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了兩名諾貝爾大師的西南聯大,為何被人惦記80年
伴隨著電影《無問西東》熱映後,火了「西南聯大」,越來越多的人懷念起那個大師雲集的特殊時代。那麼,西南聯大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大學呢?西南聯大全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圖為2017年5月4日,「五四」青年節,雲南師範大學青年團員身穿西南聯大傳統學生裝在「一二.一」紀念館開展「五四」青年節紀念活動。(圖片來源於東方IC,版權圖片,嚴禁轉載)
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若無日軍兵鋒所向,這裡原本是三校學子南遷的終點。圖為雲南師範大學國立西南聯大舊址紀念館。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打響。一時之間,平津告急、華北告急,整個中華民族告急。日寇深知要佔領一個民族要先向其知識分子下手的道理,7月29日,日軍空襲天津,南開大學成為一片廢墟,隨後,日軍又佔領清華園與北大。圖為2015年5月12日,《我的西南聯大》首發,西南聯大老校友重返西南聯大舊址,在老教室重溫抗戰烽火歲業中求學的難忘時光。
偌大的華北,再也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中國高等教育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當此局勢,民國教育部8月中旬決定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號召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南遷長沙,並通知全國各地北大、清華、南開的師生校友迅速向長沙集中。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出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圖為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雕像。
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誠如《無問西東》中公映的鏡頭,西南聯大的學生不僅要在荒蕪的土地上建起新的學校,在漏雨的教室里聽課學習,還要時刻躲避敵機的空襲。圖為國立西南聯大舊址紀念館。
從1937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決定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組建開始,到1946年7月31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圖為西南聯大民國27年布告。
如今80多年過去,為什麼人們對西南聯大愈發懷念?有人說,這是人們對大師的仰望和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渴求,梅貽琦、梁啟超、徐志摩、馮友蘭、沈從文、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鄧稼先……電影《無問西東》鏡頭隨便一掃,就是一位宗師級人物。圖為雲南師範大學國立西南聯大舊址紀念館。
抗戰時期,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最艱苦的年代,西南聯大堪稱「最窮大學」,但這樣一所大學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兩位諾貝爾獎得住就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圖為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回原址,師範學院留昆獨立設置,改稱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昆明師範學院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圖為,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紀念館。
那段大師雲集、思想自由,人傑輩出的時代,炮火硝煙都成了遠遠的烘托和背景。 在西南聯大舊址,我發現這個石刻「民主種子」,在某個並不起眼的地方,這石刻靜靜地躺在地上,青苔漸生。它雖然不於聯大同齡,但也有些年頭。 它那麼精準地詮釋了西南聯大曾經的存在和恆久的精神魅力,也成為通向那個時代的指路牌,引我等後來人艷羨與神往。


※大爺深夜擺攤賣「油炸小吃」,看著不怎麼起眼,賺的錢比白領還多
※LCS11號戰艦進行命名儀式
TAG:視覺大觀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