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寧可江山易手於李自成,也不要滿清入主中原

崇禎寧可江山易手於李自成,也不要滿清入主中原

分析歷史,就像交通事故分析。雖然過去的事已無法改變,但通過多維度的分析,卻可以總結經驗,降低悲劇發生率!

1644年,崇禎被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軍圍困於北京城。李自成向崇禎皇帝議和,他其實並不想立馬滅亡明朝。但崇禎見明朝大勢已去,便悲壯地上吊自盡。崇禎皇帝自盡的同時,也宣告了明朝276年大一統中國時代的結束。

崇禎皇帝其實有好多次機會,讓闖王李自成得不到大明的江山。至少崇禎在1644年,也有機會逃亡南京保留明朝半壁江山,與闖王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我認為崇禎皇帝內心深處其實有這些想法:崇禎寧肯大明朝的江山完整地易手於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朝,也不要滿清入主中原統治明朝子民。崇禎知道自己的大明朝此時已是積重難返、問題重重,他自己及其子孫也找不出有足夠能力挽救大明於危亡的人。即使崇禎不擇手段,讓明朝再多苟延殘喘續命十幾年,明朝也還是難逃覆滅的命運。崇禎知道明朝此時已經失去民心,但是紫禁城外的闖王李自成卻深得民心。尤其當崇禎知道百姓中都流傳著一首民心所向的民謠(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後,他知道廣大底層百姓已經恨透了腐朽的明朝。與此同時,山海關外的滿清對大明虎視眈眈,如果崇禎不擇手段地將明朝所有力量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血拚,那麼勢必會造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

所以崇禎內心潛意識的這些想法,多多少少體現在他的行動上:1.明軍的精銳大都集中在山海關外抵禦滿清。2.關內的戰爭與關外的戰爭同時爆發,對關內主要採取安撫措施招安農民軍、對關外的滿清則對抗到底。3.崇禎到最後時刻,雖然想讓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調進京抵禦李自成,但唯恐關外的滿清趁機入主中原,所以遲遲猶豫不決導致錯失良機。4.崇禎本可以逃往南京,與李自成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但崇禎不願意看到國家長久的分裂導致生靈塗炭,故而他不願逃跑苟活成為罪人。

很多時候,崇禎既想保住大明江山,又不想導致生靈塗炭。崇禎的個人能力不足以力挽狂瀾地救大明於危亡,但是他在民族大義上還是能做對選擇的。所以我認為:崇禎當年選擇上吊自盡,早早地結束大明統治,其實有不少因素是想將大明江山拱手讓給李自成的。或許他寄希望於李自成帶領國家強盛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自成 的精彩文章:

此農民重走李自成敗亡路:過了三座橋,向南百步走,洞中求富貴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破口大罵,要著急建國稱帝呢?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