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孩子一定要全家人觀念一致嗎?

教育孩子一定要全家人觀念一致嗎?

組建家庭,做了媽媽,一個人說了算的日子也就到此為止了,孩子越小摻合的人越多,按理說人多力量大,但現實情況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用力很辛苦,但費力不討好,大家都用力,但勁不往一處使。

很多媽媽苦惱於家人在帶孩子上的各種分歧,我讓大家吐槽一下,那真是話匣子打開了就剎不住,看看她們都說些啥:

吐槽老人帶孩子的:

老人把吃飯看得特別重,總說孩子沒吃飽,一天三餐如果兩頓沒吃好,她就睡不好覺,第二天開始嘮叨。

孩子吃飯她盯著看,離不開,一掉她就趕緊擦,一般不讓孩子自己吃,受不了亂七八糟滿地撒食物。

諷刺挖苦攻擊說我老順著孩子,在她看來孩子必須訓,沒訓就是沒管。

在家一定要穿襪子,一定要穿鞋,總之要多穿。

早點訓練孩子上廁所,別穿紙尿褲。

媽媽有事要出去就偷偷走,別讓孩子知道。

和孩子用下列句式:如果你......就不是好孩子,如果你......我就不喜歡你了,如果你......叔叔就要把你帶走了。

別讓孩子哭,一點都不行。

......

吐槽阿姨帶孩子的:

一切事情全代勞,什麼都是替孩子做。

做錯事情,說瞎話,不承認。

給孩子做飯,能糊弄就糊弄,圖省事,父母不在家就隨便對付。

見到阿姨就湊到一起聊天,讓孩子自己玩。

出去玩,誰家的吃的,不管什麼都給孩子吃。

家有二寶,阿姨對會偏向自己帶大的孩子,有時候欺負和批評另一個孩子。

覺得自己什麼都是對的,別人建議嘴硬還不聽。

......

吐槽爸爸帶孩子的:

怎麼省事怎麼來。

把電視打開讓孩子看電視,自己坐在旁邊玩手機。

孩子鬧的話就出去買玩具,並且每次都買不止一個。

不敢把孩子交給爸爸,覺得會把孩子搞丟。

沒有耐心,孩子稍微不聽話就吼。

讓他帶半天孩子,回到家孩子像個流浪兒,穿的是準備扔了的衣服和不合適的襪子,你說他是家裡人嗎?每天孩子穿什麼都不知道!

......

到底什麼是觀念一致?

家長們都說,希望家人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能夠一致,我於是開始問問題啦:

你說的觀念一致,是要別人和你一致呢,還是你願意和別人一致呢?

顯然是前者居多,所以說換句話說,很多人所謂的觀念一致其實指的是:你要聽我的,因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一些媽媽學了些育兒理念,回家看老人、阿姨、爸爸帶孩子那真是不順眼,覺得都是教科書上的錯誤典型,於是不斷提醒和指正,但往往不僅無效,還遭到各種反擊。

老人們認為自己拉扯大好幾個孩子,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你那些道理也無非是紙上談兵;再說說老公,很多男人在外面好歹也是經過風雨見過世面,三教九流都能搞定,在外面是條龍,怎麼在你面前就是條蟲了呢?阿姨呢,人家就是拿一份工資而已,職責僅僅是照顧好孩子不出事,要是教育學博士也不會來你家當阿姨啊。

還有的時候家人會質疑:你都說你的方法好,怎麼遇到問題你也沒招兒呢?有句俗話是:不看廣告看療效,是啊,沒有療效如何讓人信服。

那麼,在兩個成年人之間,一個人願意聽另一個人的,無非兩個原因:

原因1. 我怕你

我們小時候經常會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主要原因是因為怕,懼怕因為不聽話帶來的的惡果,在成年人之間,雖然也存在強勢和弱勢的關係,但這個「怕」字背後還有另一個原因:怕衝突、怕麻煩,你的家人可能會由於怕和你發生衝突而選擇息事寧人聽你的。

你希望親人因為懼怕而聽你的嗎?

你希望親人為了息事寧人而聽你的嗎?

這樣的「聽話」是你想要的嗎?

原因2. 我信任你

我們經常會發現,同樣的話由不同人說出來,效果就不一樣,經常有學員說,很多理念和家人都說過,但對方就是不以為然,但如果是某個專家或者老師說的,效果就不一樣。

為什麼外人的話反而更有說服力?

因為我們聽到的是客觀的理念,而不是對自己的批判,而信任首先來自被尊重。

接下來有人會說,我們本來就不是專家啊,咋可能有說服力,那麼我再問:

在其他事情上你們容易達成一致嗎?

