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蕭規曹隨 亦不妨是一種審勢而行的明智之舉

蕭規曹隨 亦不妨是一種審勢而行的明智之舉

文/朱偲

導讀:漢代國家治理因其「最為近古」和頗有三代(夏商周)遺風而廣受後世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稱頌,漢代人的智慧在班固所撰《漢書》中有著精彩之展現。如頗有黃老色彩「蕭規曹隨」就是其中之一。

鑒於秦朝苛政和繁密的法網激起的不滿情緒,丞相蕭何在立法行政中秉持寬大為懷的政策,初步確立了有漢一朝的規模和氣象。隨後,繼丞相位的曹參,儘管曾與蕭何有嫌隙,卻沒有完全否認前人政策,而是亦步亦趨,這就是所謂的「蕭規曹隨」。

比如,在行政上,曹參拒絕燒起新官上任三把火;在用人上,曹參重用木訥不言、做事穩重的長者,而斥退有躁進嫌疑的佞於口舌之徒。曾經有人要勸說曹參改變清靜無為的政策,曹參覺察其來意後,就請這個人飲酒。每當此人要進諫時,曹參就請他飲酒一杯,結果直到散場,進諫者也沒得到一吐真言的機會,只好灰頭土臉的回去,此事也就作罷。

看到統帥群臣的丞相大人整天飲酒,「不理」朝政,漢惠帝有些著急了,於是託人向曹參帶話:「高帝(劉邦)剛去世,繼任的皇上很年輕,你身為丞相,整天飲酒,不理朝政,您是怎麼考慮的呢?」曹參知道了皇上的意思,就問惠帝:「請陛下仔細考慮下,您的英明神武比先帝(劉邦)如何?」惠帝回答:「我哪敢跟先帝相比?」曹參又問:「我跟前丞相蕭何哪個更賢能?」惠帝答曰:「你好像不如蕭何。」於是曹參說道:「陛下說得都是大實話。既然如此,高帝和蕭何已經平定了天下並確立了行之有效的制度,那麼現在陛下垂拱而治、臣等恪盡職責,遵循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么?」

或許有人會說蕭規曹隨是一種保守行為,不值得效仿。實際上,在現在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求新似乎是一個時髦。一些人唯新是求、唯洋是崇,而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特殊形勢,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求甚解、不得要領的表現。縱觀漢史,很多人在不顧形勢的一味求新上栽了跟頭,例如王莽在掌握政權之後,為所欲為的瞎折騰,將「匈奴單于璽」換為「新匈奴單于章」、把高句麗改為下句麗,這些求新,沒有真正針對時代積弊,只是在玩文字遊戲,反而改變了漢代很多行之有效的國策,結果導致內外交困,天下大亂,這是「務虛名而處實禍」的典型案例。

以桀、紂、隋煬帝為代表的一些亡國之君,不但不是昏庸無能的君主,反而在某一方面很有才華,很能折騰的。如商紂王,在被周武王打敗前,屢次東征都取得了勝利;隋代亡國之君煬帝很有文學才華;明崇禎帝也不是昏庸之主。他們在一個應該休養生息時代似乎「勵精圖治」的行為反倒加速了國家的衰亡。因而他們看似有為,反倒不如無為。

其實,蕭規曹隨並不是守舊,而是在特定情況下的一種不得已的舉措,稱得上是明智的選擇。就以曹參來說,他看似不理朝政,朝政卻運行得頗有秩序;不刻意去為,卻受到無所不為的效果。後來繼位的文帝和景帝,繼續遵循此類與民休息的政策,最終開創了大一統之後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並為漢武帝時的大有作為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周易·繫辭》中所說的「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蕭規曹隨、「無為而治」並不是不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亂為,尤其是從打天下到治天下轉換階段,要有戰略定力,有剛毅堅卓的持久精神。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治國理政,也對於現在管理企業、經營家庭,乃至於為人處世都有啟發意義。比如,作為一個管理者,在勇於創新,不斷開創事業新境界的同時,也應該有「治大國如烹小鮮」般的謹慎和清醒。作一個家長,既不應該對孩子放任自由,也不可學所謂「虎爸」、「虎媽」等矯枉過正措施,而是應該在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合理方案,充分激發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閩越國的滅亡竟然和他有著一定的關係?
古代自稱是「穿越者」的他,最終以自身智慧順利登基,深得軍心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