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有多少時間,浪費在討好上……

你有多少時間,浪費在討好上……

最近一期的奇葩大會裡,清華才女蔣方舟爆出自己是討好型人格,這一爆不要緊,連著馬東,趙又廷,都開始說自己也是討好型人格。只有高曉松在一旁冷嘲熱諷。馬東神補刀,說你這是討厭型人格。

和嘉賓聊天的環節,蔣方舟給出一個標準,即使這個人你不喜歡,你也希望他去喜歡你。你就是討好型人格了。具體去說討好型人格是什麼樣的,比如你不太會表達真實的情緒,總是想著別人的反應,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去改變自己,重視他人的需求卻不重視自己的需求。這一段分享在網路上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很多人說,我也是這樣。

不光是因為性格原因,實際上我們從小受到的教導里都在提倡和鼓勵我們去成為討好的人。甚至我們的社會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討好型人格製造機。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本書——《巨嬰國》。

1你是巨嬰國的國民嗎

《巨嬰國》里說,我們每個人雖然外在是成年人,但是我們內在依然存在如嬰兒般脆弱的部分。就彷彿一個巨大的嬰兒。如果用巨嬰的觀念分析如今的很多事情,會發現非常清晰易懂。比如訛詐的老人,他在被救起來的那一瞬間是如嬰兒般失控的,他就如剛出生的嬰兒緊緊咬住湊到口旁的乳房一般,死死咬住清醒後看見的第一個人。

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中,除非他有意識地去面對自我的內在,否則他絕對不會以正視自我內在的方式去成長。

對於孩童來說,他開始意識到其他人的存在,意識到有人要和自己分享這個世界,開始學著和其他人共存,這是成長的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他所受到的剝奪感和痛苦是無法躲避的。他雖然學會和人共存,但他依然渴望一個完全自我的空間,一個嬰兒時期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的空間。

可是人率先意識到的不是自己內在是否成長,而是他能不能尋找到一個使他符合這個世界的方式。

對於他以外的人來說,他們不在乎你是不是內在完整,而是你表現出來的方式是不是符合他們的存在,對於社會來說,社會在乎你的發展符不符合這個社會的存在。

因此,人們更容易找到的成長方式是,學會成為一個社會認可的人,而非成為一個自我內在完整的人。

當你明白這個事實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對於我們的成長來說,我們花費了太多時間如何去和外界聯繫,卻不曾試圖和自己的內在聯繫。

所謂的巨嬰,正是你失去聯繫的內在。

對於社會來說,這樣內在聯繫的增長就更加困難,具體到對於中國,如果把中國社會看作一個人的話,它還處在相當幼稚的一個時期。大概相當於六個月的嬰兒。

它不承認異己,掩蓋衝突,製造和平的假象,容忍度極低,過分管轄,害怕失控。在這樣環境下生存的人,也難以將重心聚焦到自己身上,這就非常容易產生這樣一種性格,中國式好人。

2帶有中國特色的好人

什麼叫中國式好人,因為社會是不包容的,對外界來說,他們只需要你不添亂,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出一種好人。

他們討好他人,靠的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不去搶佔他人的利益,讓他人覺得他們無害,從而覺得他們好。他們對社會沒有威脅,不會惹事,對周圍的人不佔資源,不打擾他們。

你可能覺得這樣也不錯,但是他們的好,沒有活力,沒有主動性。你回想一下身邊的這種好人,他們不添麻煩是不假,但他們也不會主動為別人創造價值。

因為他們的好不是出於善意,而是出於逃避,他們本質上是封閉的。他們的內在沒有這麼善良,他們壓抑自己的競爭欲,從而讓自己處在一個坐山觀虎的位置,以此來滿足自己。

中國式好人,就是帶有中國特色的討好型人格。

就拿我父親來說,他有一年評職稱。學校有三個名額,前兩個給校長和副校長,他和另一個老師爭最後一名額。這個老師,是我最好朋友的父親。我和他兒子從小一起長大,有十八年的友誼。論資歷,論職位,我爸都比他略遜一籌。最後,我爸做了這麼一件事情。他拿著一瓶酒跑到這老師家裡,對他說,你看,咱們兩家的兒子,從小一起長大,關係那麼好。就是為了孩子的友誼,我也不該和你爭這個。我就退出了,這個名額就給老哥你。可是回家之後,他開始懊惱,開始後悔了。甚至後來見了我,都要說,你看,都是你,為了你我才放棄這麼好的機會。要不是給你面子,我能輸給他?

