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黑瓷的歷史和藝術魅力

黑瓷的歷史和藝術魅力

宋代婺州窯黑瓷

黑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往往被遺忘,除了宋代茶文化崇尚「黑」道受到較高的禮遇以外,很少受到人們的青睞。就連後來的瓷器研究中,對黑瓷也往往是一筆帶過。的確,黑瓷在中國近兩千年的瓷器歷史長河中,宛若銀河系幾顆微弱的星星,不是很惹眼,但是存在的,並像其他瓷器一樣共同構建了中國陶瓷的大廈。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

在夏商周「三代」以前的蒙昧時代,中國先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彩陶文化,因此,考古學上也有時將這一時期稱為「彩陶時代」,主要以仰韶文化為代表。但在彩陶文化普興繁榮的時候,黑陶也漸漸初露端倪。如黃河流域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不僅燒成溫度高,而且胎薄如蛋殼之「烏黑透亮」。無獨有偶,在中國文明的另一個發源地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現了品質較高的黑陶,這種南北呼應的現象,確切地表明中國陶器時代,黑陶也是一個重要的表徵。

東漢時期,在浙江「越地」燒成中國陶瓷史上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之前,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陶轉瓷的過程。在這一時期,「青銅時代」佔盡了應有的輝煌和榮耀。而陶器開始在文化的夾縫中適應性地生存。這一時期,也出現了高品質的黑陶。《墨子?耕柱篇》中說到「陶鑄於昆吾」的昆吾,即是夏的一個部族,以燒陶和鑄銅而著稱。所燒陶器以灰黑陶最多。在這一時期的陶器裝飾上,可以看到有與青銅器相類似的饕餮紋,甚至還有裸體人像、蝌蚪紋、龍紋、蛇紋等高品位的裝飾。商朝以後,灰陶、白陶、印紋陶等逐漸取代了黑陶,成為重要的陶器品種。

從迄今考古資料證實,發現最早的黑釉瓷是出土於安徽亳縣的「建寧三年」(170年)東漢墓中。這與浙江出土的東漢「延熹七年」(164年)墓中的青瓷四系罐要略晚一些。這種瓷器的特點,還是相當粗糙,器形也簡單,基本上還是原始瓷器的階段。但毫無疑問,黑瓷和青瓷的貢獻同樣重要,是它們共同掀開了中國早期瓷器的帷幕。因為在一些重要的墓葬中,同時出土了青瓷和黑瓷;在東漢時期的同一窯中也燒造黑瓷和青瓷。黑瓷的成熟期應在兩晉時期,在浙江杭州北面的德清窯,出土了成熟的黑瓷,胎呈紅、紫或褐色,釉層厚實滋潤如玉,且色澤黑亮如漆,閃閃發亮。造型主要以壺為主,如雞首壺、四系壺等,與當時的青瓷名品「越瓷」造型基本相同。德清黑瓷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在浙江、江蘇、四川等地發現了廣泛使用的痕迹。當南方德清窯黑瓷處在興盛時期,北方也開始了黑釉瓷器的生產。至遲在東魏時期,北方的黑釉瓷器已經成熟。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的墓里出土了黑釉瓷片。後來,又在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中出土了一件黑釉瓷四系罐,造型呈倒立的梨子,與南方的四系罐有明顯的不同,應是北方燒制的產品。

隋唐以前,青瓷的文化含量遠遠高於黑瓷,僅憑色彩視覺傳達的感覺就自然將人們的目光集中在青瓷身上。黑瓷,古穆、莊嚴、沉寂,決定了它的實用和審美局限。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崇尚自然主義美學的時期。「陶器以青為貴」——潘岳在《笙賦》中說:「傾縹瓷以酌酃」(縹,淡青色,青白色),「青」是這個時代特有的色調。

