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州凈土寺(臨西縣下堡寺)碑文
原標題:臨清州凈土寺(臨西縣下堡寺)碑文
元代記載重修古臨清凈土寺(下堡寺)的碑文
凈土寺,又名下堡寺,村因寺名,,為臨清河西八大寺之一.今臨西縣下堡寺鎮因此得名。史載:此寺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 寺廟建成後,歷代都有擴建,據寺碑載有"敬德八百年重修"的銘文. 元代,住於下堡寺路家莊的兵馬大元帥路通對寺廟進行了擴建.
擴建後的寺院佔地200多畝,寺北是臨清州往上黨(今山西長治)的官道. 寺南是通往"三聖廟"的東西大道.寺周有72眼水井,按丹鳳朝陽環繞寺院,至路家莊形成了"鳳頭","鳳眼",預示著路家莊的富貴與吉祥.寺院建築東西寬150多米,南北長200多米.寺院山門向南,門外有凹型照壁,寺中有三座大殿,中為大雄寶殿,大殿琉璃復頂,懸山建築,四角飛檐,四面環廊,雕樑畫棟,巍偉壯觀.寺內碑碣林立,素有"碑林"之稱.寺內有一大皋.高數太.名曰"玉皇皋",其高大之形像被民謠喻為"下堡寺的皋,臨清的塔,濟南府的大菩薩",由此而知其高大雄偉.寺內松濤陣陣,楊柳吐翠,僧人講經說法,連社墨客吟詠,為一所清凈無為的極樂世界.明臨清州人五英有<詠凈土寺>詩云:"西風吹我到禪林,邂逅盤桓且散心,蓮社香銷僧住講,松關畫靜鳥調音.綠楊駐馬秋還熱,金界題詩日未沉.幾度笑談相唉厚,清茶啜罷酒重斟".
明末清初,寺廟沉淪.連年戰火災荒,兵焚,民劫,偌大一座寺院迅速衰敗.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的一把火,把寺院燒得蕩然無存.近年來,農民起土墊宅子,把遺址變為一片平地,滄海桑田,只有留與歷史老人評說.
在前幾十年,仍見歷代磚瓦,瓷片,其中包括唐黃釉器,宋白釉刻畫,宋耀州窯碗,元代鈞瓷盤,元代龍泉窯碗,明代清花瓷等.它們記載了寺廟的輝煌,訴說著歷史的興衰。
提起臨西縣凈土寺,不得不提到的兩個人物,一是元代兵馬大元帥路通,一是佛教界元代高僧廣恩禪師。
路通,元代臨清路家莊(今下堡寺)人,據《臨清直隸州志》(乾隆五十年修)關於「路通」的記載,勇敢善騎射,元初為兵馬大元帥,數從征伐,有戰功。後隱逸,在下堡寺重修凈土寺。
廣恩禪師,俗稱賈菩薩,為元朝著名禪師。其所傳法派,在後世影響很大,號稱「賈菩薩宗」。祖籍威縣,受路通元帥禮請在臨西縣下堡寺建凈土道場,為邢台大開元寺開山鼻祖。
清乾隆五十年臨清直隸州志 關於路通的記載
一代高僧:廣恩禪師
廣恩禪師(1195-1243),俗稱賈菩薩,為元朝著名禪師。其所傳法派,在後世影響很大,號稱「賈菩薩宗」。現存有關廣恩禪師的原始資料主要有王思廉《順德府大開元寺弘慈博化大士萬安恩公碑》、王惲《順德府大開元寺重建普門塔碑銘》等。
據王思廉《萬安恩公碑》等,廣恩俗姓賈,自號「萬安」,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生於洺水張華里,父名賈玉,兄名賈孚、賈珍,祝髮於經鎮法雲禪寺堅公,金貞祐二年(1214)受具於暉公。後在臨城山棗強霍氏宅中修行五年,誦持大悲章句,霍氏兒于山中得桃二枚獻之,廣恩食後更顯靈異,火不能焚,鳥獸來儀。後在清泉(古臨清,指今臨西縣)說法。
貞祐元年癸酉(1213),元軍佔領邢州。戊寅(1218)、乙卯(1219),大軍南下,邢州為其要衝,徵發不止,他郡多流離失所,萬安為措置館穀,獨此得安。 臨清大帥路通請他建凈土道場,他為作白蓮花會,其規模全依廬山慧遠所制。太宗二年(1230),萬松行秀(1166-1246)再主萬壽寺,開資戒大會,邀請廣恩登壇說戒,大灑甘露。
太宗三年(1231)辛卯,他受真定等五路萬戶侯史天澤及安國軍節度使趙伯元之請,住持開元寺,二月重修圓照塔,至太宗十二年(1240)九月完工。癸卯(1243)二月,建資戒大會,有七州四府及佛子山十四位大法師相聚,受戒僧徒萬人。仲冬十月十八日,大師入滅。
