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荒謬傳統與臭蟲反思

荒謬傳統與臭蟲反思

「哈姆萊特是幸運的,他還能代表正義並且將正義付諸行動,他還能作為一個人物英勇地死去。可是到了現代戲劇中,特里勃列夫只能像打死一隻海鷗一樣開槍打死自己,貝蘭吉想變為犀牛也變不了,只有絕望和無可奈何;而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等待戈多。真的,我們除了面對自己,沒有別的辦法。

這是林兆華在《哈姆萊特》說明書上的一段話。在孟京輝導演看來,《哈姆萊特》冷靜而手法強烈,體現了實驗戲劇的理想狀態。而所謂的實驗和先鋒,是和時代和社會聯繫得最緊的,最前衛而反對主流的東西。這齣戲背後人類最深刻的狂妄、悲哀、光榮和恥辱,是現當代戲劇中非常新鮮的東西,是在荒謬的土壤上進行的嚴肅探索。

孟京輝導演的《臭蟲》被定義為一出既鬧且諧又驚還怪的荒誕搖滾戲劇。「荒誕」這個概念,無論是在百年的時間倒錯或是誇張的物慾橫流上,都是強烈的、直觀的、撲面而來的。討論「先鋒」,是無法規避談論「荒誕」的。

—「荒誕」—

所謂「荒誕」,指的是

人與人之間的不能溝通人與環境之間的根本失調

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它拒絕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誕的生活,而主張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臭蟲》的創作早於荒誕派作為一種文學流派正式形成的時間,但毫無疑問的是馬雅可夫斯基的《臭蟲》繼承了西方文化中的「荒誕」傳統,並成為了20世紀荒謬派戲劇的鋪墊和先聲

早期的「荒誕」主要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來使用的,它是人類想像中的驚鴻一瞥,服務於理性和諧的目的,喬裝打扮後乖巧地依偎在理性的懷抱。對神的畏懼、對自然力量的無法預測、對命運的不可知,使人們驚慌失措而又自我慰藉地創造了大量怪異的形象。如「牛眼的赫拉」、「貓頭鷹眼睛的雅典娜」等。除了形象上的誇張變形、滑稽怪誕外,情節上也含有「荒誕」的色彩。如坦塔羅斯式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西緒福斯徒勞而永無止境的推石上山,普羅米修斯被縛的嚴酷懲罰。

普羅米修斯

中世紀出現的怪誕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了推崇。拉伯雷的《巨人傳》集怪誕、變形、滑稽於一體,充滿著「荒誕」的色彩。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超越了不可知的命運悲劇,投射出理想與現實矛盾下的生存困境。而在啟蒙主義時期,理性得到了張揚,之後的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儘管或逃避或批判不合理的現實,但都以理性為價值標準,以意義、信仰為旨歸。

「在古希臘,荒誕由命運或宙斯得以解釋;中世紀它便被上帝玩於股掌之間;文藝復興以後,它又在理性光輝照耀下,悄然冰釋;在易卜生那裡,荒誕就等於社會『問題』……」

可是,真正的荒誕在那時並沒有形成——只有在非理性的時代背景下,荒誕與荒誕性藝術才能形成與發展。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站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說出「上帝已死」,理性思維以摧枯拉朽之勢發展。當人們對上帝寄予的重託不復存在,精神無處皈依;從渾渾噩噩中驚醒後,悵然若失的無助來襲,荒誕感隨之而來。

而自文藝復興起就受到人們的青睞的理性,在匯入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洪流中時,發展成為大寫的上帝。人們走在理性的大道上,高揚著人文主義的旗幟,奏響著文明與進步的凱歌。然而,工業革命使得物質財富空前增加,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同時,並未實現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而是加劇了階級矛盾與社會分化,造成了工具理性、科學理性的畸形發展,使之脫離了人文理性指導與規約的軌道,導致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關係的惡化

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人們自認為堅不可破的理性大廈。以正義、人道的名義進行的巧取豪奪,集中營殘忍的種族迫害……都使人們對理性產生懷疑迷惘、悲觀、消極、絕望的情緒充斥在心間無法散去,以及合理性的追求與現實不合理性之間的矛盾成了孕育荒誕的土壤。理性的混亂和不解使非理性應運而生。非理性對人的內心世界的關注,對本能、直覺、意志的強調,作為哲學基礎,是荒誕產生的一個前奏。而荒誕派(The Absurd)文學,也成為了西方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的流派之一。

馬雅可夫斯基是超前於他的時代的藝術家。《臭蟲》作為馬雅可夫斯基1928年的作品,正是在這種人與人、人與世界失語狀態下產生的。梅耶荷德說,他和馬雅可夫斯基創作的作品「像顆子彈打在牆壁上」,是有力量的——這份力量就在於對於未來和新生活的敏感,以及對這份荒誕感的反思與頑抗。主流越大,邊緣越豐富。我們腦子裡的慾望和時代的頑疾,需要虔誠思考和勇敢面對。

《臭蟲》是屬於1928年的諷刺喜劇

也是屬於二十一世紀的荒誕搖滾

「荒誕」作為一種反思性的品質

是現代社會的遺珠

臭 蟲

上海藝海劇院先鋒劇場 | 2018/3/28-2018/4/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孟京輝戲劇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臭蟲:諷刺傳統與內向的現實主義

TAG:孟京輝戲劇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