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科學家推測地球生物第六次大滅絕的場景,如今人們正走在這條路上

科學家推測地球生物第六次大滅絕的場景,如今人們正走在這條路上

霍金無疑是21世紀傑出的科學家,他來自於浩瀚星辰,如今也歸於星辰。在很多科學家看來,霍金並沒有離開我們,他只是以另一種方式開啟了他的星辰之旅。

霍金曾提出許多科學理論,其中與我們關係較為密切的是他所提出的地球未來命運論。他提到,人類將十分可能在200年後搬離地球,因為那時的地球將發生巨變,將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同時,霍金表明,200年後地球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生態大滅絕。

霍金是一位十分睿智的學者,不管是對於黑洞的分析還是對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解讀,都是較為透徹也較為深入的。他所提出的關於預測地球未來命運的言論亦得到了很多科學家的贊同。

目前,地球已經稍顯生物大滅絕的特徵。很多科學家紛紛認為,地球未來真的可能會發生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對此,科學家給人類提出了一系列警告。同時,科學家表示,若未來真的發生了生物大滅絕,科學家認為主要包括從四個方面展開。

生物大滅絕開始初期,最先受到傷害的是鳥類。生態環境的變化使得鳥類不得不進行大規模遷徙,而遷徙本身就是一件較為危險的事情,其中會發生的意外情況無人能夠預料到,有很多鳥群都會因為遷徙途中的意外事件而喪命。

然後是哺乳動物,通過數據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前一百年左右,地球上哺乳動物的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而近幾十年來,哺乳動物的數量一直都在減少,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現了銳減的情況。

由此可見,哺乳動物的種群數量在不斷降低。同時,哺乳動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在逐漸減弱。

接著便輪到了昆蟲和兩棲動物,由於昆蟲和兩棲動物位於食物鏈中較為底端的位置,因此在生物大滅絕大爆發之初,暫且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因為天敵的滅絕,其種群數量在短時間內疾速上升。

但一段時間過後,在外部環境以及種群內部鬥爭的雙重作用下,昆蟲與兩棲動物的數量也會逐漸趨於平穩。最終,它們亦難逃滅亡的命運。

最後是多樣性植物,植物對外界的抵抗能力相對動物而言要好很多,因此植物能夠留存到最後。但隨著動物大範圍滅絕,動物的屍體遍地都是,這影響土地的吸收與分解,進而會影響植物的生存。

動植物大範圍死亡,對於人類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失去了動物,我們便失去了日常所需要的供能物質。

而失去了植物則意味著我們失去了「空氣凈化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氣,以此來維持大氣層下氣體含量的平衡。沒有了植物,我們周圍的空氣環境將會變得十分混濁,我們會因為周圍污濁的空氣而感到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會瀕臨死亡。

因此,在地球步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之後,人類也會伴隨著周圍環境的不斷惡化而逐漸走向滅亡,除非人類在環境徹底惡化之前成功另一宜居星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宇宙探索 的精彩文章:

43億年前的一場地球黃金雨,鋪滿地表4米厚的黃金,數量達60億噸
地球上十萬年出現一次的冰河時期,幕後暗含神秘規律,被科學家找到

TAG:科學宇宙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