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本文轉自公眾號鴕齋囈語(ID:chinesepoe)

作者: 楊贏

作者:整本書閱讀的推進,我經歷了由一個不斷試錯,到逐漸有些認識的過程。今天我把我在整本書閱讀嘗試過程中的做法和大家做一個分享,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批評指正。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想法由來已久,只是苦於展開的方式和進入的角度,以前一直畏手畏腳。但2012年開始,我把自己的藏書拿出幾百本來,在學校建立了一個小小的閱覽室,每周一節課帶著學生自由閱讀。在這個自由閱讀的過程中我的體會很多。

總體來說就是,閱讀絕不是教師嘴頭說說,課上講講,學生就會去讀的一個過程。教師需要為學生精心準備,因為這是一個閱讀的價值受到嚴重壓抑的時代。

如果教師不利用自己的課堂給學生提供讀書的機會,想法設法創造條件給學生讀,學生是不會去讀的。於是我就沒有多想,直接開始讀,最重要的就是打開來讀。一邊讀,一邊在讀的過程中嘗試和摸索。這中間出了許多的問題,也有很多的心得,到了今天自我感覺才找到了一條相對便於我自己操作的整本書閱讀方式。自然,這其中也自然還有問題,需要不斷調整。

1

第一次嘗試:

寒假閱讀《人類群星閃耀時》

這是第一次嘗試。我布置學生寒假回家閱讀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做摘錄點評,並且給書中的人物歸類,並撰寫讀後感。這種方式實際上我以前也操作過,但是布置之後,只是在課上簡單單的講講,便放置不管。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但是布置學生讀,如果時候不深入討論,學生很有可能就會輕視,而之後閱讀也不會上心。因此,我在開學初專門花了兩節課帶著學生閱讀討論。討論的模式是我在自由閱讀討論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模式:

1.交流推薦語,詳細說說自己為什麼喜歡這個故事。

2. 選擇故事中的一段語言讀給小組內其他同學聽。

3. 每組推薦一位同學的推薦詞,幫他修改完善,寫在黑板上。

4. 上台演講,說說自己喜歡的故事的精彩處,每組一分半鐘。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帶著學生展開比較深入的交流和討論。最主要的是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使得他們的閱讀可以有一個表達的平台。如果沒有仔細閱讀,就無法在交流中比較自如的和同學交談,也會促進學生事先認真的讀書。

但這只是一次嘗試,只不過簡單的把書中的內容過了一遍,沒有做深入的探討,最重要的是學生依然的是在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指令,雖然有了一些主動性,但還不夠。

2

第二次嘗試:

學期分段閱讀《巨流河》

在高一的第二個學期,我便接著帶著學生閱讀《巨流河》。因為高一我主要是開展自由閱讀,高一下正式進入整本書閱讀。《人類群星閃耀時》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在開學初做了一個簡單的交流。而整個學期,我想帶著學生讀一本能夠提升學生眼界和心靈的書籍。當時便選擇了《巨流河》。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巨流河》也和我在搞的一個活動有關,就是李遠江發起的「發現身邊的歷史」。《巨流河》與20世紀中國歷史息息相關,但是屬於個人私史,更具有和歷史觸摸的真實感,也跟南京這個城市有著巨大的聯繫。我當初帶著學生讀,鼓勵學生買這本書來讀和交流,我自己也買了20來本放在閱覽室內,防止學生不買。但最終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買了書來讀。於是我們的閱讀討論得以順利展開。但因為課時的壓力,這個學期我也只是開展了兩次《巨流河》的討論。我把書分為兩三塊:1-3章,4-7章,8-11章。但是可惜由於教學任務的壓力,只討論了前兩塊。本次的教學模式,我略微做了一下改動。我設計了一張表格,學生在閱讀過後需要填寫閱讀報告。閱讀報告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閱讀後的疑惑和撰寫讀後感。每閱讀一塊,寫一次閱讀報告。因此在交流的時候,交流的模式略微做了一點變化:


1.交流自己最喜歡的片段,說說自己為什麼喜歡。

2.選擇其中的一段讀給小組內其他同學聽。

3.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上台朗讀自己喜歡的片段。

4.交流自己閱讀中的問題,每組提交一個,寫在黑板上。

我請學生先交流彼此的困惑,把困惑寫在黑板上,彼此交流。然後我再根據我的教學設計來講述自己的內容。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因為圍繞這本書展開了兩次討論,所以有些話題交流得還是比較深入。除了回答學生的提問外,我帶著學生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個就是作為學生的齊邦媛;第二個就是《巨流河》中的南京。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是齊邦媛和張大飛之間似有若無的情感。而張大飛的墓就在南京的航天航空烈士墓,交流之後,許多學生都去探訪了該烈士陵園。

以上的兩次,嚴格說來還不能算是整本書閱讀,只能算閱讀交流。操作模式就是學生先讀,讀完以後相互交流,然後教師再補充相關知識,或進行相關教學。雖然也有學生的提問,但主要還是教師為主導。兩本書都相對比較短,內容深度不夠,也沒有辦法進行持續而有效的深入討論。我也在兩次閱讀討論後,布置給學生不少的閱讀書目,可是事後調查的結果是沒有學生去讀,因為教師沒有提供書籍,而我的學生也沒有機會去接觸,因此所謂的推薦只能是空中樓閣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3

第三次嘗試:

閱讀《蘇菲的世界》(失敗的嘗試)

因此我決定帶著學生閱讀比較有深度,可以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書籍。我選擇了《蘇菲的世界》。但是這一次嘗試是非常失敗的嘗試。因為我一直猶豫這本書進入的維度,所以想得太多,布置學生讀後,一直遲遲沒能展開討論。所以,最終這本書只開了一次頭就結束了。我覺得失敗的原因是書目的選擇不大好,《蘇菲的世界》實際上就是一本通俗的哲學史,裡面牽涉的人物、概念太多,我的學養沒有辦法把握。而且因為一直想要找到了一個理想的進入方式,結果表明,沒有理想的進入方式,如果因為想要找到一個理想的閱讀和討論模式再進入討論,可能討論永遠展開不了。這次,整本書的閱讀嘗試,徹底失敗。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4

第四次嘗試:

閱讀《悲慘世界》

一.購買書籍

我原本就想在高二帶著學生閱讀《悲慘世界》。如果高中生只讀一本世界文學名著,那我一定推薦《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從問世到如今一直煥發著強烈的生命力。這是一部巨著,如此宏大的篇章,人心的糾葛,善惡的衝突,正義與暴力,死亡與救贖,這一個無比複雜又令人思之再三不能釋懷的世界。所以我選擇高二下學期帶著學生閱讀這本巨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算是基本理清了我自己操作整本書閱讀的方式,其中也有很多迷途和知返。

我寒假布置學生回去購買書籍,我事先告知他們版本和譯者,但是忘記提醒出版社。因此學生買回來的書籍有一些是縮減本。我自己也犯了這樣的錯,在網上圖便宜買了一個小出版社的《悲慘世界》,結果只有40萬字,縮減的厲害,只好退貨。

我並沒有強求學生統一版本,因此學生手上既有李於、方丹的民國譯本,也有後來的李玉民、鄭克魯、潘麗珍等的譯本。這一點我在最初是沒有多麼關注的,但是到了具體討論的時候才發現有不同的譯本會對討論帶來多大的幫助。

二.通讀小說

寒假回去布置學生通讀完小說,回來以後調查,發現有不少學生沒有讀完。這部小說有120多萬字,他們從來沒有讀過這麼長的小說,都表示比較崩潰。我給了一段時間讓他們讀完,要求只是略讀,快速了解故事情節,有一個整體的關照。後面還會有第二遍的閱讀,那時候才是精讀。過了一段時間,還是有小部分學生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這個時候吸取前面的經驗教訓,還是開始了《悲慘世界》的閱讀討論。這樣做的結果是,因為大家都在讀,為了能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全班就形成了一個齊讀的氛圍,一直到了學期末讀完的時候,學生恍然發現自己居然把一本100多萬字的小說讀完了。

