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促進供應鏈金融轉型節選

科技促進供應鏈金融轉型節選

導讀:誰能充分掌握供應鏈內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信息,誰就具備了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條件。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新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開始崛起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文章|《中國金融》2018年第6期

近年來,隨著供應鏈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供應鏈連接的主體越來越豐富多元,不再是線性結構而是網路化生態,使得以大數據支撐、網路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等為特徵的智慧供應鏈體系有了雛形,反過來為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提供了條件。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遭遇「天花板」

在供應鏈金融中,金融機構藉助供應鏈生態內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轉移來實現風險的定價與分散,得以為供應鏈內中小微企業開展授信業務。相比於針對企業自身的信用評估與風險承擔,供應鏈金融實現了風險在供應鏈內的轉移,有效破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屬於金融業務場景化的早期典型應用。

就商業銀行的主流供應鏈金融模式來看,由於其對供應鏈本身的涉入有限,主要依賴核心企業的配合完成風險定價過程,即由核心企業推薦白名單上下游廠商並提供擔保,將風險由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轉移至核心企業,而商業銀行基於對核心企業的風險評估,佔用核心企業的授信額度給其上下游企業放貸,出發點是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用差。針對核心企業不願意提供直接擔保的情況,又衍生出基於應收款、預付款等變種模式,本質上仍然是通過將上下游企業的風險轉移至核心企業(如應收賬款融資是依託於核心企業履行應付款的付款義務)來實現業務的開展。

依託與各個產業內大型企業的長期合作關係,商業銀行對核心企業的把控能力要遠高於其他金融機構,也造就了這種依託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從業務規模上看,商業銀行在其中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

不過,這種模式主要適合具有「大產業、弱上下游、強控制力、低成本與高槓桿、標準化」等特徵的產業鏈,存在增長的「天花板」。一方面,大量強勢的核心企業,尤其是國企和央企不接受確權,使得這一模式難以有效開展;另一方面,當優質的核心企業被商業銀行瓜分殆盡,或核心企業依樣畫葫蘆自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商業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就開始面臨增長的困境。而要突破這一困境,便只好回歸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核心本質,不再依賴核心企業,而是依賴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等數據信息,當有效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金融機構便可擺脫對核心企業的依賴,自行開展針對供應鏈內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業務。在這個邏輯中,本質上,誰能充分掌握供應鏈內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信息,誰就具備了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條件。沿著這個路徑,加上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近年來,一批新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開始崛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金融雜誌 的精彩文章:

提高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節選

TAG:中國金融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