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久彌新的信念「珍物」 《珍物·革命家書》情真意切令人震撼

歷久彌新的信念「珍物」 《珍物·革命家書》情真意切令人震撼

圖說:鄧中夏書信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重拾家書,紙短情長。八集紀錄片《珍物·革命家書》將從本月26日晚起在紀實頻道與觀眾見面。俞秀松、惲代英、鄧中夏、陳毅、王若飛、殷夫、劉願庵、孫曉梅等八封革命家書穿越塵封的歷史撲面而來,震撼人心。

家書承載情感

《珍物·革命家書》開播前夕,本報記者採訪了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陳菱和主編許盈盈,請她們講述了這部紀錄片有關情況。這些寫信者雖早已辭世,年代也久遠,但他們在信中所流淌出的情懷、信念卻歷久彌新,是今日之「珍物」,能讓人體會到「家書抵萬金」的珍貴、「長跪讀素書」的深情。

圖說:殷夫

上世紀20年代初,一個青年給故鄉的父母寫下一封慷慨激昂的家書,表達了他心系蒼生卻不願做官的崇高理想。他就是中國最早的五個共產黨員之一、共青團首任書記俞秀松。他寫道:「父親,我的志願早已決定了:我之決志進軍隊是由於目睹各處工人被軍閥無禮地壓迫,我要救中國最大多數的勞苦群眾……」

國共分裂後,左翼作家殷夫給大哥寫了一封信,洋洋洒洒,言辭激烈,毅然絕交。殷夫自幼喪父,是跟隨其兄徐培根長大。身為國民黨高官的大哥送他進大學,為他鋪墊了安逸美好的人生,但殷夫卻不滿國民黨腐敗,以詩文為武器投身革命,甚至不惜與大哥絕交:「我站在個人的地位,我應該感謝你,佩服你……你是的確做得和我父親一般地周到的,你是和一片薄雲似的柔軟,那末熨帖,但是試想,我一站在階級的立場上來說呢?你叫我預備做剝削階級的工具,你叫我將來參加這個剝削階級的一部門,我不禁要憤怒,我不禁要反叛了!」

體現信仰力量

這些原本私密塵封的個人家書、情書,承載著大時代的風雲激蕩和革命者的情感波浪,訴說著一個個動人曲折的紅色故事。

妹妹:幾次託人來看你,見不著,送的東西,也送不進,真把我急壞了。托史良律師來看你,你又無隻字告我,心裡更難過……無論如何,請你寫一親筆信給我,我很好,耳病已醫好了。哥哥。

圖說:鄧中夏在獄中

《珍物·革命家書》中這封兄妹相稱的信,是我黨早期領導人鄧中夏寫給獄中妻子李瑛充滿深情的信。鄧中夏不明白妻子為何音訊全無,原來她為了保護丈夫。耳病醫好是暗語,暗示組織上對他的誤會已解除。收到這封信不久,鄧中夏被捕,法庭提審李瑛,讓她出庭指認鄧中夏,朝思暮想的夫妻終於相見。但為了保護彼此,相見卻無法相認。這次相見最後竟成了這對革命夫妻的永別。

家書承載情感,文化薪火相傳。無論是60多位明星登台參與朗讀歷代共產黨人家信的《信中國》,還是跨越古今、彙集了中國歷史2000多年書信名篇的《見字如面》;無論是以「寫一封家書致最愛的你」的文化情感短視頻欄目《一封家書》,還是留下了革命先輩們高風亮節的《珍物·革命家書》,都把鏡頭對準了一封封書信。(新民晚報記者 俞亮鑫)

【記者手記】 紅色舊址對話英雄

鄧中夏與妻子李瑛的生死一別,發生在本市建國中路20號的原法租界會審公廨舊址;殷夫與柔石、胡也頻、李偉森、馮鏗等「左聯」五烈士,是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的;俞秀松是在漁陽里這條石庫門弄堂里成為共產黨人,並擔任共青團首任書記……

這些革命先輩都在上海留下了英雄的足跡。如何把他們的理想信念告訴後人,拍攝紀錄片、創作影視劇等都是很好的傳播形式。

《珍物·革命家書》製片人陳菱說,攝製組願把這些歷史影像捐贈出來,用人工智慧在這些紅色舊址前增添二維碼,使市民、遊人能通過手機掃一掃,就可鏈接到更為豐富的歷史影像資源中去,對話英雄,這無疑頗具意義。(俞亮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李爾王》中的人類困境,如何面對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邁父母
全「素人」團隊演繹賴聲川經典 「桃花源」里圓了「暗戀」夢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