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建盞大師孫建興講述建盞的前世今生!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建盞大師孫建興講述建盞的前世今生!

我國的建窯建盞卻遭遇了技藝失傳800多年,通過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努力,恢復了窯的生產和燒制,形成了三代的傳人,作為國家的非遺項目,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視。希望今後宋代建窯建盞的遺風能和當代的茶文化結合起來,走入每一戶尋常百姓家。

文化——社會風尚的推波助瀾

說起建盞得從宋朝的茶文化提起。中國的飲茶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漢唐以來就十分盛行,到了宋代,茶宴之風尤盛,特別是帝王權貴、文人士夫的推動,使得茶文化在宋代蔚然成風。宋徽宗趙佶,對茶頗有研究,曾撰《大觀茶論》20篇,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

為了創造最佳的鬥茶效果,不僅需要茶品好,同時也需要優質的茶盞。宋代鬥茶成風,文人詠茶成趣,加之鬥茶者對建盞的偏好和鬥茶的適用性,這些都在客觀上刺激了建窯建盞的發展。

建窯——宋代名窯的繽紛綻放

建窯,又稱建安窯、烏泥窯、建州窯,是目前國務院公布的主窯口。窯里呈現出官民兩用的特點,歷代皇室供器,生產不計成本,極盡工藝之能事,發揮瓷器審美之致高。

從宋代中晚期開始,建窯最具特色的黑釉瓷盞已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愛。兩宋元初,是建窯最為輝煌的時期,那時的建窯建盞不僅盛名於國內,而且聲明遠播於日本、韓國。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不僅將中國茶道吸納發揚,亦將建盞等茶器帶入本國,且視其為珍品。

孫建興作品之虹彩建盞

建盞歷史——命運的跌宕起伏

創燒期:在建陽庵尾山窯址的發掘,發現的荷花口碗、碟、盤口壺等多種瓷器均見於福建地區發現的晚唐墓葬中,且這些瓷器的形制、製作工藝、裝飾手法和裝燒方法均與建陽將口唐窯的同類產品相似,這些成果也有力支持了建窯的創燒年代是晚唐至五代時期的推測。

繁榮期: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輝煌的年代。在這樣一個文化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朱子家鄉榮耀之一的建窯建盞也默默地將宋明理學的文化內涵融入火與土的交響中。雖然史料對此繁華場面描述不多,但從窯址堆積、窯爐規模、產品數量和銷售市場上可以看得出來,當年的繁榮興盛非同一般。

衰落期及其原因:

一、 元代茶風的改變。鬥茶之風漸至衰落,同時元代全葉茶片法取代了宋代飲用蒸研茶末法,茶盞以青白釉為主並逐漸向白盞過渡。飲茶風尚的改變是建窯衰落最根本的原因。

二、審美觀念的變化。宋代茶器以質樸取勝,並有典雅、平易、沉靜的風格,建盞深邃玄優、樸素深沉的內涵基調遭到元代追求奢華,崇尚色彩豐富的審美觀念衝擊,因此逐漸沒落。 外銷黑釉瓷的競爭。隨著茶風和制瓷技術的外傳,建窯也培養了自己的競爭者,例如日本人學成黑瓷技術後製造出的有本民族風格的瀨戶天目以及眾多仿建窯的吉州窯系都使得建窯逐漸失去了領軍地位。建陽瓷業逐漸走向衰落。無論窯場的數量和規模以及產品質量等都不及前代。

建盞燒造技藝隨之失傳,直至建窯遺址重新被發現並被世人認知才逐步解開這個歷史謎團。

孫建興作品之虹彩建

孫建興說:作為首批派駐技術專家,壓力非常大,面對失傳數百年的燒制技藝,沒有任何技術資料可供參考。種種問題一直困擾著,自己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和院校課堂學習積累的知識,以及不斷地向有關專家請教,最終,在與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恢復了建盞工藝,成功地燒制出了形似、神似和質似的建盞。按照先輩的囑託,不僅要保護國家非遺「建窯系列建盞恢復研究」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更要使傳承在有序的基礎上,延續、永續。

孫建興一再強調,建窯建盞的關鍵在於:必須是鐵的結晶,兔毫、油滴都是鐵系的結晶,曜變也是,不能脫離了這個鐵系釉,更不能用別的金屬代替。

玩建盞的朋友都知道,孫建興作品中的頂級之作當屬虹彩系列,包括虹彩鷓鴣斑、虹彩金兔毫,這兩種釉色在市面上幾乎一盞難求。以下這隻就是虹彩金兔毫,釉色散發著多重的金屬彩光且兔毫紋清晰條達,實屬難得之極品!

虹彩系列金屬感很強,在自然光下呈現隱約彩光,是鐵繫結晶釉的一種特殊表現。燒制溫度比油滴更高,還原區間更窄,成品很少。

這種釉色的虹彩建盞目前僅孫建興一人能燒成。

建盞的釉色除了經典的兔毫、油滴等,還有很多有個性的釉色,都是建盞的組成部分。優秀的建盞,離不開作者的心血和自然的鍛造,不同風格的作品都有它的受眾群體,正因如此,建盞才會真正的走入千家萬戶。

虹彩系列的確很受歡迎,尤其是藝術品收藏圈的朋友。

收藏孫建興建盞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盞匯 的精彩文章:

TAG:建盞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