很多問題,表面上是關於孩子的,實質上都是關於自己的,是關於我們如何處理和看待和其他人的關係的,在一個家庭里,如果我們不斷地試圖證明自己的是對的,其他人也會不自覺地證明你是錯的,結果是大家的力量都用在內訌上,這還能做好隊友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如果我們所說的「一致」就是讓別人聽我們的,那這個結果完全在預料之中:不可能!

接下來我還要繼續問問題:

家人的教育觀念是否要一致?

多元是必然,一致才是偶然

從孩子踏進幼兒園的那天起,他也就算進入社會了,班級小朋友都不一樣,老師也不一樣,即便是在同樣的教育理念之下,每個老師的性格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嚴厲一些,有的溫和一些,有的刻板一些,有的隨意一些。等孩子們進入小學、中學,面對的社會會更加多元化,課外班的老師、運動隊的教練,她們來自不同的城市乃至不同的國家,可能年齡不同,膚色不同,沒有絕對的對錯,所以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多元是必然,一致才是偶然,對於家庭也是一樣。

一個家庭是因為兩個人相愛而產生,三觀一致固然好,但這都是馬後炮,談戀愛的時候很多人壓根沒想那麼多,更不會關注彼此原生家庭的情況,可以說我們只看到當下的彼此,對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往往只是個稱謂而已,早餐喝粥吃饅頭還是米飯炒菜,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答案都千差萬別,更何況教育理念這樣一個涉及思維定式的問題,所以家庭成員的不一致才是常態。

知道容易做到難,對誰都是一樣

我們知道很多道理,比如「管住嘴,邁開腿」,我們都知道「行大於言」,我們都知道「要想被理解,先去理解別人」,但是問一下自己,我們能做到嗎?

從知道走向做到,幾乎要用盡我們一生的時間。

同理,你的家人即便信任你,即便認可你說的一切,但做的到嗎?比如老人家知道不要老給孩子看電視,對眼睛不好,但是孩子就是不能坐穩了吃好一頓飯,咋辦,看唄;比如你告訴老人家不要訓斥孩子,但孩子就是不聽話,到了該回家的時間就是不回家,咋辦?比如你告訴老公陪孩子的時候要專心不要玩手機,但腦子裡千頭萬緒那麼多的事兒要處理,不看手機咋辦?

大道理講講容易,批評別人容易,但做到很難,對誰都難。

界限得到尊重,比一致更重要

我們都不是拔根毫毛就能變出N個自己的孫悟空,所以在養孩子這件事上總是要藉助外援,老人、阿姨、當然還有爸爸,當人們同住一個屋檐下,空間上的近距離帶來界限上的無距離甚至是負距離。

在我們的觀念里,親人之間就應該是「親密無間」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隨意地干涉和指點彼此的生活。

自己的界限被侵犯

很多家庭會首選老人幫忙看孩子,畢竟是一家人,可靠還免費,但是老人來了之後,很多摩擦就開始產生。

我聽到過有的媽媽們為了身材晚飯不吃主食,老人家來了之後三天兩頭給你做各種麵食,拒絕無力,只能第二天跑步機上狂跑;在對待孩子上,很多孩子原有的習慣受到動搖,例如老人家會替孩子做很多孩子本來就會做的事情,孩子練琴上課外班不情願的時候,老人家會主張放棄,這些都讓我們原有的界限受到了衝擊,但礙於親情又不好意思說出來,或者說了幾次無果就只能選擇放棄。

我們也在侵犯別人的界限

當大家住在一個屋檐下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權利,你把老人請過來,其實請進來的還有她們的生活方式,這個心理預期沒有就會很被動。

比如老人家也許愛看電視,或者說看一些你不喜歡的節目,但人家在家就是看這個啊;比如老人家喜歡囤東西,什麼都捨不得扔,他要把這兒當酒店可能不囤,但如果把這兒當家就會繼續囤東西。

很多媽媽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當我們不斷批評家人的生活方式時,其實也在不自覺地侵犯著家人的界限。

那麼接下來肯定有人要問:我們是不是只能聽天由命呢,當然不是,凡事一定不是白與黑,是黑白之間,是更多的選擇。

共同帶娃小貼士

多取人之長,少批人之短

無論是老人還是阿姨,如果一無所長,你就不會請到家裡來,老公更是如此,如果沒有一樣你看的上的,你根本不會嫁給他,對吧。

不妨列個清單,細數看護孩子的家人都有些什麼優勢:

老人

可靠,不用擔心孩子被虐待、被拐跑。

免費,不用琢磨漲工資、給加班費、過節給紅包。

實戰經驗豐富,比如孩子生個小病舉足無措的時候,老人家一句:」你三歲的時候也得過這個病,沒大礙的。「,是不是懸著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不僅給孩子做飯,還能讓你吃上小時候的味道。

來自老人的無條件的愛,雖然在你看來可能有點溺愛,在孩子心中可能是一輩子都不可磨滅的溫暖呢。

還有嗎?

