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菊與刀》,矛盾的日本人

《菊與刀》,矛盾的日本人

免責聲明:本文只代表伊修個人觀點,純粹從《菊與刀》內容出發所做思考,無輕慢蔑視日本國民之意願,亦無挑撥中日關係之動機。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告知後立即刪除相關圖片。

這是一篇書評,說是讀後感更貼切些。

《菊與刀》出版於1946年,作者為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狄克特,這本書面世以後引起非常大的震動,直到今天仍然是被多次重印,暢銷不衰。單單我在西安交大圖書館見到的中文譯本就不下五個版本,本文主要參考北塔譯,文匯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的版本。

關於《菊與刀》的總體評價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菊與刀》這本並不厚重的書仍是今天世界各國人民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首選窗口,尤其是在中國,這本書被捧到很高的地位,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就個人閱讀之後的感受而言,這本書確實是將當時日本人的價值觀剖析得深入淺出,能夠使讀者明確地感知到在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時,日本人是如何思考和切入的。作者在寫作時夾敘夾議,沒有一味地講歷史,也沒有喋喋不休地評頭論足,而且在書中有不少地方會同時比較日本和美國,或者日本和中國,或者日本和其他太平洋島國的價值觀的異同,閱讀時能有明顯的代入感。

讀完之後能了解日本人對於情義,義務,等級制,真誠,榮譽等核心價值概念的認識,明白日本人為何在與別人相處時一絲不苟地執行他們的規矩和禮制,並不容許絲毫的越權,一旦被侵犯就要以切腹自殺來捍衛自己的榮譽。那真的不是一個好笑的場面,對於自殺,日本人是認真的。

(日本武士在切腹自殺的時候,旁邊會有一名介錯幫忙砍下他的頭顱)

作者在沒有去過日本,不是日本文化研究者,臨時受命的情況下,能盡量擺脫自身文化影響,對日本文化和心理做出如此鞭辟入裡的解析,真的是很了不起!七十年前的信息獲取速度和渠道遠遠不如今天,但論日本文化研究分析,今天還沒有一本別的書的影響力能和《菊與刀》相提並論。

如果十分滿分,這本書我打8.5分。《菊與刀》是一本偉大的書,但這也避免不了時代的局限性,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日本和剛剛二戰結束時的日本已經有了變化,他們對天皇的崇拜已經不再狂熱,很多地方被西方文化滲透,所以閱讀時仍要以辨證發展的角度來思考。而且這本書的寫作帶有政治目的,有些時候作者並不能完全跳出美國人視角,去真實體驗日本人的想法。

去看看這本書吧,看完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二戰中日本人上一秒還要和敵人誓死搏鬥,下一秒就能握手和談;為什麼平時容不得自己欠別人一丁點恩情,必須予以報答,但災難來臨時冷酷無比,不對任何人施以援助;為什麼熱衷於茶道花道等藝術,但又能一言不合就拔刀殺人或自殺。日本人的價值觀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一旦矛盾發生,他們有特別的準則能消解矛盾,然而矛盾不能消解時,要麼你死,要麼我亡,而且大部分時候是我亡,你死了我也要亡。

關於戰爭

——精神主義無所不能

「美國固然很強大,軍備也高級,但那有什麼關係呢?日本人說,所有這一切都早就被預料到,根本沒有放在眼裡。」

「這壓根不是軍備之間的競賽,而是美國人的物質信仰和他們的精神信仰之間的競賽。」(引用自《菊與刀》)

二戰時期,日本陷入軍國主義,但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有絲毫的罪惡,他們認為這是「崇高的使命」,而且堅定地認為他們必將勝利,因為他們有最強大的精神信仰,勝利是早已預料到的,被轟炸甚至失敗也是早已預料到的,這只是他們計謀的一部分。在敵人的飛機來到他們的頭頂時,他們不會驚慌失措,反而會歡欣鼓舞,「哦,敵人終於來了,我們期待的事情要發生了,我們真為此感到高興!」這種在我看來很荒謬的反應,在當時的日本人中卻是如此正常,因為他們的戰爭觀和其他人的完全不一樣,他們覺得世界的一切在他們的掌握之中。

在心理學上有認知失調理論,我覺得戰爭中的日本人就是處於一種完全的認知失調,當現實與他們的理想不一致時,他們會選擇歪曲現實。在戰後,這種認知失調仍然存在,並且堅定得讓他們否認所有的大屠殺,慰安所和勞工虐待。

(攝於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大量反映日軍暴行照片和文字材料上蓋著日軍「不許可」的紅章,不許當時的記者發布)

——完美天皇萬萬歲

「日本戰俘宣稱,只要天皇下令戰鬥,日本人會 『拿著竹竿』 戰鬥至死;如是,只要他下令停戰,他們就會和平地接受失敗和佔領。」(引用自《菊與刀》)