廣恩禪師及其宗派在元代影響很大,但是其宗系還需要探討。後世或將其宗系歸入曹洞宗,但在當時的資料中缺乏明確的記載。其祝髮師堅公和受戒師暉公事迹失載,宗系不明,因此也無法斷定其歸屬。曹洞宗萬松行秀一派在當時影響很大,萬松亦曾邀請廣恩到萬壽寺講戒,但二人似乎並無師承關係。
到了清代,才將其列入曹洞宗。在性統之前,無人言其為曹洞宗。
廣恩門人眾多,得法者五百人,為人天眼目、住持諸寺者有百餘人,為諸方及本宗典司僧官者「幾半天下」,可見其勢力之盛。廣恩之後,紹化住持者為大弟子崇潤,其後崇朗、崇悟、崇瑀、崇嚴凡六代相繼住持。其初建清泉凈土寺,由其宗姪崇音住持。至元十四年丁丑(1277),崇嚴因國師楊璉珍上奏,請撰普門塔銘,由崇湛提供資料,王惲撰銘,至元十六年(1279)立石。
後世專門講法派的《緇門世譜》與《宗教律諸宗演派》都將廣恩法派列入曹洞宗門,但沒有說明證據,而且在世系排列上有明顯的錯誤。因此,將其劃歸曹洞宗有可能是有問題的。
《威縣誌》關於佛教界萬安大師的記載
凈土寺與萬安禪師
凈土寺,又名下堡寺,村因寺名,為臨清河西八大寺之一。史載:寺院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後歷代都有擴建,據寺內石刻記載有「敬德八百年重修」的銘文。元代,下堡寺中家村人,任元兵馬大元帥路通對寺院進行了擴建。
擴建後的寺院佔地200多畝,寺北是臨清通往上黨(今山西長治)的官道,寺南是通往「三聖廟」的東西大道。寺周邊有72眼水井,按丹鳳朝陽環繞寺院,至路家莊形成了「鳳頭」「鳳眼」。預示著路家莊的富貴與吉祥、寺院建築東西寬150多米,南北長200多米,寺院座北朝南,山門前有凹型照壁,寺中軸線上有三座大殿,天王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在下堡寺有一個大閣,當地稱之為「皋」,名稱「玉皇皋」,民謠有「下堡寺的皋,臨清的塔,濟南府的大菩薩」傳說。明代臨清人五英有《詠凈土寺》:「西風吹我到禪林,邂逅盤桓且散心,蓮社香銷僧住講,松關畫靜鳥調音。綠楊駐馬秋還熱,金界題詩日未沉,幾度笑談相唉厚,清茶啜罷酒重斟。」
明末清初,連年戰火使寺院受到了破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將寺院洗劫並放火燒毀,後來經多年取土,寺院遺址談成了平地。幾十年間在此不斷有各種磚石和瓷片,有唐代的黃釉器、宋代的白釉器、元代的龍泉器、明代的青花器。
說凈土寺不得不提到一個高僧,這個人就是後世稱為「賈菩薩」的萬安禪師。
萬安禪師,名廣恩,俗姓賈氏。洺水章華里人(《威縣誌卷十五》)。金末在威縣經鎮法雲禪寺祝髮為僧。後遊歷四方,參訪名師。曾在臨城山棗強霍氏宅修習。傳說萬安「閉門誦持大悲章句,勤敬精進。」修成後,「火莫之焚,暴莫之害。以至雞啄香而爇,牛受戒而馴。」(《順德府大開元寺弘樣慈博化大士萬安恩公碑》)大師法力神奇,「能使甘泉出涸井,斗米飽萬人。」(明萬曆《廣宗志》)
元初,路通請萬安禪師住錫臨清下堡寺,修建了凈土寺。並以東晉慧遠建凈土道場,做白蓮花會,聲聞朝廷。蒙古國太祖成吉思汗十二年(1218),萬安在邢州(邢台)開元寺修建了十三級圓照塔並主持開元寺。萬安禪師大發慈悲,救弱濟貧。一時僧俗弟子,「幾半天下」,世稱「萬安菩薩」,受到元世祖忽必列的高度重視。當時在燕京大萬壽寺舉行資戒大會,萬松行秀請他「登壇說戒」。
乃馬真皇后二年(1243),萬安禪師圓寂,天地為之動容,「大風晝晦,草木變色」。忽必列追贈萬安為「弘慈博化大士」,恩准在邢州開元寺「塔於丈室西二十步有奇,為安厝所,」為萬安大師興建「大開元寺弘慈博化大士萬安恩公塔」。並派軍士為之營葬,移葬時,萬安大師容貌如生,指甲和頭髮都長長了。身體周圍充滿了舍利子。觀者無不為之動容感嘆(見《重修威縣誌》卷十五)。萬安禪師著有《白蓮集》傳世,著名高僧萬松行秀讀後感慨地說:「這是觀音大士方便濟人利物的心啊!」萬安禪師傳法于山東、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弟子有萬松行秀、損庵洪益、小山宗書,弟子法派數人曾主少林,現壽昌系、焦山系、九華山、娥眉山等寺院為萬安禪師所創「賈菩薩宗」法系。