阿姨

可選擇餘地大,帶孩子、做飯還是打掃衛生,只要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追求完美,總有一款適合你。

僱傭關係好管理,前提是你要清楚地告訴阿姨你的要求。

金錢關係讓界限好把握,加班給加班費,咱不白用人家,也就少一層內疚。

還有嗎?

爸爸

爸爸最大的優勢就是因為他是爸爸,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

如果你覺得家人一點點優勢都列不出來,那只有自己帶嘍。

大事要堅持,小事多讓步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側重點也不同,所以問問自己,哪些事情是原則性的大事,大事一定要少,如果事事都要較勁,等於沒有重點。

比如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媽媽休息好是大事,小寶寶的健康是大事,所以爸爸在小嬰兒面前抽煙要管,但其他的事情比如房間亂一點、老人看電視、爸爸看手機,其實都是小事。

等孩子上了幼兒園,適應幼兒園、作息習慣養成可能是大事,如果你認為每天按時上幼兒園是大事,而奶奶覺得無所謂導致孩子也三天兩頭遲到,那就需要溫柔地堅持一下自己的原則。但如果你本來就仰仗老人家送孩子去幼兒園,其實就有點勉為其難,就好比你讓別人做飯還嫌飯不好吃,嫌不好自己做嘍,所以既然這是大事,就親力親為自己送,至於奶奶抱怨兩句「這麼小,少上半天也沒什麼」,這就是小事,微笑一下就得了。

當孩子上了小學,學習習慣養成可能是大事,如果老人或者阿姨每天看電視影響孩子的專註,可以去溫和地溝通,說出自己的擔心,而不是批判對方,解決的辦法可能是給老人房間單獨配備電視,給阿姨配備iPad請她在自己房間看網路電視。但至於人家愛看些什麼內容,咱就不必干涉了,那是小事。

先改變自己,再影響別人

很多媽媽學到了新方法都會迫不及待地拿去要求家人,且慢!您先自己練練好不?

我的很多家長學員都特別希望老公、老人也能來聽聽家長課,我千叮嚀萬囑咐的就一句話:「一定要人家自願啊!」

我也經常會遇到媽媽上完課了,過一段時間爸爸來上課,或者是姥姥來上課,為啥家人自願來上課,不是你說的有多好,而是你做的好,很多媽媽告訴我上完家長課夫妻關係改變了,和父母關係改變了,家庭氛圍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這樣的改變本身是最有說服力的。

所以先修好自己,親人一定會看見的。

鼓勵家人的每一點進步

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其實大人何嘗不是如此。

就像我剛才所說,說到和做到之間有著很大的距離,這個距離需要一小步一小步走到,而不是期望舊的壞習慣一天就能改,新的方法瞬間能掌握。

親人之間最不要吝嗇的就是讚美,比如老人家今天沒給孩子穿的里三層外三層,趕緊誇啊:

「媽,你今天給寶寶穿的衣服特別合適,老師說今天跑起來很利索,也沒怎麼出汗。」

比如今天老公帶孩子一天,雖然孩子的臉髒了點,爸爸估計也沒少看手機,但是孩子很開心,爸爸沒有打電話給你求救,趕緊誇啊:

」老公,今天我不在家, 兒子說和爸爸一起真好玩,爸爸又講故事又陪他玩打仗,這真比我強多了。「

......

親人之間,有事沒事常誇著點,嘴上多抹蜜,基本是秒殺一切的溝通技巧。

教育孩子是件大事,但它也僅僅是我們經營家庭生活過程中的一件事而已,不是全部,當我們的重心在家庭而不是孩子這個個體,其實就不會為是否一致而苦惱,孩子看到的是真實的父母和家人,他也會學會人與人之間如何求同存異,這樣的能力,不也正是我們希望孩子所擁有的嗎。

點擊Alicia 2018年課表8.0瀏覽Alicia2018年課程

|作者介紹

王霄(Alicia Wang)

中國最早的幾位正面管教導師之一

中國第一個鼓勵諮詢導師

解密青春期養育課程設計者

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

北京大學MBA

曾在科研機構、跨國公司工作多年

已經開辦家長班、講師班、鼓勵課程幾十期,學員千餘人

Alicia 有兩個孩子,女兒21歲,兒子8歲,女兒在美國讀書,Alicia和家人生活在北京

在講課之外,Alicia喜歡健康生活,她吃健康的食品,無論多忙都要安排健身時間;她喜歡減法生活,清楚自己想要的,珍惜自己擁有的;她還喜歡陪伴兒子天天彈琴和讀書;雖然和女兒遠隔萬里,她和女兒是朋友無所不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天天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