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雖千萬人,李敖往矣

雖千萬人,李敖往矣

註:轉載請申請授權並標明來源【女神經常在】

GIF

我雖然讀書不多,但在年輕的時候卻瘋狂地痴迷李敖,凡是能找到的作品,基本都看過好幾遍。

我曾經許下很多宏願,希望做一個李敖那樣特立獨行、嬉笑怒罵的批評家,也曾寫過很多血氣方剛的小文章。

但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今天,李敖先生去世了。遠在長沙的媳婦問我,是不是一個人躲在家裡哭?

我說,其實並沒有。

為何要用痛哭去懷念李敖這樣一個人呢?

1

第一次聽說李敖,大約是在二十年前,傳聞他的《北京法源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那時的我,很為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古國得不到文學獎而感到揪心,因此很為這樣的消息感到振奮。

那時並不知道,提名與獲獎並不是一回事,有的只是咫尺之遙,有的卻是相隔幾光年。

第一次讀《北京法源寺》卻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時簡直驚為神作,一口氣讀下來彷彿有一種汗流浹背的感覺。

李敖曾經說過,隨著現代影視技術的進步,在畫面和情節上小說再也無法和電影匹敵,因而好的小說必須以思想取勝。他的小說情節往往並不複雜,並往往充斥著大段大段的對話。沒有人會在小說里一整頁一整頁地寫一個人的講話,但李敖卻偏偏這麼做了,他把中國歷史上士大夫們面臨的最沉重的糾結和最艱難的抉擇都濃縮在《北京法源寺》里。

對維新派來說,生與死、去與留、改良與革命是他們在時代重壓下最艱難的抉擇。但小說卻並不限於此,李敖如庖丁解牛般徐徐道來,解構了三代以來,中國仁人志士們所面臨的託孤與死難、忠君與愛國、小我與大我,大人格與小人格、出世與入世的永恆困局。

在世俗的眼光里,李敖無疑是「造反派」,甚至是「反革命」。但是,在他的思想體系里,他對「革命」這個選項卻始終是審慎戒懼的。

在《北京法源寺》中,維新派不是不知道清王朝的種種積弊和危亡之兆,但他們深感革命帶來的大破壞、大動亂不是中國這樣一個苦難深重的國家所能夠承受的。他們的悲劇在於,當權者不會珍惜那唯一的自我革新的機會,而世上卻永遠不會缺乏打爛一切的革命家和蠻幹家,統治者視他們為革命派,革命家視他們為保皇派,戊戌六君子的血卻彷彿是白流了。

以唐代的「憫忠寺」作為中心描繪戊戌年間的大變革、大事件,整個故事無疑是在一種悲天憫人的氛圍中展開的,這是李敖天才般的敏銳造就的舞台。這個舞台見證了革新的肇始與逃亡,變法失敗後中國最終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動蕩和戰亂。

這真是一個大悲劇。

2

李敖是一個大吹牛家。

大抵吹牛的人最怕別人被人拆穿,但李敖卻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吹牛一般,別人吹牛是目的,而他的吹牛卻是手段,因而他吹牛也能成家。

他有一句聞名天下的名言,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很多人從話里讀出李敖的狂狷,卻不知道這正是他在台灣這個社會裡最大的務實。

李敖曾經說,如果他說李敖文章寫得好,或者李敖文章第一名,別人根本不會記住他,因此他石破天驚地聲稱他獨霸五百年來前三名,會讓所有人過目不忘,他的目的就實現了,他對於現代傳播學的把握尺度實在爐火純青。

無論是他的書、演講還是電視節目里,總會不時插播我李敖如何如何,不是吹噓他的博學廣知,就是吹噓他的光輝歷史,這成為了寫作和演講的一種獨特風格。

這就如一個川菜大廚做菜,總喜歡撒上一把麻椒,喜歡的人會說味道香,不喜歡的人起碼會留下深刻印象。

這正是他高度務實的一面。

台灣真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鬼島。台灣號稱是華人世界民主的典範,但卻有「逢廟便拜」「逢手便握」等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選舉文化。在民粹主義盛行的年代,很難有人願意去關心一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一個人需要成功,首先需要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李敖這樣的「大師」也不例外。

李敖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絕不是一個哭哭啼啼、躲進小樓、不食人間煙火的自由主義者。