隋朝的短暫統一,沒能讓我們留駐更多的目光;唐代瓷器的「南青北白」托起了中國瓷業的第一個高峰。作為單色釉瓷器的黑瓷,便顯得很珍貴了。唐代的黑瓷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陝西等地。在安徽的蕭縣白土窯出土了少量的黑釉瓷。在陝西銅川的黃堡鎮出土了黑瓷塔式罐。在河南的貢縣、鶴壁、密縣、郟縣和安陽等地都出土了黑釉瓷器。在山東淄博也發現了黑釉瓷器。很顯然,這些黑瓷未能擠進當時瓷器的主流。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代「飲茶」文化的審美觀。茶聖陸羽的「青則宜茶」將越窯青瓷的地位提到了最高。

宋 黑釉執壺

而白瓷又受到了當時文人的稱頌。詩聖杜甫就盛讚四川白瓷:「大邑白瓷輕且堅,摳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唐代李肇在《國史補》中也提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就連音樂方面,對瓷器的選擇也重點在青瓷和白瓷上。唐代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提到樂師郭道原對青白瓷樂器的重視:「用越甌、邢甌十二,施加減水,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黑瓷在當時的文獻中少有提及,但令我們略感欣慰的是,1974年在浙江寧波餘姚江唐代港口發現了一條沉船,船上有越窯瓷器和少量的黑釉瓷器,顯然,這些黑瓷是供出口用。但在國外的瓷器出土中很少見到唐代黑瓷。

宋 白覆輪黑釉盞

如果說唐代以前的黑釉瓷器是以純黑的形式出現,那麼宋代以後的黑釉瓷器則黑出了文化和美學。宋代黑瓷的主要窯口有:定窯、耀州窯、吉州窯和建窯等。定窯是以白瓷擅名的窯口,是與官、哥、汝、鈞等並稱的北宋五大名窯。清高宗就有很多詠定窯瓷器的詩文,如《詠定窯蓮葉碗》:「趙宋傳來白定名,爾時卻以有芒輕。即今火色全消盡,一朵玉蓮水面擎。」但定窯的黑瓷也可與白瓷媲美。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是這樣評價定窯黑瓷:「···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於白定。」 清高宗也提到定黑瓷:「空傳紫色及黑色,那辨宣和與政和。」耀州瓷是以青瓷聞名於世,與越窯青瓷相比肩。而耀州黑瓷則是在唐代陝西銅川窯黑瓷基礎上發展的,而宋代耀州窯的中心正是陝西銅川。宋代耀州黑瓷,史料少有記載,大多是對耀州窯青瓷和白瓷的讚譽,出土也少見。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南宋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說:「耀州出青瓷器,謂之越窯,似言其類似餘姚縣秘色也。然質粗朴不佳,惟食肆中以其耐久,多用之。謂其耐久,則器必堅厚···」宋代《清波雜誌》也說:「耀州浦鎮瓷白者為上」。也許宋代耀州窯黑瓷已經停止了生產,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吉州窯和建窯是都是宋代名窯,以釉色變幻無窮和獨特的裝飾著稱。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縣的永和鎮,其燒造的歷史,根據考古證實和史料記載,始於唐代晚期,終於明代晚期。建窯位於福建建陽縣吉水鎮,其創始的年代也在晚唐時期。

金 黑釉剔花小口瓶

吉州窯最輝煌的時期是宋代,從當時的史料記載可窺見一斑。宋代周必正在《輔順廟記》中寫到:「皇朝景德中,瓷窯始置官吏,為永和鎮,秀民大家,陶蜒者半之」。《東昌志序》也說:「民物繁庶,舟車輻輳」。《重修永和古佛堂記》中說:「永和之盛著於宋,大發與崇寧、紹興、寶祐之間。」建窯的興盛時期也在兩宋,元末才走向衰落。清代蘭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說:「建窯入元尤盛」。吉州窯著名的黑釉瓷器品種有:木葉紋、兔毫釉、玳瑁釉、油滴釉、鷓鴣斑、黑釉彩繪、剪紙漏花、黑釉剔花、黑釉印花、素黑釉等。建窯的黑釉瓷器品種主要有:純黑色釉、兔毫釉(金兔毫、銀兔毫、黃兔毫、藍兔毫)、鷓鴣斑、油滴釉、曜變釉等。這些黑釉瓷均以盞盛名於世,這主要受到宋代鬥茶之風盛行的影響。

