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回應美對華貿易措施?專家智庫這樣說

如何回應美對華貿易措施?專家智庫這樣說

美國政府22日宣布將對中國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引起經濟界人士高度關注。對於美方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中國應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解決之道是什麼?經濟學者和智庫就此建言獻策。

用談判、合作取代單邊行動、保護主義

美國此次對華大範圍徵收關稅是基於「301調查」,這一調查因充滿單邊主義色彩飽受爭議。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27日在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與全球化智庫(CCG)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暨高端論壇上表示,美國政府採取的對華貿易措施釋放了非常不好的信號,相關做法是想利用單邊行動,替代現行多邊主義合作。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認為,在貿易問題上,美國政府的思維似乎還處於十九世紀。中方要保持冷靜和剋制,不要受美方挑釁和刺激影響。中國對美方相關措施的回應選項多種多樣,應讓美方認識到中國有什麼牌可以打,無論是貿易制裁還是報復措施。

王勇同時認為,中美貿易要看大局,從經濟角度看,兩國會持續從對方的發展中獲利,美國發展好了中國會受益,中國發展好了美國也會受益。在貿易問題上,應更努力地理解彼此,更多地進行對話,而不是爭辯和鬥爭。

談判、對話,這是許多學者眼中解決貿易爭端的關鍵。商務部歐洲司原司長、CCG高級研究員孫永福認為,貿易摩擦和貿易逆差都是現實存在的,但貿易逆差並未影響美國就業。全球自由貿易能令許多國家獲利,貿易保護主義不是貿易摩擦的解決方案,也對貿易逆差起不了作用。中美兩國互為主要的貿易夥伴,應該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否則不僅會影響中美兩國,還會令其他國家受傷。中美之間更需要合作。

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兼軍控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表示,中美關係一直以來都有競爭。兩國關係已和以前有很大不同,應以全新的心態在新的「地球村」中合作,而不是採取冷戰思維。

CCG主席、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認為,不要讓對貿易戰的猜測傷害了市場信心,這十分重要。龍永圖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實際只是對中國發起一個貿易政策行動,600億美元對很多人來說是很大的數字,但考慮到中國每年出口額2萬億美元的體量,這佔比很小。

龍永圖認為,中國入市之後打了不少「雙反」戰,國際貿易仍在發展。真正有危險的是對「中美貿易戰」的惶恐衝擊市場信心。此時輿論應該對此進行準確解讀,讓市場平穩下來。

面對中美貿易緊張局勢,CCG日前發布若干建議,包括加強對美宣傳,闡明中美貿易赤字在全球化分工下的本質;美國應放寬高科技技術、產品等對華出口;探討成立中美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推動中美在基建領域合作;利用電商為中美兩國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就業及優惠產品的紅利;以第三方市場合作為抓手,吸引具有一定積極性的美國業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利用世貿組織規則,對美違反規則的做法進行上訴等。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美對華貿易措施別有用心

在此次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與全球化智庫(CCG)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暨高端論壇上,許多學者表示,美國對華採取貿易措施原因不只是貿易。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認為,美國政府徵收高關稅,例如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是在保護「日落產業」,但此舉並不會為這些傳統產業贏得更多就業機會。美國政府非常關注「貿易不平衡」的問題,這是一個宏觀經濟現象,跟貿易政策沒什麼關係,與中國高科技政策也沒關係。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CCG特邀高級研究員壽慧生認為,希望貿易赤字問題得到解決不是美國政府改變貿易政策的唯一原因。美國徵收高關稅的主要目標是一些高科技產業,這超越了貿易本身,瞄準的不是錢,而是大國影響力。

王勇表示,看待貿易問題時,也會涉及其它因素,比如國內政治。過去20年,美國經濟在國際化進程中一直存在反對全球化的負面聲音。這是自由貿易利益分配過程中,政府發揮了錯誤的作用,未能解決利益分配問題。在中美貿易問題上,美方可能在找替罪羊。

孫永福認為,美國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竊取美國的就業機會,這樣說是因為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美國總想攻擊那些離他們最近的競爭者,貿易赤字只是一個借口。

「人們真正應該聚焦的問題不是貿易戰,而是為什麼世界認為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CCG國際專家委員會主席、英國東亞委員會秘書長麥啟安表示,從經濟危機開始,世界就對中國有這種期待。應向世界更多的講述中國,加強溝通,深化世界對中國的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男子每天狂洗30多次手,妻子也忍不了,一查病因嚇一跳
俄方:未獲得毒物樣本 不會答覆英方「最後通牒」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