明治維新以後,天皇的精神象徵和至高地位被不斷地強化,到了二戰時,只要是帶上天皇的名義,一切都秒變神聖不可侵犯。1945年,天皇發布詔書宣布投降,為了征服世界布局多年,犧牲無數,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下一刻就夾道歡迎來接管的美軍。我個人覺得這種狂熱的個人崇拜,已經近乎邪教。

(圖片來源於《菊與刀》,為明治天皇照片)

關於等級制

「日本是他們的大哥,他們都是日本的弟弟。被佔領土的居民應該牢記這一事實。如果我們對這些居民表現出過多的關心,那麼他們的心裡就會產生濫用日本人的好意的傾向,同時對日本的統治產生有害的影響。」

「為何兒子想要給父母提建議,就如同佛徒頭頂長頭髮?」(引用自《菊與刀》)

等級和秩序的觀念深入日本人心,「各就其位」,「各司其職」是他們價值觀的重要基礎,所以平等和自由這些對於美國人來說猶如生命一樣重要的東西,對於日本人來說沒那麼不可或缺,「無秩序,毋寧死」。

在國際關係中,日本也恪守等級制。但令我極度困惑的是,彈丸之國的日本把他們放在世界金字塔的最高等級的底氣是什麼?他們堅定的認為日本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國家,大和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他們應該統治世界。「東亞共榮圈」是他們的理想目標。直到今天,日本仍未放棄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企圖恢復他們的軍隊。

(武藏)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就是這樣~喵~~~~

(小次郎)我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

(武藏)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

(小次郎)為了守護世界的和平;

(武藏)貫徹愛與真實的邪惡,

(小次郎)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武藏)武藏!

(小次郎)小次郎!

(合)我們是穿梭在銀河的火箭隊!白洞,白色的明天在等著我們!!

(喵喵

在階層關係中,等級也是非常明確。天皇,將軍,領主(大名),士(武士),農,工,商,賤民,每個日本人都在這一套嚴苛的等級制有自己的位置,每個等級的身份定位,權力和義務都清楚無疑,沒有人被允許越級行事。

比如農民遭到大名的剝削過於嚴重時,按等級制,他們無權投訴,但人總要生存,或讓自己愛的人生存。這時會有一個或一些農民冒險越級把他們的情況投訴到將軍那裡,將軍的裁決經常是有利於農民的,但這些越級的農民就會被判處死刑,被處死的農民會被認為是英雄,但沒有人認為他們不該死,包括他們的同伴,因為這些英雄逾越了等級制。

在家庭關係中,日本的等級制度則更加令我難以接受,它體現的是極度的男女不平等和代際親屬不平等。妻子永遠只能走在丈夫後面,女孩子只能獲得極為有限甚至沒有的禮物,關心和教育,有幸能上學的女孩子在學校學的也是服從男生的禮儀。在代際之間,這種不平等甚至有點殘忍。孩子要永遠服從父母,不得違抗父母的命令,如果母親對於妻子不滿意,要她離開家門,那麼兒子哪怕再怎麼和妻子相愛,也定要和妻子離婚,最多以死明志。

當然這種情況描述的是二戰結束時的日本,當今日本在美國文化的多年影響之下,等級制早已有所鬆動,現在不少女孩子能接受和男孩子一樣的教育,和男人一樣出去工作,但這套框架仍無形地存在日本社會的每個角落。

關於義務,情義和恩

對於日本人來說,欠別人情義和恩情是非常沉重的事情,所以他們輕易不想接受別人的幫助,一旦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是欠了別人的情義,是負了債,要償還的。而且如果短期內不能還,越長時間要還的恩情就會越重,如果不能還,那就會破壞自己的名聲。日本人對於自己的名聲是要用生命來守護的,容不得半點指摘。

日本人的義務有兩種,一種是報答父母,叫「孝」,一種是報答天皇,叫「忠」,在幕府時代,忠的對象還有家主和將軍。義務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得竭盡全力以實踐這些義務。

「日本人強調的是義務,是還債,年長者責任重大,不過他們的責任之一是監督年輕人做出必要的犧牲。縱使年輕人討厭這麼做,也改變不了什麼。他們必須服從年長者的決定,否則,就是沒有盡到義務。」

露絲·本尼狄克特認為,情義和義務不太一樣,並劃分出兩種全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社會的情義」,即向同等地位的人報恩的責任;一種是「對自己名聲的情義」,即保證自己的名聲和名譽不受任何詆毀和玷污的責任。

為了論證「情義」兩字對日本人沉甸甸的含義,作者舉了「入贅為婿」的例子,如果一個日本男子入贅了別人家,他就得被自己家族除名,姓岳父的姓,在「情義」上隸屬岳父岳母,而且為了證明他融入新家,得在爭鬥中站在岳父這一邊,哪怕這意味著殺掉他的親生父親。女婿縱然有千萬的怨恨,他也必須對得起情義,完全地順從他的岳父岳母。媳婦嫁到別人家去,要完全地順從她的公公婆婆,因為那是她「情義上的父母」。所以「出於情義」,對於日本人來說,真的是重於泰山。

