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重新定義農業生態,司爾特升級「智」造服務閉環
隨著「雲時代」的來臨,大數據在農業領域上的應用越發成熟,如精準化耕作、個性化配肥定製、全程可追溯等服務新形式正給農業發展帶來革命性影響,也給如司爾特、農分期等力推智慧農業、大數據服務的農資企業帶來機遇和挑戰。同時近期中美貿易戰的發酵正逐步增加對內農產品需求,對國內農業形成整體偏利好影響,在此東風下「農業+大數據」的確定性優勢將會更大幅度凸顯,或將成為國內農業突破「天花板」的重點。
大數據加持精準農業,個性化配肥帶來高效生產
近年來,農業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引起社會各界及國家的密切關注。眾所周知,農業生產是個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複雜過程,在選種、耕種、施肥、灌溉到作物收成等諸多環節都不容有失,容錯率幾乎為零。但「農業+大數據」的興起正開始顛覆傳統的農業模式,物聯網和大數據打破了粗放式的傳統生產模式,轉而邁向精準化、智能化、數據化。
農時、土壤、施肥、保墒是農作物種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從一捧泥土中延伸出的多種數據,可為精準化耕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精準農業需要大量信息技術支撐,將雲數據用於肥料生產與使用,這是精準施肥與發展精準農業的前提。」國家測土施肥中心實驗室主任白由路指出,「良種+良肥」相配套是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重要途徑。
事實上,大數據對肥料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提出了更精準的要求,也提供了實現創新升級的可能。據司爾特信息化部部長劉艷清介紹,其不遺餘力地收集全國土壤數據,就是要依託精準的數據分析,為農業提供更合理肥料。「經過多年的數據積累與更新,司爾特資料庫已經有18萬組全國省市縣的土壤養分數據,10萬多條種植結構情況數據,25萬多條會員信息數據,200萬條氣候情況數據等,未來這些數據仍將不斷完善與更新,持續形成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的大規模狀態,為進一步深度數據挖掘和深度行業應用提供強有力支撐。」
作為測土配方生態肥的領軍者,司爾特近年來一直在為廣大農民提供個性化配方肥定製服務。「我們掌握多地土壤養分、種植結構等數據,當這些地區的用戶下了訂單後,工廠就可以通過調取數據,進行配方肥個性化定製生產。」劉艷清表示,大數據給農業創新升級提供了良好機遇,這將進一步鞏固測土配方肥的產品優勢,為司爾特帶來後續的市場效應。
鄭州歐柯奇儀器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的OK-SF1測土配方施肥系統集數據管理、施肥決策、施肥指導為一體,採用雲計算大數據管理系統,將影響肥料的各種因素,包括地域差異、土壤類別、氣候環境、作物種類、施肥習慣、豐缺指標以及肥料養分利用率、土壤養分利用率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最終為用戶直接提供詳細的施肥方案和施用方法。
OK-SF1測土配方施肥系統
大數據平台提供科學指導,專業為種植戶賦能
隨著國內土地流轉的加速和現代農業的普及,種植專業戶和職業農民正在快速取代普通種植散戶,農業生產者結構的改變造成人們對肥料質量及農化服務的需求不斷提升。相比歐美農業強國,我國農業種植效率還是相對較低,對此需要藉助大數據幫助農民從過去「靠天吃飯」向科學種植管理轉變,主動為種植戶賦能,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大數據使得種植過程更加科學,很多風險由此可以規避:農業服務商通過對數據分析與整理,提煉出有價值信息提供給種植戶,幫助種植戶實現科學管理決策,以此分析作物的成長狀況,判斷肥料等產品的使用量和施用時機,提高效率、避免浪費,進而實現增產。「數據本身就是一種肥料,可以幫助農民更精準地耕作,提高產量。」百度副總裁、百度雲總經理尹世明表示,數據本身的價值非常大,數據服務助力很多傳統企業進行轉型升級。
在資料庫的支撐下,司爾特除了要引領測土配方施肥發展外,還將目光放在向農民提供個性化方案上,以實現由生產、銷售到「產品+服務」全方位覆蓋的拓展。據了解,農民打開司爾特官方微信號,通過「二維碼上學種田」板塊,可以輕鬆獲得種植糧食、經濟作物的過程指導和豐富的農業生產知識;而通過「季前早知道」板塊,則可以根據種植區域、種植作物提供種植指導,預測來年種植趨勢和分析收成盈利結果,為農民有效規避種植風險。
行業相關人士分析,「農業+大數據」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正重新定義農業生態,未來的農業將是智慧農業、數據農業。對此,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建議,「國家和各地農業主管部門牽頭,聯合科研機構、各領域大型農業企業和農戶,建立農業大數據平台,助力產業鏈中各環節的科學決策。」


TAG:歐柯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