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濕氣大漲,減濕去濕從生活方式著手
每天1分鐘,
跟著小白學養生
小白提醒您
春夏過度時節請注意「濕氣入侵」
濕氣,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人體濕氣重,由此影響健康。
濕氣自我判斷及危害
1
觀察體重
體內濕氣較重的人群,自身的體重會在較短的時間內不斷增加,甚至會出現虛胖!體內濕氣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自身下肢出現水腫的現象。
所以,可以觀察自身的體重及下肢水腫情況來判斷自身的體內是否存在濕氣!
2
觀察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膩,並伴隨有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明顯齒痕等,則說明體內有濕氣。
3
觀察大小便
濕氣重的人,會有小便混濁、大便溏泄等癥狀。如果大便成形,濕氣重會使大便黏膩,很難沖乾淨廁所。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影響排泄。
4
觀察皮膚
濕氣重的人,皮膚會感到痒痒的,像有蚤子在身體爬動一般難受,用手去抓癢,有紅色凸起,像被蚊子叮一樣。
6
觀察關節
當濕邪傷及到關節時,很明顯的就是侵蝕關節,使關節部分氣血運行失調,運行不暢,出現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
除了上述危害外,體內濕氣重的人會有全身乏力,排便粘膩感等多種不適癥狀,時間久了容易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
減濕去濕從生活方式著手
第1招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油炸品、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
在飲食方面,可選用蒲公英、玉米須來達到祛濕健脾的目的。可將蒲公英炒製成茶用來泡水喝,將玉米須煮水成為龍鬚茶飲用。如兩種搭配成蒲公英玉米須茶,健脾祛濕效果更佳。
第2招
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3招
避開濕氣的環境
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所以日常生活中應當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
註:部分內容整理自網路,侵刪
大家都在看


※濕氣的頭號剋星,早上吃一點,逼出體內多年濕毒
※被稱為濕氣的「死對頭」,平時每天堅持,遠離濕氣困擾!
TAG: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