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至今未解的身世之謎
上個世紀初,一個僻靜的小山村——浙江龍泉山溝突然打破了以往的平靜。這裡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方圓不大的山溝里,幾乎每天都有數百人在拚命挖掘。但是,與常見的尋寶人不同,他們瘋狂找尋的並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種傳說中價值連城的瓷器——哥窯。
宋哥窯盤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胎骨呈土黃色,灰色釉,釉潤而失透(失透是由於微細結晶體懸浮分散在釉中呈現的效果和乳濁釉相對應),布滿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的開片,俗稱「金絲鐵線」。此盤造型規整,為哥窯典型器。
哥窯,與汝窯、官窯、鈞窯、定窯一起被稱為宋代的「五大名窯」,哥窯的存世量很少,傳世者彌足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以至於哥窯瓷器的殘片也被視為珍稀之物。
哥窯也是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至今仍未發現哥窯的窯址,也未找到同時代的文獻記載。關於哥窯的身世之謎至今都沒被破解,甚至其中的蛛絲馬跡也只能從歷史文獻中尋找。哥窯在宋之後的元代才有文字介紹,而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到了近代,人們依據文獻中隻言片語的描述,來到這個據說是宋代遺址的龍泉村尋找哥窯。
神秘的哥窯也一直是考古學家、古陶瓷學家和收藏家重視和研究的熱門話題。但是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對哥窯的認識幾乎沒有任何令人驚喜的進展。相反,隨著對哥窯更深入的探究,哥窯反而愈發顯得錯綜複雜。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哥窯是否真的存在?被人們作為史據的文獻是誤傳還是確有其事?哥窯到底在哪裡?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能夠發現哥窯遺址,那時才能撥開哥窯的迷霧。
宋哥窯青釉弦紋瓶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瓶頸部細長,腹部雖鼓而不顯臃腫,整體具有一種純樸、典雅的藝術效果。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品,造型端莊秀美,「金絲鐵線」片紋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紋使單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韻律感。
哥窯不同於其他的瓷器之處在於,哥窯器物的胎有薄有厚,胎質又有瓷胎與砂胎之分,胎色也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幾種不同色調,就連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各色……情況很複雜,因此有一種說法,認為宋哥窯並不是出於一個窯口的產品。另外,從出土或傳世哥窯與宋代官窯相對比來看,它們的造型及胎釉老化特徵都是相通的,因而又有官哥不分的說法。
關於哥窯的推測眾說紛壇,能夠收藏一件哥瓷瓷器,是藏家們求之不得的事情。哥窯瓷器以它的經典裂紋——「冰裂紋」獨領風騷。哥窯瓷器釉質瑩潤,通體被粗深或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俗稱「金絲鐵線」。
大紋為「鐵線」,並不是全黑色,而是黑中閃陰藍色的感覺,線路長而且相互連接,這應該是當時出窯開片時塗抹上去的炭黑色。小紋為「金絲」,線路細而彎彎曲曲,發鐵黃或鐵紅等深淺不同的顏色,這和所處的環境有關:在土中埋藏的時間越長,土中的鐵滲透進開片的色就越深,反之就淺,和時間是成正比的。
哥窯的「金絲」和「鐵線」相連,但它們卻是各自不同的兩張網。瓷器的小片紋就好比人到老年自然出皺紋一樣,上千年春夏秋冬,熱脹冷縮及土內對瓷器的壓強變化,便會使瓷器自然產生細小的彎彎曲曲的開片,傳世時間長的也有空氣中的氧化物對它的腐蝕作用。新瓷的裂紋都比較平直,裂口較寬,裂紋將釉面切割成帶有角度的四邊形五邊型等幾何形,而古瓷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環境的變化緩慢形成的,裂紋的線條彎曲自然。
宋哥窯魚耳爐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收下凸,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兩側對稱置魚耳,下承圈足。爐的外觀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使素凈的釉面富於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燒釘痕。
「金絲鐵線」使哥窯瓷器平靜的釉面產生了一種精緻的韻味,在中國陶瓷史上可謂獨樹一幟。拿在手中,看著那優美的造型,那溫潤的釉面和自然生長的各種紋路,會讓你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一般來說,哥窯的釉面光澤較少,有一層像酥油之光,釉面有一種皮膚出油汗的感覺,釉質較深濁不透,釉厚薄不勻。但也有一種最好的哥窯瓷,釉層極其細膩滑潤,光澤明亮而溫潤,精光內斂,整體的感覺是玉而非瓷。宋哥窯因多次上釉而使釉面很厚,放大鏡下,釉泡層層疊疊,有聚沫攢珠的感覺,堪稱一絕。瓷器上口沿薄釉處露出灰黑泛紫,足部無釉處呈現鐵褐色,古樸雅緻,因此又概括為「紫口鐵足」。「聚沫攢珠」、「紫口鐵足」是哥窯瓷器奇妙、令人稱道卻又容易被人忽視的特徵,也是鑒別真假哥窯的重要方法之一。
宋曉燕:老窯瓷博物館古瓷課程規劃師


※新華網評: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重大決策部署
※兩會:中國的大事兒
TAG:今日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