三.操作過程

(一)閱讀方式的思考

《悲慘世界》是一部巨著,章節非常多,一共分五部分,每部分裡面又有很多卷,一卷之中又分很多章節。我採取的方式是切塊,每部分切分成幾塊,70-90頁紙不等,讓學生按照順序逐塊閱讀。每周用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閱讀相關部分,撰寫讀書報告;然後用兩節課的時間帶著學生探討所讀章節的情節和內涵;閱讀了相關章節和討論之後,再印發和相關章節有關的延伸閱讀材料,加強學生的理解。

(二)課堂討論模式的變化

一開始我依然採取舊有模式,撰寫讀書報告,提出疑問,交流疑問。但是我在交流之前會針對每個章節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自己的問題同時討論我提出的問題。

比如說,《悲慘世界》第一部分第一卷第二卷交流討論的時候,我首先提醒學生去讀雨果《悲慘世界》的序言:「值此文明的鼎盛時期,只要還存在社會壓迫,只要還藉助於法律的習俗硬把人間變成地獄,給人類的神聖命運製造苦難;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墜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孱弱,還不能全部解決;只要在一些地區,還可能產生社會壓抑,即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愚昧和窮困,那麼,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的。」提示學生閱讀整部小說都要關注序言中的三個問題。然後針對第一卷和第二卷,我問了三個問題:

1.為何開篇用那麼大的篇幅描寫卞福汝主教?

2.如何看到開頭冉阿讓的轉變?

3.注意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出現的伏筆。

我在簡單處理了學生的問題之後,就帶著學生梳理這三個問題。但是隨著後來討論的深入,我發現學生的提問水平逐漸提高,幾乎章節內重要的問題和段落他們都能涉及到。因此在自己設計問題兩次之後,我便放棄了以自己提問帶著學生討論的模式,轉而全部的討論都以學生的問題為主。這樣我發現,討論反而更自然流暢。學生的創造力被激發了出來。每次小組提完問題後,都不需要我怎麼點名,都有同學主動起來回答別的組的問題。我只要負責在他們討論不到位的地方提點就可以了。

(三)閱讀《悲慘世界》的具體做法

1.學生自問自答,教師從旁幫助。

例: 我們討論沙威臨死前的掙扎,兩個班的問法不大一樣。六班的問題問得不具體,他們問:「沙威的死和冉阿讓的坦白有什麼聯繫?」可是有同學起來指出這個提問的錯誤,因為冉阿讓又不止一次坦白(從小說的開始,最起碼有四次:尚馬秋事件、對馬呂斯坦白,對沙威坦白、對馬呂斯坦白、對柯賽特坦白)。我在六班就著這個錯誤的問題討論了沙威的死和冉阿讓對馬呂斯的坦白(順便也討論了冉阿讓的死)。而七班的第七組問,沙威放走冉阿讓對他來說是心靈的救贖還是墮入深淵?其實答案都在小說中。沙威的自殺小說用了一卷,但是這一卷非常的短,甚至還不如有些卷的一章。但是雨果把它寫成一卷。學生說證明這一卷很重要。是的。學生從書上找到,「一個行善的惡人,一名苦役犯,卻富有同情心」,這對於沙威來說,是一個世界的崩塌。學生說他原來只信奉法律,現在冉阿讓對他原來所信奉的東西產生了懷疑,因此學生說沒有心靈的救贖,是墮入深淵。還有小組問,沙威可否通過法律和人性之間的平衡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個問題很好,答案也是不能。因為沙威是一個單純的人,有學生追溯了一下沙威的生平,他就是一個固執的刻板的人,萬事原來在他眼中是純粹的,苦役犯就是罪惡,現在以前賴以生存的基礎被打破了,他的死是必然的。因為他不能理解,但又受到了感召,所以他稱呼冉阿讓為「怪物」。他不能忍受兩者的撕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7班的問題精彩,6班的回答精彩。6班的一個同學引用了加繆在《西西弗神話》這本散文集一篇文章的句子:「自殺,就是承認跟不上生活或是不理解生活。」這句話用來解釋沙威之死非常的恰當。因此沙威最終是醒悟不了的,書中也有提到,他死於自己的衝突,因為他不能理解法律之外的人性和良心。是這個良心把沙威逼上了絕路。7班有個同學在我沒有讀加繆的話的時候,表達的意思和加繆那句話的前半句意思一模一樣,可見我們好好閱讀是可以獲得和大哲學家一致的見解的。老實說,我沒有想到加繆的上場,早先給他們讀的加繆起了作用。

