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想糟蹋自己的青春,但該如何「自救」?關於內心無法扔掉的「幻想」,現在教你如何破咒!五條刺心法則,現在揭開

不想糟蹋自己的青春,但該如何「自救」?關於內心無法扔掉的「幻想」,現在教你如何破咒!五條刺心法則,現在揭開

突然好想你

 女也 Herstory with Mayday

徐佳瑩 

00:00/04:29

這段時日,春天,再度來臨。看到上海的溫度已近20度,而多倫多仍舊徘徊在零度的冰點。身在異鄉,生活安靜了很多,人也特別會懷念過去。好的,壞的,我都「接受」,但我明白,這最終是——我的。

本微信平台上,持續收到朋友們的留言、提問,一周竟然累積了上千條。有些朋友,會問到關於「青春自律」 、「煩惱化解 」還有 「如何與自己和解」 這些我們永遠繞不開的話題。那麼這篇長文,我們就看看,不同的「榜樣」,他們是如何思考,以及用了什麼有效的方法,讓自己醒悟。

之一:

青年作家楊熹文從「自律」生活中,學到了相當多的啟示。

一同看看,她是如何做到:自律+精彩的青春生活。

當一個人意識到時間的寶貴,就會變得有使命感:我必須把這些時間,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有過一段相當平靜的日子,不僅平靜,甚至物資富足。

護膚品裝了一個抽屜,衣櫥不再空蕩蕩,冰箱里塞滿了食物,酒不需要抿著喝,也沒有了朝九晚五……這樣的生活,和過去苦哈哈的日子簡直天壤之別,然而看似不再有任何壓力的環境下,寫作的狀態就像諾拉埃夫隆所說,「我每天差不多要去廚房100遍,這可絕非誇張。這不,我現在又得去了,就在一分鐘之前我在那裡啃上了一隻蘋果,這會兒得回去把它吃完。」我看似住在書桌旁,但總是去廚房和網頁那裡串門,就這樣在來來去去之間,消磨了我的絕大部分時間。

在平靜的日子中,如果讓時間有價值,自律是一條必經之路。

嚴歌苓啟蒙了我的寫作,也教會我如何生活——用鐵一般的意志力,30餘年,每一天在書桌前寫作六七個小時,每一年出版一兩本高質量的作品,每隔一天去游泳一千米,保持良好的體態——人要有絕對的自律,這是對生命的敬畏。

自律絕非一件簡單的事。對從事任何職業的人來說,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就一定有不可避免的牽絆,24小時被睡眠分割出去一部分,要生活,要社交,要處理瑣事。避免稀里糊塗地過下去,就需要一道公式,如果自律是這道公式,它大抵會被這樣推理:

早起是關鍵。無論是被夢想叫醒還是被迫起床,早起是勤奮之人發明的新型武器。六點鐘,思緒先於這個城市蘇醒,做運動,處理最緊要的工作,或者完成一件拖延許久的事,當整個城市還瞌睡著,你卻可以精神抖擻地準備投身到一天的戰鬥中去。

堅持一項體育運動。每當我跑完步,就會把這35分鐘不間斷奔跑的力氣,用到即來的很多時辰去。每當我游著泳,我都會在泳池中他人的身上得到堅持下去的意念。所有的體育運動,不僅在分泌使你快樂的多巴胺,亦是在給你堅持的力量,你是在超越自己,你是在與平庸的生活作戰。

做計劃,規定給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你今天需要做哪幾件拖延了許久的事情?這周要讀幾本書?這個月要攢錢多少錢?自律的形式有很多種,這都是可以寫進你計劃里的內容。當你在本子上一項項劃掉他們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跑贏了時間。再翻回去,這也是你成長的記錄。

在工作時遠離零食、網路(除非網路是你的工作)和其他休閑活動。有人用四十分鐘做完了一個小時的工作,有人用三個小時也做不完一個小時的工作。太多時候我們無法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因為零食,無聊的網頁,好玩的手機遊戲,這些在侵蝕我們的注意力。自律這件事,是讓人把每個24小時活出規律,也在要求你對每件事保持最高的注意力。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我的生活,我會說,我對自己沒有憐憫。別人說,怎麼到了可以享受的年紀,還依舊在曾經的雞血頻率里活?說真的,我不怕別人說我老了,長皺紋了,白頭髮都冒出來了,我害怕當我真正老去的時候,會以每分每秒無比焦慮的心態,回應我曾蹉跎過的青春。

當我們為時間賦予更多價值,就不必再害怕自己會偏離變得更好的軌道。每一個24小時的內容,真的會因為一個人的自律,變得那麼那麼地不同。

之二:

你在哪裡學習,

學了什麼,跟誰學的,

我並不關心,我想知道,

當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時,

是什麼在內心支撐你前行。

我想知道,

你是否能孤獨地面對你自己,

你是否真的喜歡,

那個你獨自一人時,

交談的聲音。

青春的時刻,我們可能都會戀愛,會面臨「分手」 這件事。作家胡因夢對於「分手」有這樣的覺察:

「分手」是人生非常關鍵的時刻,因為與我們分離的不僅僅是一個戀愛的對象,同時也是我們投射在這個人身上的所有期望、價值與安全保障。

如果能發揮理性,安下心來面對與覺知內在的那些擾動,而不試圖向外求援或急於抓住一個救生圈,你就能從這種深層的「剪斷臍帶」的嬰兒式痛苦中,逐漸發展出內心的力量,然後才能真的長大。

我在年輕時每結束一個關係,感覺上都像扒了一層皮似的,那種痛苦是每一個善感的人都害怕面對的煉獄。不過一旦克服了恐懼,穿越了這種試煉,你對自己、對別人、對生命的體認就大大不同了,因為情慾的真相你已經有了深一層的認識。

