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氏451》2.0:不讀書,就是在用精神焚書

《華氏451》2.0:不讀書,就是在用精神焚書

2.0自述,昨晚碼字到深夜,終於湊齊了一篇,選了定時發送。早上起來,又修改了部分段落,發到了某讀書平台。吃早飯的時候,收到一條吐槽,「看你的書評,經常分不清是劇透還是評論。」這個問題確實有,短時間內還改不了,因為能力不夠,需要劇透來湊,自己的鍋自己扛,認了。

然後過了不到半個小時,就收到某讀書平台的私信,您的書評違反了不可描述規則,被咔嚓了。那一刻,瞬間淚流滿面,刪了不要緊,我還能繼續修改,但是那篇的好幾個段落,都是早上重寫的,就是傳說中的孤本。接連受到雙重暴擊,沒辦法,只好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繼續寫,推倒重來。

不寫劇透,純從文學角度來評論,能力確實跟不上,文學素養太差。還有一個原因是省時省力,有故事梗概多好玩,隨便抽出一兩個節點,就可以自由發揮了。君不見現在的影評,都是劇情解析式的,而且還是圖文並茂的,就差點把幕後花絮也拉出來講解一番了。不含劇透的話,大部分都玩不下去了。

哆嗦了這麼多,還不是的繼續寫,2.0版如下:

華氏451度,指的是紙張的燃點。小說描繪了美國未來的一份圖景,消防員的職責不再是滅火,而是焚燒居民家私藏的書籍。如果遇到冥頑不靈的反抗者,那就讓他們和書籍一起葬身火海。

美國消防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90年,第一名消防隊員就是本傑明·富蘭克林。這支最早的消防隊的宗旨,就是燒毀殖民區內受英格蘭影響的書籍,消防員的官方手冊上就是這麼記載的。

小說的主人公就是一名消防員,他的名字叫做蒙塔格,原本是一家造紙公司的名字,另一位喚醒蒙塔格逃跑的人,名字叫做費伯,名字源於一家鉛筆製造商。作者表示,這完全是潛移默化中的巧合。

這本書的出版時間是在1953年,作者並未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有多大的想像力。他把作品的重心,都放在了討論文字的傳承和發展上,書中有大量大段的對話,用來解釋這一切形成的誘因和過程。

焚書這樣的操作,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倒是屢見不鮮,這樣的操作都有著很強的目的性,即毀掉現有的一種思想基礎,重新打造一套更強大的意識形態。焚書是最簡單粗暴,也能最快達到目的的手段。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為了打壓儒家學說的地位,鞏固法家為中心的主流意識;三武一宗滅佛,也是因為佛教侵吞大量的社會財富,還不給國家納稅,能和皇權分庭抗禮的勢力,是絕對不會長久的。

美利堅這樣的自由社會,人類的燈塔國,又是如何落到這般田地的。普通人收藏書籍就是一項大罪,更不能隨意傳播和討論書中的內容,既有虎視眈眈的鄰居,還有無處不在的機器狗監控。

報紙、雜誌、書籍,都被全部付之一炬,人們的娛樂節目,就是電視上強顏歡笑的笑料節目。然而大部分人都已經習以為常,因為這是他們的傳統生活,沒有人會去思考這一切是怎麼來的。

新世界房子的結構,都被重新設計稱為耐火材料,所有的焚燒行為,都是在室內直接進行。潑上煤油,點燃火柴,在這些消防員的眼中,焚燒是一種快感。看著東西被吞噬、燒焦、變樣,是一種特殊的快感。

關於焚書的緣由,作者借蒙塔格之口提出問題,然後由消防隊長比提之口,用大段的對話來說出這一切背後的故事。比提,現任美國政府意識形態的的代言人,口述的當然也是官方修訂的歷史。

先來提出第一個問題,書籍陪伴了人類數十個世紀,承載著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的精華,它們是從什麼時候從神壇上跌落的,又是怎樣從人們的生活中銷聲匿跡的?

最初的時候,由於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提升,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娛樂方式也開始多樣化起來。原本那些暢銷的長篇經典文學作品,也就慢慢被大眾所冷落了,沒有多少人願意坐下來安靜地閱讀了。

然後,出版商為了迎合讀者的新式口味,大量縮水版和精華本問世,剛開始時,要求適應十五分鐘的收音機節目,接下來,要滿足兩分鐘書評欄目,再後來,只剩下幾句經典語錄,最後,你只需要知道這個書名,能和鄰居一起聊天就夠了。

「上學的時間縮短了,紀律鬆弛了,哲學、歷史、語言課程刪掉了,英文和拼字也漸漸、漸漸被忽略了,最後幾乎完全棄置。生命就是眼前,工作才重要,下了班處處是享樂。」

這是「娛樂至死」的社會走向,在這個階段,書籍還是存在的,即便不是精神食糧,仍是吹噓裝逼的資本。那就迎來了第二個問題,書籍是在什麼時候,變成了社會毒藥的,必須焚之而後快?

比提隊長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就是那些移民過來的各種少數族裔,還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是他們的滿腔怒火,最早填滿了消防員們的燃料箱。每個群族都有不能觸碰的逆鱗,都要求照顧自身的文化習俗,每個行業和階層都要有自己的主張和聲明,這些人的理念彼此交叉衝突。

承載這些理念和文化的書籍,就成了最大的罪魁禍首,出版商們岌岌可危的地位,也讓他們被迫做出了不得已的選擇,只好關閉打字機,不再發行任何雜誌,也不再刊印任何書籍。美國政府也樂得其成,順應天下大勢,出手徹底消滅書籍這種破壞社會穩定的產物了。

這麼多的書都被焚燒,文字也會在不久的未來被拋棄,人類社會的文化遺產,將會以何種形式往下傳承和發展,文脈會不會就此斷裂?

當然不會,讀者不要太小瞧作家的想像力,也不要小看人類自身的強大能力。蒙塔格逃離之後,遇到了一群流放者,遊離於主流的文明社會之外,用頑強的生命力生存了下來。他們都是來自古典時代的「盜火者」,他們憑藉著自己過人的記憶力,把那些著名作家的書,全部都記在了腦子裡。

還要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那些作家的名字,好讓他們的作品和思想能夠被傳播下去,蒙塔格手中持有的正是最後一本完整的《聖經》。蒙塔格最後和這些盜火者攜手並進,踏入新的征程的時候,幾乎就是新世紀的「出埃及記」,他們終究會在舊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本書的故事,就到此告一段落,其中折射出來的諷刺意味,在如今的社會中,仍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比如,濃縮書的內容,只用幾分鐘的語音,就能了解整本書在講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能安靜地坐下來閱讀一本書,都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

在反烏托邦作品中,人們是沒有選擇的權利,生來就與書籍無緣,還要被灌輸上書是精神毒藥這樣的觀念。現實中呢,我們都是因為太忙,尋找各種理由,來拒絕閱讀。即使偶爾心情大好,也要讀幾本讓自己舒服的作品,至於經典作品,就更鮮有人願意觸碰。

這就引發了我的一個不成熟的想法,經典作品只有被讀者閱讀了,存放在腦袋中才會實現其存在的意義。如果讀者們都放任自流,只肯停留在自己的閱讀舒適區,不再去觸摸和閱讀那些經典作品,將它們束之高閣,拒於精神世界之外。那麼,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新形勢的「焚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濃墨一筆 的精彩文章:

《三國機密》:進退維谷的艱難抉擇

TAG:濃墨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