2.根據學生問題,在學生難以回答的地方,教師主講。

第一部分第一卷中比較重要的章節是「主教和國民代表的交鋒」。學生雖然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是並沒有過多的關注。我於是提醒學生這一章的重要性。這一張不僅在《悲慘世界》中重要,甚至在雨果的創作生涯中都很重要。因此這一章節主要是我帶著學生梳理。

例:主教心中一開始是帶著一些偏見來見國民代表的。他心中也受了一般人對於國民代表印象的影響。因而他見到了國會代表精神奕奕的樣子,就斷言國民代表騙了他。而國民代表沒有稱呼他為「主教大人」,也引起了他心中的不快。這裡的描寫非常的真實,主教先生儘管對平民非常和善,但是他的內心還是有一層隔閡,有一絲高傲存在的。所以平民稱呼他主教大人的時候,他會自嘲,可真有人和他平等相待的時候,他卻會感到不大自在。

兩人的交鋒從處死國王開始,但主題卻是如何消除愚昧。兩人都不贊同處死國王,但國民代表卻認為他不贊同處死國王,卻贊同結束暴君的統治。國民代表認為應該由科學終結,而主教卻認為應該由良知。國會代表認為他們應該剷除邪惡,消滅《悲慘世界》序言中所提到的三種現象:成人因為貧窮而道德敗環,婦女因為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為黑暗而身體孱弱。但他們並不滿足於剷除惡習,而更進一步要移風易俗。這是更大的夢想,但主教卻認為他們在摧毀。國民代表認為那是一種正義憤怒滌盪大地。主教卻指出了93年。他們反覆圍繞93年展開了爭鋒。為國王的孩子無辜受害,但又該如何看待反叛者的孩子被處死?國民代表人為童真就是王冠,他為任何的無辜者痛哭,一視同仁。主教也贊同他。但國民代表卻認為他沒有站在人民的一邊。之後國民代表指責了主教的奢侈生活,這點他的確是誤解了主教,但主教卻無法辯駁,因為當時普遍的狀況確乎如此,主教這樣的教士屬於少數。他們又回到了93年。殺害國王是傷天害理,可是君主制鎮壓反叛者,宗教法庭排除異端,也是同樣的酷烈。革命帶來的粗暴是對壓迫的激烈反抗,這時候主教內心的堡壘一個一個接連被佔領了。最終他們居然達成了一致——最高的存在,無限。但是國民代表的「無限」中是有「我」存在的,因而他的最高理想是一個「理智的」上帝,這不同於信仰的上帝。

這一章應該是雨果心中兩種力量的交鋒。宗教vs革命,究竟哪一個能割除社會的弊病,這真是一個難以言盡的話題。宗教在歷史上走上過邪路,有十字軍東征,有裁判所迫害異端,而革命登台後,依然走向了邪路,革命的暴虐衝破了人性的底線。這也是《悲慘世界》糾結的話題,宗教和革命糾纏著,在小說的後面情節中不斷呈現。我感覺雨果應該是傾向於宗教的,但他也不會忽視革命的力量。一個作家內心的糾結在此顯露無疑,以至於他在人生的最後寫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就叫《九三年》。

3.提供課外閱讀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小說背景以及其他相關知識。

因為《悲慘世界》涉及到諸如法國大革命、滑鐵盧戰役、1830年革命等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果學生沒有一些歷史背景的交代,對小說中的人物和歷史事件也無法有深刻的體會。因此我印製了一些法國當時社會歷史介紹類的文章給學生讀。諸如林達的《從拿破崙到雨果》、施京吾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恐怖》等。還推薦了一些書籍:《舊制度與大革命》、《姊妹革命》等。閱讀材料是每個學生都閱讀,推薦書籍則是放在閱覽室由學生自行選取閱讀。這樣的閱讀往往能有著意外的收穫。