在這件事情中,他就是標準的成人的處事方法,巨嬰的內心。他一方面,不敢表達自己競爭的慾望,當出現衝突的時候,他下意識想要規避這個衝突。他顧忌太多,又不想傷和氣,但是他又不願意這麼灰溜溜地認輸,所以他要把這個責任往外推,就想了這麼一個理由。這理由本身也算合理,即不傷害他的自尊心,也顯得崇高。可是他自己內心卻過不去,因為他本質上沒有這麼大義凜然。當他懊惱自己這個選擇的時候,他就把責任歸結到為了我,這樣就保護了他脆弱的內心。他繞了這麼一大圈,最終的目的還是逃避,做為一個熟練的成年人,他能夠想盡辦法,美化包裝這件事情,讓它合情合理,甚至感人肺腑,賦予它各式各樣的意義,可是再怎麼包裝,逃避的本質不會變。他包裝的只是他和外界的這一層鏈接,對於內在,他逃避自己的競爭欲,不敢面對自我。

3走出巨嬰國

我也在近幾年察覺到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我向來不敢表達自己的感情,不敢傷害人。哪怕一絲一毫,我都會內疚。所以每當我察覺到對方的不滿和怨念,就會退縮。

我怕被拋棄,被隔離,被割裂。

大多情況下,我只是站在她旁邊,什麼都不做,就是看著,聽著,想像著。我不敢傷害,也不敢佔有。當人否定我的時候,我就把她說的一切都信以為真。

如果她說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我就會不自主地把那個形象變成標準答案去衡量自己,然後以自己達不到標準而自責。當我被拒絕之後,我就會陷入一種深深的自我否定。

我一方面要維持自己在外界的形象,一方面又為自我的壓抑而痛苦。我為什麼要維持這個形象。這是社會的安全感。我的無害形象,讓我在社會中產生安全感,如果我保持這樣,我就可以平安的生活。失去了,我的平靜生活也會被終結。我就生活在這樣的恐懼之下。寸步難移。

當我不慎表露了想法,若隨後得到的是拒絕的反饋。我就會陷入深深的懊惱。懊惱我為什麼要把想法說出去,為什麼要衝破格子,為什麼沒有把自己藏在更安全的地方。隨後陷入深深的恐懼,然後噤若寒蟬,觀察對方的舉動,腦海中拚命閃過最壞的可能性。

之後隨著關係緩和,如果沒有被徹底嫌棄,我就彷彿找到了一個安全的港灣,小心翼翼地趴在上面,而引發矛盾的話題,自此再不敢提。

蔣方舟提到自己治癒討好型人格的一大步,是她在日本東京幾乎徹底斷絕社交的一年獨居生活。這方法本身難以推廣。但她訴說了一個重要的狀態。她的獨居生活中,她的視線終於從外界轉移,開始回歸到自己身上。因為討好的對象不復存在,討好行為也煙消雲散。

在馬東和蔣方舟互相演繹標準討好型人格的過程中,高曉松卻行走在另一個反面。當蔣說到自己過去的痛苦經歷,馬東總是想把問題引到另一個更好回答的方向。高曉松卻輕鬆地補上蔣自己都沒說出口的事實。

他在訴說這段經歷的時候,即沒有馬東那樣的高度同情,也沒有幸災樂禍,自然而然地說出事實。當蔣說自己因為佔有太多公共資源而自責的時候,蔡康永說,你看高曉松佔多少資源,高曉松自然而然地調侃到,我臉大沒辦法。

為什麼高曉松毫無討好型人格呢。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高曉松非常的真實。他從不試圖偽裝自己。他是一個直言不諱,對人要求甚高甚至帶著蔑視,但他從不掩飾這一點,他堅持自己的脾氣,也接納隨之而來的非議,這是他的修養。做真實的自己,正是走出討好型人格最重要的一步。

討好型人格,歸根結底是逃避衝突,逃避自我真實一面里糟糕的部分。解決討好型人格的辦法,正是直面自己的真實。討好型人格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真的為了討好別人,而是借著討好的方式去規避衝突,靠著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掩蓋自己的弱點。

所以當你意識到這樣的掩蓋其實是欲蓋彌彰,你討好人的樣子只會顯得醜陋。當你真正接納哪怕不完美的自己的時候,你也就喪失了討好他人的理由。

此時此刻的你,必定是最閃耀的。

作者 | 遲捷

視寫作為空氣

往期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書局 的精彩文章:

TAG:故事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