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食物與藥物的區別

食物與藥物的區別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一、名家注釋

王冰註:「葯,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皆可以祛邪養正者也。然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謂之毒藥也。」

張介賓註:「葯以治病,因毒為能,所為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也,所以祛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為毒藥。」

二、攻、養、助、益、充題

攻者,《說文解字》:「擊也。」《博雅》:「伐也。」《類篇》:「一曰治也。」養者,《說文解字》:「供養也。」

助者,《說文解字》:「左也。」《廣韻》:「益也。」《易·繫辭》:「天之所助者,順也。」

益者,《說文解字》:「饒也,饒者,飽也。」

充者,《說文解字》:「長也,高也。」《玉篇》:「行也,滿也。」《增韻》:「實之也。」

從文字上看,毒藥是用來攻邪的,毒藥有偏性,所謂偏性就是四氣五味的性質相對比較突出,這一點也是毒藥與食物的區別所在。五穀是人類的主食是水谷精微的主要來源,也是氣血精津液主要來源。五果是輔助的食物為佐,人以五穀為主食,這點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是倭猩猩,它們吃的80%是水果,還吃一些綠葉、蔬菜,以及很少的堅果種子,而現代所有靈長類動物都以水果為主食。

根據資料,人類是在十萬前年才開始食用穀物,穀物主要的營養成分是澱粉和小部分蛋白,人是吃穀物以後開始吃鹽到百味,鹽是百味之祖,人類是一萬年前才開始食用鹽,食用鹽以後才開始食用其他四味:酸、苦、甘、辛。因此,人食用五味是由於以五穀為主食,而以五果為主食的動物就沒有明顯的五味需要了。五畜為肉類食物營養豐富,非常富饒,吃了容易有飽的感覺,是人體蛋白質和脂肪的主要來源。五菜的容積比較大,可以充饑,但不能堅持很長時間。

以4種食物為例,根據其腐熟的難易程度來看,五穀對應春季,性溫;五畜對應夏季,性熱;五果對應秋季,性涼;五菜對應冬季,性寒。這是從其一般性來劃分,每一種食物還有五行的不同。

三、內經介紹的五味屬性

見表3-35-1所示。

表3-35-1 食物的五味屬性

從這些食物的性味屬性來看,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內容:食物的五味與實際感受到的五味不一定一樣,例如,麥苦,大豆咸,羊肉苦等,顯然這些食物的陰陽屬性不是有一點應該注意,食物的五味不是用醋、糖、鹽、辣椒等調味料來而表示,兩者的區別是,食物的五味用以補精氣,而調味料的五味屬於五味太過,臨床上應屬於藥物的性質,其作用主要用於糾偏或者袪邪。源於食物本身實際的味道,而是源於食物的天地之氣所形成的屬性。

這裡只是介紹了食物的五味,沒有提到食物的氣,所謂食物的氣就是寒熱溫涼,是由天之氣所化生,食物的性味是由氣和味組成的,而《黃帝內經》中多次反覆介紹的都是食物味的功用,不談食物的氣的作用,這裡主要原因是,經云:「精不足補之以味。」五穀入胃其味各自先入其所對應的臟腑,五味主要用於補充各自臟腑之精,酸味斂風氣生木之精,苦味堅熱氣生火之精,甘味緩地之燥生土之精,辛味散地之濕生金之精,鹹味軟堅冰生水之精。

五味中酸苦為陰,辛甘為陽,鹹味性平。酸苦收斂天之氣,辛甘發散地之氣,咸軟堅天地之氣。酸斂風生木,苦堅熱生火比較好理解,甘味性緩,緩地之燥,地燥是源於火就燥,火生土,如果火太過則土燥生金,甘味緩燥生濕而生土之精。辛味發散地之濕使土燥生金。鹹味軟堅包括天地之氣,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水相加而成堅冰,鹹味軟散堅冰而生水。

由於五味生養五臟之精,五臟之精又可以化氣,因此精為氣之本,而且食物的氣,也就是寒熱溫涼,不是很重要,這點與藥物不同,藥物的氣味都有其偏性,因此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所以在食療中更多的是強調五味的部分,通過五味養精調整五臟之氣。

根據臨床經驗,補脾精多以粳米,補腎精多以豆類,補肝精多以烏梅,補肺經多以大蔥,補心精應以羊肉。也可以將不同種食物重新歸類,穀類五行屬土,豆類屬水,果類屬木,蔬菜類屬金,肉類屬火。

四、食物與藥物的區別

中醫臨床有藥物療法和食物療法的不同,尤其是現代人很重視吃什麼食物有利於健康。如果病人有某種疾病時能否通過食療改善體質,同時對祛除病邪有幫助?另外,我們知道有一些中藥既是藥物又是食物,比如薏苡仁、芡實、大棗等。下面如何理解食物與藥物的異同等問題進行討論:

1.食物與藥物的共同點:兩者都是由天地之氣所生成的,都具有四氣與五味。

2.食物與藥物的不同點:第一,食物的四氣五味相配,例如,羊肉五行屬火,所以味苦氣熱,豬肉五行屬水,所以味咸氣寒等;藥物的四氣五味可以不相配,附子氣熱而味為辛,麻黃氣溫而為苦等,這也是為什麼藥物有偏性。第二,食物吃的是形味,藥物取的是氣味。服中藥時多數是喝湯藥,或者吃丸藥,總之是取其氣味,而非吃其形味,不能拿葯當飯吃。而吃飯時要吃飽,只有有形味的食物才能果腹,只喝湯是不能吃飽的。第三藥物基本上都是來治病的,主要是調氣,是靠著藥物的氣味的偏性來糾正陰陽的不平衡。而食物主要是用來補精的,因此食物強調五味與形,所謂食物的形就是種類,例如,穀物、肉類、蔬菜、水果等。

總之,食物與藥物有交叉,例如,某些既是藥物又是食物,但總的來說兩者作用的目的不同,藥物是用其氣與味的偏性來調整人體陰陽失衡的偏性,食物是以其五味及不同種類補充人體精氣,以達到營養機體,五臟藏精的功效。所以一般來說,人體之精是不能依靠藥物來補充的,藥物的作用是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給機體藏精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食物能順利腐熟化氣,生精並且藏於五臟。儘管有些既是藥物又是食物,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例如大棗,當作食物的時候是吃掉整個果肉,而且不是只吃三錢、五錢,可能吃很多;而當作藥物的時候,或者煮成湯藥,或者製成丸散膏丹,都是取其氣味,因此用量很小,或者只喝湯藥,不吃果肉的。這就是補精與糾偏的區別。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真傳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治病如何因地制宜

TAG:杏林真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