例:總結冉阿讓的自首的時候。學生選取了發下去的《從拿破崙回歸雨果》的一句話:「只是,有些人活著,必須聽從自己的良知,即使是要搭上性命。」這句話講的是為路易十六辯護的書報檢查官馬勒澤布。他們讀到了這句話,用這句話來解讀冉阿讓的內心掙扎,今天的大部分學生都開始理解冉阿讓為何要自首了。

4. 結合選修教材講解《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第二部分第一卷是《滑鐵盧》,其中講到了一個拿破崙的失敗是因為一個嚮導。雨果說:「正是一個農民的搖頭,造成了拿破崙的慘敗。」我在《<史記>選讀》的專題學習中有一個「《史記》中的小人物」專題。我便結合這一卷的內容和「《史記》中的小人物」這個專題,上了一節「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小人物」的整合課。我們發現雨果和司馬遷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們都把筆觸伸向社會的不被人關注的角落,關心那些被人忽視的小人物。

例:學生找到了一句,在第十六章,雨果把筆觸不僅僅停留在將軍身上,而是深入到士兵(前面的章節也有),他說:「威靈頓是一個普通的英雄,那些……士兵……才是偉大的。」「鐵士兵配鐵公爵。」我的版本這個翻譯不好,有學生手上的版本是:「鐵的士兵和鐵公爵同樣重要。」我覺得這個翻譯是貼切的,也符合雨果的思想。雨果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描寫戰爭,而是充滿悲憫的思考,思考社會的命運,關心個人的悲喜。這點上司馬遷和雨果是相通的,他們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5. 比較譯文。

當時讓學生買小說的時候,沒有細想,只是推薦了我能接觸到的認為還可以的版本。但是這個無心的舉動卻為後面的討論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和樂趣。當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沒法解決的時候,便有同學說他自己的譯文和提問同學的不一樣,而參照不同的譯文,困難就迎刃而解。有的時候我也不能準確的回答學生的問題,就求助學生,這時候根據他們手上不同版本的不同翻譯來辨析,往往都能輕鬆的解決難題。

例:(1)在第二部分的第七卷討論中,學生問了這麼一個問題: 「我們為保護宗教而反對各種宗教「這句話如何理解。我們討論了很久,我的理解大致接近:為了保護真正的宗教精神,要去反對各式各樣不義手段行使宗教帶來的罪惡。不過我還是疑惑這是怎樣的不義呢?結果一個學生讀了他手上的翻譯,我們就豁然貫通了。他手上的是潘麗珍的版本,潘麗珍把這句翻譯成「我們為了保護上帝的宗教反對教皇的宗教。」這就明白了,有學生說,這其實就是宗教被現實的人們利用了,成為了攫取權力和其他利益的手段。

(2)有人問第七卷講「貓露屁股」有什麼意義?其實他沒問清楚,他想問的是,這一章寫「貓露屁股」這個盜竊團伙有什麼意義?因為他沒有問清楚,所以我們在這個翻譯上也討論了一番。我沒有在我的書上找到,後來學生指給我看我才看到,我的版本上譯名是「咪老闆」。還是潘麗珍的版本,在譯者前言中解釋了這個翻譯,有學生髮現了,讀了出來,原來這是一個俚語,直接翻譯成「貓露屁股」保留了俚語的活潑和味道,也能形象的反映出盜竊團伙的特點,貓是夜行動物,黎明消失,貓露屁股的意思也就是黎明。但是我們緊接著發現雨果在小說中也有解釋,但是沒有譯者從翻譯的角度解釋的那麼清楚。