金貞佑二年,年滿二十歲的廣恩開始四海雲遊,參悟名師。曾在今天的臨城縣山中鍊形辟穀,面壁安禪,苦修五年。金興定四年,廣恩轉依棗強縣信士霍氏之宅,結庵修禪,足不出戶又五年。禪意精進,名聲益振。此後,廣恩結識了臨清兵馬大帥路通,路通恭請廣恩在今天的臨西縣下堡寺擴建清泉凈土寺。廣恩在主持凈土寺時,仿東晉慧遠所創的凈土道場,大起白蓮法會,弘揚凈土法門。路通將其情形上奏蒙古漢庭後,窩闊台汗敕贈廣恩以「護國興理大師」之號,尊稱其為「賈法宗大菩薩」。
元太宗二年,萬松行秀奉命在燕京萬壽寺舉行資戒法會,邀廣恩登壇說戒,令眾僧俗折服。元太宗三年,名聲劇增的廣恩引起了元朝高層的重視,真定等五路萬戶史天澤,安國軍節度使趙伯元禮請廣恩移缽邢州開元寺,出任住持。當時元軍正乘勝南下,激戰南宋,邢州地處要衝,驛使絡繹,迎來送往。索糧派款,無一寧日,百姓及地方官員苦不堪言。廣恩憑著與元朝上層的特殊關係,積極為百姓及地方官員排憂解難,盡量減少過往軍隊和驛使對邢州官民騷擾,官民稱頌,從而贏得「賈菩薩」之譽。廣恩在開元寺大張法席,廣納徒眾,陸續授戒度僧近萬人。
廣恩出任邢州開元寺主持做的另一件重要法事就是傾十年心血重修了焚於戰火的宋朝名塔圓照塔。馬真皇后稱制二年二月,開元寺舉行資戒法會,為國梵修。全國各路高僧雲集邢州。蒙古漢庭敕命各地應受具足戒之僧近萬人蔘會,盛況空前。1243年11月8日,一代高僧廣恩圓寂,享年四十九,僧臘三十。鑒於廣恩對邢州佛教的重大貢獻,忽必烈應劉秉忠之請,轉稟蒙古漢庭頒旨在開元寺為廣恩建塔供養(今現在的邢台市三中院內),八年後廣恩安葬塔下地宮。中統元年三月,對邢州佛教支持力度最大的忽必烈在劉秉忠等人輔佐下稱帝。忽必烈曾先後兩次以大功德主身份駕臨順德府開元寺。因此開元寺迎來了最輝煌的發展時期。忽必烈敕改廣恩重建的圓照塔為「普門塔」,賜廣恩「弘慈博化大士」之號。命名廣恩所傳法係為「大開元宗」並撥款助寺擴修。從此順德府大開元寺成為全國唯一直隸宣政院。
廣恩圓寂後,「大開元宗」由他的弟子們繼續弘法,發揚光大。後至元二年廣恩塔前所立《順德府大開元寺萬安下歷代住持並垂訓法名頌碑》,記載了自萬安開創的「大開元宗」之後的93年間十九代住持的法名。從碑文中知道,老石棺銘文所提到的第八代住持是清泉崇音禪師,清泉崇音禪師出生年份不詳,俗姓賈,與廣恩禪師同祖同宗,曾在廣恩擴建的清泉凈土寺(今臨西下堡寺村)出任住持。後移缽順德府大開元寺,第七代草堂廣詮禪師圓寂後,宣政院授與其第八代住持。至元三十一年圓寂。後建塔安葬於邢台塔墳。
凈土寺傳統廟會日期:
每年農曆 四月初十 ,臘月初五
今天雖然凈土寺已不見蹤影,但在當地人民的心中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每年農曆的這兩天便是下堡寺人民走親戚訪友的大日子。下堡寺鎮也因凈土寺而得名。
特別鳴謝臨西縣文廣新體局所屬臨西縣文化館的資料提供
歷史是神秘的,是斷層的,是令人嚮往的,對於年輕人來說,我們渴望了解這塊土地的曾經,但又不耐其中的枯燥乏味,在這裡,讓我們用年輕人的方式,結合臨清,臨西等縣市的傳統文化,用最年輕的態度,為您還原一個臨清州,了解臨西縣(古臨清)人文歷史,從這裡開始!今日頭條號「臨西縣歷史文社」將同步推送!
「臨西縣歷史文社」是歸屬於臨西縣文廣新體局的附屬文化賬號,專門致力於臨西縣乃至周邊地區的「古臨清」歷史文化推送,為臨西縣的運河文化事業、古臨清的歷史底蘊介紹貢獻一份力量。屆時歡迎社會各界投稿。郵箱:745259141@qq.com;


TAG:臨西縣歷史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