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不以成敗論英雄: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之二

不以成敗論英雄: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之二

圖片來源:pixabay

編者按:

前文提到,中國的基礎科研實力正在穩步提升,但是對於基礎科研的投入較發達國家相比卻仍徘徊在較低水平。然而另一方面,相關專家學者也指出,對於基礎科研來說,應在一些層面上允許「入不敷出」,而非「投入即產出」。

基礎科研的結果並不是可預見的,甚至有些研究所標定的目的就是證偽!那麼,單純用「成與敗」去評價一項基礎研究就不免落於俗套,這與很多基礎研究的意義背道而馳。

就在最新一期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主辦的《科學與社會》雜誌上,來自中國各大院所的學者針對中國基礎科研存在的短板進行了集中剖析。此次,《知識分子》對這些學者的觀點進行整理、編輯,形成《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文章,以期為中國基礎科研的發展、改革提供借鑒。

今天推送系列文章第二篇,讓我們來探討基礎科研的意義。

整理 | 呂浩然

責編 | 李曉明

·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

一、投入短缺之惑

在對基礎科研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政府和相關部門卻對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做出了要求。這在很多學者看來也與基礎科研的目的背道而馳。或者說,應在一些層面上允許基礎科研的「入不敷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研究員表示,中國應培育出一個健康的科學文化環境,因為「搞基礎研究和搞工程不一樣」。

「航天領域有個說法,這個說法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的意義,就是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因為我們失敗不起。這個說法對於工程項目來說是有道理的,但是對於基礎研究就不一樣了。」戚發軔指出,基礎研究是科學探索,是不能制訂計劃和目標的,允許失敗且敢於承認失敗,這需要有很好的科學文化基礎,「但很多情況下是對那些付出努力,敢於創新卻失敗了的人不能給予寬容」。

科學研究既要有高峰,也要有高原。深厚的基礎研究就是科學研究的高原,有了這個高原出高峰是很容易的,但沒有這個高原,硬要拔出幾個高峰,不是做不到,而是太難。「科學、技術、工程中的基礎研究不能僅用一個標準去評價它,這是錯誤的,按照一個標準來評價它,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戚發軔表示。

兩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王越教授也表示,對基礎研究的成果如何總體評價,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這是一個對立統一的問題。「但是現在的評價是絕對地只看成功的一面,這是不正確的。」王越指出,純基礎研究,特別是重要的創新,失敗是成功之母,「譬如,數學中的一個基本的簡單代數問題,四次方程以上是沒有根式解的。這個問題曾有四代科學家開展研究,但我們不能否認前幾代科學家的貢獻,包括阿貝爾,他馬上就快成功了,卻死於瘧疾,該怎麼評價他的貢獻呢?所以自然科學研究中,應該不計失敗,失敗是正常的」。

然而,對於基礎科研的考核卻更多地是以短期評估為主要手段,並未將目光放得長遠。對科研項目的中期考核問題,科研人員一兩年就被要求做彙報。但是自然科學,特別是涉及重大和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一兩年可能並不會取得很顯著的成績。如果用一個既科學又嚴格的指標來考核評價一個科學問題,這本身就是含有悖論的。因此過分強調短期出成果的指標,是不正確的。

對此,王越提出了一個對立與統一的視角,「未來更長遠的事情不可能精確表述,基礎研究要關注其中的對立統一關係,因為它很重要,對促進人類文明、人類社會、人類發展等方面發揮基礎性的作用,我建議政府在資助政策方面要考慮這個問題,現在基礎研究已經劃分很多領域和項目,如何平衡各學科領域基礎研究的發展,也是一個對立統一不斷改革發展的問題」。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大椿教授提到的,科學文化需要寬容和開放,科學的嚴謹和規範與科學的寬容和開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只有科學的寬容和開放,才能造成一種真正的競爭態勢和重視創造性的氛圍,否則,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的成果出現。」而這種寬容與開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就是不以成敗去評價一項基礎研究。

此外,劉大椿也提到,這裡的「寬容和開放」另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尊重差異,開放批評。「尊重差異的極致是包容錯誤,在科學研究中,特別是在基礎研究中,出現錯誤或者產生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如果沒有包容錯誤的文化氛圍,就不會有真正的創造性。再則是應當開放批評,包括百家爭鳴和對權威的質疑,在基礎研究中搞一言堂是非常危險的。」劉大椿補充道。

當然,完全跳脫實際的基礎科研也並不是我們應重點鼓勵的方向。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劉兵研究員提到,當初我們引進西方科學時有著很強的功利性目的。這種基於應用目標、功利引進的西方科學,一是與過去中國傳統中立足於另外的範式和價值取向的中國古代「科學」,在體系上幾乎完全不同;二是這種引進和所要發展的西方科學的價值預期也是非常明確的,就是為了救亡。

「所以說,從根兒上,我們所講的科學就有一個很強的功利性目標,其重點就是,不會對以認識自然為導向的基礎研究有足夠的重視,這種歷史的烙印可以說一直持續到今天,且沒有完全消除掉。所以我們強調科學作為生產力的時候,甚至在制訂基礎研究的計劃時,總要論證其潛在的社會經濟價值。」劉兵指出。

綜上,在當下中國基礎科研投入整體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應給基礎科研一些「失敗的空間」。下一期《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文章,將圍繞基礎科研的功利化展開討論。

製版編輯:Livan|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夏志宏:有靠譜的大學排名嗎?| 「點滴」專欄
少肥肉或少主食,哪個更減肥?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