就像他早年的書《要把金針度與人》一樣,如果自由主義是「金針」的話,那必須「度與人」才能真正體現作用。他的思想和理念的傳播,需要他保持一定的曝光度和影響力,因而他參加吳宗憲的娛樂節目,參加康熙來了,甚至一度以抨擊大S的先生而謀求出境,沒有一個思想家和作家能做到他這般不計毀譽、放下身段。

無論是地理還是心理層面,對於大師,台灣都顯得過於狹隘了。他沒有權利選擇他的戰場,但他獨創了他的戰鬥方式,真正做到了「雖千萬人,吾往矣」。可是,這麼多年來他鼓吹的「一國兩制最有利於台灣」、他對國民黨和民進黨的「王八蛋論」、他對台灣社會抨擊的影響卻不斷減弱,沒有人再願意聽他嘮叨什麼了。

從《李敖有話說》到《李敖語妙天下》,他的平台越來越小,甚至完全關閉了。他陷入了和《北京法源寺》同樣的悲劇,在小說開始的時候袁崇煥被愚夫愚婦生啖其肉,在小說結束的時候「先知」康有為的「大同思想」無人問津,他李敖也只能隨泥沙俱下了。

3

李敖是大批評家。

一甲子以來,李敖從不粉飾太平,從兩蔣威權時代到群魔亂舞的當下,他四面出擊,八方樹敵,所向披靡。他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僅會罵一個人是王八蛋,還能證明一個人是王八蛋。他的考據功底沒有讓他在歷史學上有更大建樹,卻讓他在世界批評史上獨樹一幟。

在台灣,他就如同孫悟空大鬧天宮一般,因此有人認為無法把他和台灣割裂開來看——沒有他台灣爭取言論自由的歷史就不完整,沒有台灣這個舞台也未必會有今日之李敖。

甚至有人會問,那他敢不敢批評誰誰誰?

2005年,李敖開啟「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很多人「不懷好意」、「幸災樂禍」,希望李敖以一個著名的批評家的身份說一些他們所希望的話,但李敖並沒有這麼做。

他在北大、清華和復旦分別作了三場名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尼姑思凡》的演講,他把他深邃的思想、淵博的儲備、幽默的風格、諷喻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遠比那些要把他放在火上烤的人顯得高尚。

離鄉五十多年的他,這一次,他不再僅僅說「不」。

他大談當今中國「漢唐以來所未有也」的盛世,他甚至稱讚北洋時期政府的開明和包容。他用美國20世紀三十年代鎮壓老兵的歷史,用美國捏造捐建清華大學的謊言,直指西方世界的偽善。

他的邏輯非常清楚,好裡面也壞的方面,壞裡面也有好的地方,全世界都沒有十全十美的政府。

他展現了與《北京法源寺》一致的改良願望,他並沒有作廉價而媚俗的煽動。對於他指出中國的憲法是當今世界上老百姓權力最大的憲法,他「不以為他是假的,只要我們認真他就是真的」。人民應該「逼他,哄他,騙他,勸他」,人們需要找到新的合作模式,「翻了」不是一種正確的處理方式。

歷史會怎麼評價他的這三場演講呢?

某些人認為他越界了,某些人認為他屈服了,但那都不是真正的李敖。

蔡元培曾說,「殺君馬者道旁兒」,但李敖不吃這一套,他未被棒殺也不受捧殺,該表揚的、該批評的、該號召的,無論是對青年學生還是袞袞諸公,他其實都說到位了,既在話里,也在話外。

4

該如何評價李敖呢?

他是思想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批評家,自由主義者,詩人,但這些無聊的頭銜實在無法真正描述這個近代以來獨立特行的人物。

李敖曾經立志活到一百歲,但這個夢想永遠無法實現了。

依稀記得他的「大頭小頭」論,可最終奪去他生命的終究是腦癌而不是前列腺或者別的什麼東西,他的大腦博聞強記,海闊天空,他成於斯亦敗於斯,這也許是他作為思想家的最佳歸宿了。

他只活了八十三歲,甚至比他的一生之敵蔣介石還少活了六歲。

但他最終活了和毛主席同樣的年紀。

李敖曾經援引愛因斯坦論甘地的話,後代子孫很難相信這世界上曾經走過這樣一具血肉之軀。是的,後代子孫很難相信這世界上曾經走過李敖這樣一具血肉之軀。

王陽明曾說,讓他做聖人,他做不到,可是讓聖人做他,也不過如此。

讓聖人做李敖,他又能如何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女神經常在 的精彩文章:

TAG:女神經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