功、政績時名列最後或末等。

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考試之法………九分三三列之,亦有上中下,以一為最,五為中,九為殿。」

「殿」,指考試錄取為最後一名。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擊章邯車騎,殿……攻槐里、好疇,最。」

「殿」,下等。

《資治通鑒·漢紀》:「左內史以負租,課殿,當免。」胡三省注:「課下下曰殿。」

還可以引申為「居後而出眾」。

蘇軾《雨晴後至四望亭》詩:「殷勤木芍藥,獨自殿餘春。」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季野(萬斯同)先生為萬氏八龍之殿。」

「殿」,由考試、考評的等第又可以引申為「考核」、「評定」。

《墨子·尚賢上》:「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孫詒讓間詁引俞樾曰:「殿者,定也。」

白居易《江州司馬廳記》:「蒞之者進不能課其能,退不能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

「殿」,由帝王居處又可以引申為對帝後等的尊稱。

周密《武林舊事》:「車駕與皇后、太子過宮,起居二殿訖。」「二殿」,指太上皇、皇太后。周密《武林舊事》:「太后邀太皇、官家同到劉婉容住泰華堂……是日三殿並醉。」「三殿」,指太上皇、皇太后、皇帝。

錢偭《錢氏私志》:「上同三殿徐登步輦還內。」「三殿」,指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

「殿」與「堂」,可以連用,表示高大的堂屋。

宋玉《神女賦》:「步裔裔兮曜殿堂。」

《南齊書·文惠太子傳》:「宮內殿堂,皆雕飾精綺,過於上宮。」

也可以指宮殿。

《三國志·魏書·鍾毓傳》:「明帝欲西征,[鍾]上疏曰:『夫策貴廟勝,功尚帷掘,不下殿堂之上,而決勝千里之外。」

「堂」可以疊用,「殿」不能疊用。「堂堂」,表示多種意義。

1、形容高大。

何晏《景福殿賦》:「爾乃豐層覆之耽耽,建高基之堂堂。」張銑注:「堂堂,高敞貌。」

2、形容盛大。

《史記·優孟列傳》:「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3、形容志氣宏大。

《漢書·蕭望之傳贊》:「望之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4、形容儀容壯偉。

《後漢書·伏湛傳》:「[伏]湛容貌堂堂,國之光輝。」

5、形容時間悠遠。

汪懋麟《茶邨枉過和見投原韻》詩:「十年真忽忽,舊事已堂堂。」

6、形容光耀、明亮。

方干《送婺州許錄事》詩:「之官便是還鄉路,白日堂堂著錦衣。」

葉適《祭趙幾道文》:「萬古茫茫,去來堂堂。盈庭之哀,痛舍我觴。」

7、公然地。

薛能《春日使府寓懷》詩:「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

8、象聲詞。

譚峭《化書·食化·庚辛》:「辛氏穴池,構木為憑襤,登之者其聲堂堂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點滴學古文 的精彩文章:

《無題》與「小李杜」

TAG:點滴學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