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治療越拖療效越差,竟和大腦海馬相關!
大腦海馬萎縮是精神分裂症的一個明顯癥狀,並與精神分裂症診治療效不佳有很大關聯,而長時間缺乏治療干預同樣也會導致治療後療效不佳,但目前人們對於這方面的生理機制尚不了解。從生理上來說,皮質醇水平增高、炎症、氧化應激、神經營養因子減少、谷氨酸興奮性毒性作用與精神病性障礙早期有一定關聯,並且在精神病性障礙未經治療的時間長度(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和大腦海馬萎縮之間有介導作用,而這方面的縱向研究也是缺失的。已有研究發現,抗精神病治療可以減弱 DUP 與療效的負性關係。由此可見,治療早期腦容量的減少程度反映的究竟是疾病的影響還是藥物的影響,抑或兩者同時作用的影響,目前還未明確。
來自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 Donald C 博士等人為驗證大腦海馬萎縮是否會在抗精神病治療開始的前 8 周出現,並考察 DUP 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分子生物標誌物對大腦海馬萎縮和 DUP 的相關性,於 2013 年 3 月至 2014 年 10 月,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行了縱向研究。研究者將 71 位 16-40 歲尚未用藥治療的非情感性初發精神病性障礙(first-episode psychosis,FEP)患者作為實驗組,診斷標準為 DSM-IV-TR,以及 73 位性別年齡匹配的正常人作為對照組,並在 8 周后對 31 位 FEP 患者和 32 位對照組參與者進行重新評估。其中 FEP 患者都根據標準臨床指南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研究結果於 2018 年 2 月 21 日發表在 JAMA Psychiatry 雜誌上。
研究在精神方面的測試使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在分子生物標誌物的研究中,研究者分別於早中晚採集空腹血液和唾液樣本,檢測了炎性標誌物(C 反應蛋白,IL-1B,IL-8,TNF,IFN-γ),氧化應激反應物(硫氧還蛋白,S100B),興奮性毒性有關物質(谷氨酸鹽,天冬氨酸鹽,同型半胱氨酸),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壓力水平(唾液皮質醇),線粒體損傷程度(乳酸),以及與這些物質的作用通路相關的 14 個 SNP 位點。
抗精神病治療前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的海馬體有明顯萎縮,左側海馬體體積(LHVI)為 0.927 vs 0.9512,右側海馬體體積(RHVI)為 0.9237 vs 0.9412,隨訪過程中發現,LHVI 年下降率為?4.1%,RHVI 年下降率為-3.3%,DUP 與左側海馬體萎縮明顯相關(r = ?0.61; P = .002)。抗精神病治療前的外周生物標誌物顯示,血漿天冬氨酸鹽和唾液皮質醇在 FEP 患者中明顯增高,其餘無明顯不同,且結果在隨訪過程中沒有明顯變化。統計發現,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 S100B,IFN-γ,IL-8 和 TNF 相關,但與 LHVI 的變化無明顯關聯。此外,LHVI 基數顯示與 RHVI 和 BPRS 焦慮量表分值相關,且 LHVI 的變化與 BPRS 焦慮分值和 BPRS 陰性癥狀量表分值呈負相關。
總體來說,在治療開始階段,DUP 越長則大腦海馬萎縮速度越快,並且精神病性障礙癥狀越頑固,甚至還會對大腦結構造成危害。研究者表示,未來還需更多研究來驗證這些發現,並了解這些未經治療的精神病性癥狀影響大腦海馬體積的分子機制,進一步證實長 DUP 與療效不佳的關係。


※輸液港感染,上肢靜脈要保護,接下去怎麼辦?
※前沿手術:機器人輔助治療輸尿管癌
TAG:丁香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