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遺保護應與新時代同步——從中國全面禁止象牙加工貿易說起

非遺保護應與新時代同步——從中國全面禁止象牙加工貿易說起

2018年新年前夕,中國給全世界大象送了一份新年禮物:中國於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商業性象牙加工銷售活動,從這天起,任何市場、店鋪和攤位買賣象牙及其製品將屬於違法行為。這份新年禮物,也正在對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象牙雕刻產生影響。

中國的象牙雕刻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技藝,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因其獨特的材料質地、精湛的雕刻技藝和精美的藝術表現而被文人雅士和收藏愛好者喜愛,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然而,包括象牙雕刻在內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必須按照法規和可持續發展要求進行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決定了它在保持其恆定本質的同時必然要受到不同時代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中說,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再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遺產,就在於它在保持其本質特徵的同時,在不同時代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有不同的呈現,這種影響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社會的,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無心插柳。政府的政策、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認識自然能力的變化,都會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演變。比如傳統手工藝的製作工具和原材料、口頭文學使用的語言、表演藝術中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等等,在不同時代都有鮮明的不同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呈現本身就是在歷史上受到不同時代影響的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被創造出來開始,一路演進,不斷被再創造,以活態流變性形成當代的形態。中國的象牙雕刻也是如此,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如此。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在法律框架內進行。法治是一個國家和諧發展的基礎,依法治國是應有之義,法律在制定過程中就已經體現了時代的要求,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一個國家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活動,都受到該國法律制度的制約與調整。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這樣,不是法外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不同的藝術門類、不同的社會生活形態,既有經濟活動,也有社會活動,這些活動與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與不同法律主體之間的和諧共處息息相關,因而與國家法律法規的實施也息息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能成為法律實施網開一面的借口,而是應該主動受到法律的規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遵守的法律,不僅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相關地方規定,也包括其他法律,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植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法律。比如,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過程需要符合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相關法規的要求,一些使用動物及其製品的項目需要符合野生動物保護和運輸的規定,群體和個人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對其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傷害。這一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44條中也有體現:「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知識產權的,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傳統醫藥、傳統工藝美術等的保護,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當然,立法者如果認為對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必要實施例外原則,也應在法律範圍內作出相應規定,或者在修改法律後實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具體包括:消除貧困;消除飢餓;良好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廉價和清潔能源;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工業、創新和基礎設施;縮小差距;可持續城市和社區;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氣候行動;水下生物;陸地生物;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應是當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總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強調,只保護「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門類眾多,與許多可持續發展目標有相當大的聯繫。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化,一些傳統的做法已經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需要,損害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不符合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例如有些傳統手工藝使用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顏料、慶祝傳統節日時燃放煙花爆竹影響人們獲取清潔空氣、有些傳統表演藝術使用保護動物製品甚至保護動物本身作為道具。而且,作為文化事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踐行往往對公眾能夠產生示範和引領作用。在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需要對原材料、生產工具和生產生活方式作出必要的調整,以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且可以帶動整個社會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應按照十九大精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依法保護;作為傳承保護主體的傳承人和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社區、群體和個人也應自覺適應法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主動作出相應改變。這將不僅僅是送給大象的禮物,也將是送給人類自己的禮物。(作者張晶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
吃貨萌娃走丟後 街頭淡定蹭吃:我一點都不害怕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