我聽說過樂善好施的美國慈善家,聽說過樂善好施的中國慈善家,但從來沒聽說過樂善好施的日本慈善家,大抵是這種情義對於日本人來說真的太沉重了,你想幫助一個日本人的時候,你認為你是好心,但日本人可能會認為這是沉重的情義債務,他們很可能會拒絕你。

在去年飽受關注的江歌案中,我一直好奇,江歌被人殘忍地用刀捅死在門口,為什麼日本鄰居聽到呼救沒有出來救人,任由悲劇發生。看完後覺得,可能見義勇為在日本並不是一個受歡迎的詞吧。

日本多發地震,我們從報道中能看到日本居民井然有序撤離和警察有序搜救的畫面,與之對比的是中國地震發生的時候鬧哄哄的場景,我當時覺得日本人的文明真可怕,如此冷靜有序,中國民眾的素質真的有待提高。但我現在想,其實不是這樣,日本的井然有序是因為他們對秩序的遵守和冷漠,警察搜救到一定時間就會去休息,危險區也盡量不下,搜救是他們的職責,但他們沒必要用生命去盡責,我們的亂固然有素質的原因,但更多是我們對生命的熱愛和挽留,解放軍們不眠不休是為了在黃金七十二小時內救出更多人,志願者是想貢獻更多的力量。

對於自己名聲的「情義」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當一個人的名聲受到侮辱或因失敗而受到損失,他就有洗刷名譽的義務,如報復世仇家恨的義務;一個人有不承認自己專業上的失敗或無知的義務;一個人有遵守日本各種禮節和習慣的義務。」一個人在自己的名聲的情義上背負的壓力是巨大的。當一個老師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時,出於維護他專業名聲的情義,他得瞎掰,如果有人當場戳穿他,那種仇恨可以上升到決鬥,他要維護自己的名聲,不然他就會被嘲笑。所以和日本人相處,應該注意這一點,不能隨意地開玩笑和太過耿直,應竭力使自己不要陷入這種困境。

在日劇和動漫中,我們也能發現,裡面幽默的玩笑並不多,莊重的角色很不少,對於日本人來說,玩笑可能會帶來「To be or not to be」的人生選擇。

你要是罵一個日本人「不懂情義」,那程度就相當於說他滅絕人性吧,我猜。

關於羞恥

「『從十歲開始,』 日本人說,『他明白對自己名聲的情義。』他們的意思當然是:他懂得,受到侮辱時感到怨恨是一種美德。」(引用自《菊與刀》)

日本人極為講究禮儀且看重面子,自己的名聲受不得半點侮辱,倘若暫時不能報復,便要積攢著哪天去狠狠地羞辱侮辱自己的人,如果那種侮辱是不能報復的,比如來自父母或婆婆,那麼這種羞恥的難受也要轉接給別人,小媳婦終於熬成婆婆以後往往會將當年自己受的苦楚百十倍地施加到自己的媳婦上。以德報怨是不存在的,冤冤相報才是正道。

日本父母會通過嘲笑孩子來使他「知恥」,從而學會克制。通過不斷的嘲笑,小孩子們會懂得哪些行為是許可的,哪些是禁止的,什麼時候不能泄露半點自己的情緒。這使得日本人的內心敏感而細膩,極為注重別人的看法,已經長大的成年人不能容許外界一丁點的嘲笑和誹謗,同時克制自己的能力相當強大。他們內心既強大又脆弱,既知禮又野蠻,但他們的世界觀使得他們能和諧地繼續活下去。

前面講日本人的戰爭觀時提到,日本人作戰時極為看重精神的力量,這和他們平時進行的自我修鍊有重大關係。日本人強調精神力量,為了獲得精神力量,他們要去進行刻苦的修鍊。這種修鍊不是指肉體的,對於世俗願望的享受,即所謂「人之常情」,他們並不排斥,被認為最神聖的佛教徒也可以每日酒肉,娶妻生子。

日本人在自我修鍊時側重的是冥想和催眠,以達到一種「圓通」和「無我」的境界,當「我」都已經不存在了,還有什麼好畏懼的。羞恥文化是一種枷鎖,而「無我的力量能把這把枷鎖打開」,所以當擁有強大精神力量的日本士兵,被賦予為天皇死戰的信念時,他們的狂熱和無所畏懼也就能被理解了。

(圖片來源於《菊與刀》,展現「無我狀態」下的人能以極致的精神去承擔極艱難的任務)

在寫作過程中,很多同學給了我很多有幫助的意見,尤其是大吉學長,我們的討論非常有趣,我是仍然「太年輕的學妹」。限於時間和精力,這篇文章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微信團隊能早日感受到我的真誠運營,早日開放留言功能給公眾號,以便把一些優秀的看法放在文章下面。

最後的最後,感謝你們能閱讀到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關於書畫二三事
80後的你真的老了,你信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