最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什麼也沒失去,失去的只是那些投射出來的需求罷了。

之三:

請記住:擋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請接著往下讀:如何讓自己與內心的「幻覺」與「亂想」和解)

在古希臘的格言中,有這樣一句,叫做「關注自己」。關注,在當時的語言中,意味著這是一種辛苦、嚴肅的勞作。關注自己,是指和自身之間保持一種(向著自身、對自身進行辛苦勞作)的關係。

「自我」的本質就是關係,是自己和自身的關係。關注自我,是一種修建「與自身關係」的實踐,是指我們認真的建立與自身的足夠好、足夠美的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身與感受、感受與聲音之間的不忠與偏離,本身就是一種不連續的「與自身的關係」,是有斷裂和破損的自我。

我們如何才能把幻想,從現實世界之上剝離出來,從而讓自己看清哪些是自己的幻想,哪些是真實的客觀世界?

第一步,是需要等待和努力構建一種更愉悅、更具支持性的現實生活。很多人誤以為,新生活的開始,要在與舊生活的訣別發生之後。而事實上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是先從有可能的地方入手找到不一樣的生活、找到現實的愉悅,即便這種新的生活一開始似乎只能佔據你心靈的一小部分——一大部分仍在被過去的黑暗籠罩著。

你要找到更愉悅的現實生活,它可以是朋友、愛好、食物,同時要在身邊找到幾個你信任的、會支持你的人。

你以為解決過去的方法是與過去纏鬥。其實不然,你需要首先將視線從深淵中移開。你一定有辦法,無論這個辦法看起來多麼需要付出代價,建立起比那種黑暗的過去更可靠和輕鬆的新生活,即便這種輕鬆暫時還顯得過於單薄、遠無法填補過去遺留的空洞。

只有這樣,你才會有力量開始嘗試相信,幻想的那個世界並不是支撐你人生的全部快樂,你才會不像一個溺水的人那樣,死死捏住其實並不能改變什麼的稻草。

第二步,是重新建立與自身的關係。

這一步不僅是需要時間的,它甚至比第一步需要更大的勇氣。要想打破幻想,你必須找到哪怕一個真實的東西,而在一段可能存在很多虛幻的關係中,沒有什麼比抓住你自身更有可能靠近真實。而打破幻想之後會立刻掉入現實世界的你,也需要一個有力的自我,不去立刻構建新的幻想,不去用舊的策略逃避對現實的處理。

我們重新建立自我的過程,是從恢復兩重斷裂的聯繫開始著手的。

第一重,是重建自身與感覺之間的關係:對自我和生活的認知,從細小的事情中重新找回對自身感覺的把握與信任:我現在想吃什麼?我現在想做點什麼?

我們不斷向內探索自身的感受,在抓到某種感受後,不因為「難受」而試圖用別的感受去替換或掩蓋,而是抓住這種感受、堅信它就是自身的真實。

隨後,是重建感受與聲音之間的關係。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無法維護自己的利益,都無法為自己的痛苦發聲,如果連我們自己都選擇委屈自己,我們如何能夠有任何可能,相信有他人能比自己所做的更好更多?

即便不從一個情緒性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聲音,也是我們的內在,在外界傳達自身存在的渠道。某種程度上,沒有被任何他者看見過的存在,和不存在是一樣的。我們只有通過向外傳達——無論這種傳達會激發什麼樣的回應,我們都在傳達的一刻確定了自身的存在在外部世界中的位置。

我們通過重新恢復「自身-感受」、「感受-聲音」之間的聯繫,可以找到明確的作為主題的「我」的感受和意識。這個「我」,正是我們在真實中要用來依靠的,也是能帶領我們走出幻想的。

當這種主體的「我」的感受充斥在你的體內,你會感到那長久以來存在的空虛感也被驅散了。

第三步,是重新審視你和那困住你的(人事)之間的歷史和當下。告訴自己,注重實際發生的動作,注意辨別自己是否給動作後面增加了自己的註解——告訴自己不要這樣做。你只需要去記住和審視那些發生的事實。

此時,我相信你會產生對這一情境的,清晰和穩定的內在感受。選擇這個感受。然後讓你的聲音把這種感受真實的傳達給對方,把你的疑問如實轉化為聲音向外傳達。如果此時的你,已經有了足夠的動機,也足夠的自尊,去選擇一種真正能令自己長期幸福的可能,你就會有力量停止幻想,面對現實做出判斷和決策。

你會在一開始感到很多的恐慌和懷疑。但你要相信,正在感到恐慌的你,比起從未試圖過打破幻想的過去的你,已經表現出了遠遠更大的勇氣和力量。堅持此刻已經和自己內心恢復了聯繫的你的判斷,在時間中等待這種新的決策會給整個情形帶來的改變。

而當你發現,雖然決心告別了那些某種程度上讓自己感到特別、價值、和不孤獨的幻想,但現實並未讓你就此陷入到痛苦不堪。相反,現實可能讓你感受到了久違的輕快。你發現,儘管心裡的黑洞並未完全消失,你卻有能力不依靠「與黑洞同在的幻想」繼續在現實中生存下去,甚至生存地更好。

此時,你頭腦中對於幻想這種舊的生存策略的依賴,也就開始走向徹底的解除了。你會發現,(聽起來似乎很矛盾的),雖然現實的人、事和關係中,存在很多、更多的限制,你卻感到了更多的自由。

就像孩子,只有在爸爸媽媽制定的柵欄里隨意跑動時,才會感到最放鬆的自由。現實的界限本來就既是束縛,也是自由。

以上內容:編輯自KY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芮 的精彩文章:

TAG:楊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