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讀懂中華傳統中的尊師重道

讀懂中華傳統中的尊師重道

《論語》在開篇就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學」字作為整部《論語》的領起,可謂意味深遠,說明「學」是安身立命、經世致用的關鍵。古人所學乃聖賢之道,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尊師則無法超凡入聖,修齊治平亦淪於空談。故《學記》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尊師、敬學對於傳道、治國等都至關重要。

尊師與傳道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道,即聖賢相傳之道。「師道」之所以「尊嚴」,是因為真正的明師皆不標榜自己,而只是「為往聖繼絕學」、傳承古聖先賢道脈的「傳道者」。這種無我的精神,正是為師者所以功載千秋、萬眾敬仰之原因。

中國傳統社會重義輕利,醫生和老師這兩種職業最受世人尊敬。

古人入私塾讀書,要先行拜師禮。而行禮者不僅是學生,連學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師行跪拜禮:父親帶領兒子,先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之後老師入座於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如果是一個家族禮請老師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長者代表族人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中國古代家道謹嚴,長幼尊卑秩序分明。試想,身為一家之尊的家長是懷著何等恭敬之心,才會向老師行如此大禮?而這種儀式,又會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樣深刻的「尊師重道」之印記?

古人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謂人師,乃德行才識並皆卓越者,可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不必在朝在位。在人類歷史中,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等,但是真正的人師卻如珍如瑞。因為他們無論在誠意正心的修養上,還是在賓士天下的智慧上,都堪為學人表率、足為後世取法。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聖賢之道有賴於行道之師而光大。孟子尊孔子,「雖未得為孔子之徒也」,卻「私淑諸人」以求其教誨,學為「亞聖」而超於孔子門生。其原因只為「至誠」二字。所謂「至誠如神」,唯有至誠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見,對老師的尊重即是對聖賢之道的尊重,更是傳承聖賢學問所必需。

尊師與治國

《論語》中記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同理,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師重道,就必須自己率先垂範。古代聖王都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氏春秋》)

漢明帝就是一位尊師的典範。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明帝為太子時,曾向桓榮學習《尚書》,在他做皇帝後,仍以學生身份自居。漢明帝造訪太常府時,以師生之禮與桓榮相見,並設几杖,召集百官和桓榮的弟子數百人一起向桓榮行弟子禮,並由他親自執禮,帶頭聽受老師講學。

而唐太宗之所以在隋末戰亂後短期內就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天下太平、萬國來朝,與他尊師重道並賜予皇子、諸王們學習《群書治要》密不可分;清朝「康乾盛世」的締造,更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設立了禮請儒釋道大德為「國師」、堅持講經教學的制度相關。反之,唐朝之所以衰於唐玄宗、清朝之所以亡於慈禧太后,都是因為聖教的廢弛、對師道的輕忽。

天子之所以應尊師重道,因為天子的職責是踐行聖道,而老師的職責是傳承聖道。天子唯有從師而學,才能修德明道進而賓士天下。縱觀中國千年歷史的興衰,可以發現:凡是尊師重道的時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盛世出現的時期;凡是輕師賤道的時期都是王朝走向衰敗和滅亡的轉折點。正如《荀子·大略》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在古代「天下之命,懸於太子」,能否儘早為太子選擇明師教導,決定著國家的安危。《群書治要·漢書》記載,古代的太子尚幼小,就會選全國最有德行的臣子擔任他的太保、太師、太傅。「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導之教訓。此三公職也。」並選擇孝仁禮義之人擔任少保、少傅、少師,與太子一起飲食起居。這種教育使太子從孩提有識之日,就親近正人,遠離邪人,不見惡行。「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猶生長楚之鄉,不能不楚言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古人之所以重視對太子的教育,並特別挑選德才兼備的人擔任太子的老師,就是因為認識到國家是否有真正的後繼人才,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好老師的教導。所謂「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淮南子》中記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錶,教之所成也。」唯有身體力行聖賢教誨的君子聖賢成為傳播社會正能量的主體,才能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作出重要貢獻。

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尊重師道,就是尊重當人自性。重振師道,無疑乃當今之要務;師道之隆,必然為天下之福祉。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30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為了成長,避免熬夜 晚過十點,不寫作業
領跑家庭:學校成功的秘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