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日本炸藥,鋼鐵都能點燃,中國炮彈不裝火藥,裝沙子!
場景再現
鏡頭一:中國的炮彈擊中了日本旗艦吉野號機艙,日艦居然悄無聲息,毫髮無損。竟載著這枚炮彈安全逃回日本。
鏡頭二:清國第一鐵甲艦——定遠號被日本炮彈擊中,甲板立刻被炸開一個大洞,烈焰騰空,煙霧籠罩,定遠艦主炮無法瞄準射擊,日艦藉機集中火力,圍攻定遠艦,炮火如雨點般傾瀉下來,彈片橫飛,幾名炮手當場犧牲。北洋艦隊被海陸兩翼包圍,陷入絕境之際,日軍將勸降書送至丁汝昌手中,丁斬釘截鐵地表示「與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臣職」。直至「全軍覆沒」之時,丁汝昌、劉步蟾、楊用霖三位高級將領自殺殉國。
開花彈和實心彈
為什麼日本炮彈殺傷力巨大,中國炮彈如同玩偶?我們首先從中國的炮彈說起。當時北洋艦隊主要使用兩種炮彈:開花彈和實心彈。開花彈也叫榴彈和爆破彈,開花彈的彈頭內填充的是火藥或炸藥,殺傷力很強,擊中目標後,發生連鎖反應爆炸,形成碎片,用炸藥和破片殺傷對方。中國濟遠號打中日本吉野號輪船機艙的那發子彈是實心彈,即穿甲彈,這種炮彈分成兩部分:彈頭和發射葯,發射的時候,人工將這兩部分合攏,然後點燃發射葯,把彈頭髮射出去,彈頭是炮彈的戰鬥部分,打擊目標主要靠的是彈頭,但這種實心彈內卻沒有火藥,裝的是沙子!
裝沙子的背後
為什麼炮彈里裝的是沙子而不是炸藥?是劣質炮彈,還是另有原因?實心彈裝沙子,是為了給炮彈加重,以便炮彈在飛行過程中更平穩,唯一的作用,鑽眼,然後造成敵方軍艦漏水,下沉、最終傾覆。這在海戰中有很高的要求,鑽的眼最好在對方軍艦水線之下,才能起到好的作用。既然實心彈殺傷力有限,洋海軍在戰爭爆發後,還把那麼多不適合實戰、只適於演慣用的實心穿甲彈和裝載在軍艦上?為什麼不換上最具威力的開花彈?
沒錢買,沒技術造。
開花彈雖然殺傷力強,清朝技術水平不過關,只能製造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實心彈,而開花彈則要向外國購買依賴進口,但價格昂貴,北洋艦隊經費不足,買船艦的錢就供應不了,買炮彈更是捉襟見肘,當時的現狀就是:有船無炮,有炮無彈,日軍飛來的每一顆炮彈都能給清軍的船艦以重創。
下瀨火藥。
同一時期的日本授命工程師下瀨雅允著手研究苦味酸,經過不懈努力,至1891年終於成功配製出了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定名「下瀨火藥」。首先炮彈的靈敏度極高,即使命中細小的繩索都能引發爆炸,爆炸後會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伴隨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號稱對鋼鐵都能點燃,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北洋艦隊深受其害,最終全軍覆沒。
北洋艦隊的覆滅原因是多方面的:經費不足、戰術錯誤、倉促應戰、裝備落後等。其中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 從甲午戰爭中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對一個國家來說,創新永無止境,練兵備戰刻不容緩!


TAG:兩本正經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