甚至到了後面的討論,我們可以開始察覺到譯文的優劣。就算是大家的翻譯,也有可能出現誤譯或是表述不清的地方。

例:第四部第一卷的第一二章,我原以為譯名是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了,因為我手上的譯本譯名大多類似:善始和不善終,開始很好和半途而廢等等。可是在討論的時候我發現學生手上有鄭克魯先生的譯本,把這兩章的名字譯作「剪裁得當」和「縫製蹩腳」。我讓找到這個不同翻譯的小組討論一下為什麼如此翻譯。結果他們小組一個男生開始不願意起來回答,但是起來了說得很好。他說,這裡其實是用了一種比喻,剪裁得當是指的當初設計的很好,但是最終沒有把事情做好。這裡其實是在用做衣服做比喻,剪裁得當是指架子搭得很好,但是在最終製作的細節上沒有做得徹底,導致了失敗,這裡是在暗諷七月革命。我疑心原文應當是這個意思,因為鄭克魯先生不大可能自己用一個比喻去翻譯。類似的雙關譯名雨果的悲慘世界還有很多,比如說「貓露屁股」。果然,法文我看不懂,英文的翻譯是「Well Cut」和「BADLY SEWED」,應該是從法文直譯的。翻譯成善始和不善終,只是翻譯出來意思,卻把原文的味道都翻譯沒了。就像本部的名字「普呂梅街牧歌和聖德尼街史詩」,有的譯本譯作「普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德尼街的英雄血」,是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可是卻喪失了原文的文化。前者是翻譯中的異化,後者則是歸化,但我認為翻譯還是保留原有文章的文化韻味為恰當,理解可以藉助適當的注釋實現。比如我的學生實際是不理解什麼事牧歌的,也不知道田園牧歌的意思,但是我和他們說了也就理解了,還積累了一個詞語,知道一種西方文學的體裁,豈不是比把意思簡單翻出來更好,更富於張力?

6. 跨媒介閱讀。

閱讀完整部小說之後,我又帶著學生看了音樂劇《悲慘世界》。之所以選擇音樂劇而不是電影,一是時間考慮,電影太長,音樂劇則長短適中;二是音樂劇更具有衝擊力,為了適應音樂劇的特點而作的改編更適合拿過來探討。看完了音樂劇,我請學生比較音樂劇和小說的情節異同並比較優劣。

例:有同學分析冉阿讓懺悔的情節改編。劇中刪去了小傑爾衛,並將懺悔的地點改在了一個教堂之中,幾分鐘的音樂獨白強烈的凸顯了心理變化的轉變;還有同學也注意到了在救割風的時候,小說中冉阿讓猶豫的,而劇中冉阿讓毫不猶豫的救了割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了一下,其實割風被壓在馬車下,是千鈞一髮的,小說可以描寫冉阿讓心裡的鬥爭,因為小說可以有這個篇幅,也不會讓讀者感到時間的矛盾,而如果在電影中加入心理鬥爭,就會拖沓劇情,千鈞一髮的時候還在那裡來一段心理鬥爭的唱段會顯得非常的滑稽和無謂,因此電影改編成毫不猶豫是符合電影的敘事節奏的。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同學分析德納第角色定位的變化的。在小說中,德納第是一個貪婪邪惡的人,但是沒有給人滑稽之感。音樂劇中將德納第貪婪邪惡的特點保留,在是在表現上增加了很多滑稽可笑的唱段。學生分析說,這是一部很沉重的電影,如果通篇都是沉重,會看的很累,有了德納第這個邪惡又帶著滑稽的形象,看電影的時候會有張有弛,不會太累。這個分析很有道理,電影這個改編是神來之筆,強化補充了德納第的形象而又沒有絲毫的違和之感。

(四)撰寫觀後感和小論文

我採取了兩個步驟,小說全部讀完之後,我請學生撰寫讀後感,然後交流感受。暑假的時候則請學生,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關於《悲慘世界》的小論文。我將這兩類文章收上來以後,做一個校對和完善的工作,並準備給學生出一個文集。

(五)重讀重要章節

我請學生在寫讀後感的時候,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三個章節,把名字寫在後面。我則從這些章節中,調選了幾章,帶著學生又讀了一遍。這次重讀意在加深學生對於小說內容的理解,也符合蘇軾的「八面受敵法」。一本書閱讀多遍,每次有不同的目標。這次再讀,則是對具體的文本細節加以關注,著重讓學生體會兩次閱讀的不同感受。

這一次嘗試,我感覺相對比較成熟。我找到了一個整本書閱讀的流程: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整本書閱讀流程

1.以通讀建立總體印象;

2.將長篇小說劃分為若干部分,按照順序閱讀並撰寫閱讀報告;

3. 以學生問題為主逐章在課上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8兩會E政錄
京津冀一體化 教育如何發力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