金黑釉雙系瓷壺

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於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宋代羅大經寫到宋代點茶之白:「松風檜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待得聲聞供寂後,一甌春雪勝醍醐。」宋況穆在《方輿勝覽》中也說:「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 宋代書法家蔡襄也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北宋以宋徽宗趙佶為首的君臣鬥茶之風,不僅波及群臣,也兼涉文人逸士。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宋代唐庚在《鬥茶記》中也說:「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而在宋代的鬥茶場上,吉州窯和建窯茶盞是最為受寵的茶具。從當時的詩文評價中可以看出來。宋人陶谷在《清異錄》中說:「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因展蜀畫鷓鴣於書館。」黃庭堅也寫到:「建安瓷碗鷓鴣斑」。蔡襄在《茶錄》中有「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之句。蘇東坡《送南屏禪師》說:「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勿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瓮鵝兒酒」。

唐黑釉雙系罐

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宣和遺事》中記載:「宋徽宗政和二年(1120)又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僧洪有「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之句。楊萬里在《以六一泉煮雙井茶》中也寫到「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鳳鳴雪兔毫霜」;陳蹇叔在《郎中出閩漕別送新茶》中有「鷓斑碗面雲滎宇,兔毫甌心雪作泓」;黃山谷有「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和「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宋代徐競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寫到宋代茶文化對高麗的影響,其中就提到「金花烏盞」,很可能就是吉州窯的黑釉玳瑁盞。

東晉甌窯黑釉四系盤口壺

從上面的詩文評價中,我們也許很難區分建窯和吉州窯的區別。因為這些黑釉名品在建窯和吉州窯中都能找到。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這些評價多是針對建窯。其一,建窯的這些名品出現時間較之吉州窯要早。考古發現建窯兔毫盞最早的年份在「北宋太宗」時期,即宋初。而吉州窯的大多在南宋時期。其二,建窯在徽宗時期,已經作為供品御用,並且,北宋朝廷還在建州北苑設置了全國第一家御用茶園,蔡襄等人也曾監造貢茶。因此有宋徽宗的「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另外,在建窯的很多產品上刻有「供御」、「進盞」等字樣。

金黑釉剔花瓶

兩宋時期,黑瓷的文化和美學內涵大多是通過茶文化體現出來的,隨著宋徽宗等人的遠去和鬥茶文化的衰落,黑釉盞類的黑瓷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相反,茶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弘揚和發展,日本人將這種黑色的茶盞稱為「天目」。時至今日,我們只能在國內或日本的茶館裡看日本人表演「茶道」了。但讓我們稍感欣慰又覺失落的是,在西夏和金兩個短暫的王朝里,我們還能見到一些粗獷的黑瓷,但他們的命運也像這兩個王朝一樣,始終沒有擠進中國歷史的正脈。正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在西夏王朝的故土上,留下的多是盜墓者的足跡和草原的荒涼。當我們看到那些刻在黑釉瓷器上充滿智慧和內蘊的西夏文字時,我們除了對西夏先民的崇敬和欽佩之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六朝 黑釉五聯罐

元明清時期,中國瓷業的中心轉移到了景德鎮,而我們基本上也被淹沒在兩種視像的海洋里,一是素雅沉靜的青花,一是五色斑斕的彩瓷,黑瓷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只偶爾在元代的草原和康熙的宮廷里能見到一些。

-END-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髮布,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尊敬的淘古趣用戶,淘古趣新增功能「集珍寶格」已經上線!更加自由的交易方式就在這裡。不愁賣不出去,不愁淘不到寶,快來體驗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古趣 的精彩文章:

清代官員前胸後背的畫:補子藝術
穿越千年的食物!我們一起「吃」文物!

TAG:淘古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