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和一個太監的牽腸掛肚

康熙和一個太監的牽腸掛肚

故事得從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說起。這一年,康熙44歲。36年的皇帝職業生涯開始讓他工作起來得心應手。而就在這一年,西北蒙古族的噶爾丹又掀起了叛亂,南下掠地攻城。康熙調兵遣將,北上迎擊,雖取得兩場勝利,但噶爾丹勢頭不減,無意投降。為了徹底解決西患,康熙決定御駕親征。

西北的氣候總是惡劣的。

有唐詩為證:

「輪台九月風怒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他的心隨著怒吼的北風在搖蕩,而更讓他牽掛的則是留守在紫禁城的一個太監。

他叫顧問行。為什麼說康熙一直牽掛著這個太監呢?有他在西征途中寫給顧太監的17封親筆信為證。口語化的筆風、每日的噓寒問暖,你可以在信中任意地方看到情深意濃。

信中到底寫了什麼呢?

報旅途平安,分享見聞:

(二月初八日)「初七日過八達嶺岔道,駐蹕(bi帝王途中小住的意思)。初八日到懷來縣駐蹕。看天氣與京中大不相同,甚覺寒冷。」

(二月二十二日)「朕自出門以來,卅日之間,歷盡三雲。南望則蔚州、應州、雁門、寧武,北望則偏關、殺虎口 ……朕心暢快,身體安和。」

(二月二十八日)「前者書去之後,又走寧武關北大水口地方,又走苛嵐州、河曲,繞道三岔鋪。二十六日到李家溝。」

一個月內居然寫了三封信,報每日行程,看來是不想讓顧太監牽掛。

在信中,康熙還悄悄說出不想讓別人知道的途中樂事:

「二十八日,到保德州,黃河邊上。朕乘小船打魚,河內全是石花魚,其味鮮美,書不能盡。吃食皆有,惟白面最好。此皆細事,外報不曾寫得,惟叫裡邊知道。」

匆忙的軍旅中偶爾停歇,釣魚為樂。康熙怕外界說他貪玩,只告訴顧太監。看來是想讓顧太監和自己一起高興。如果他們兩人距離近,說不定康熙還會把鮮美的魚和好吃的白面分享給顧太監。

他的確千里迢迢給顧太監送去了好吃的:

「哈密回回送噶爾丹賊子所帶來的土物,為晒乾甜瓜,其味甚美。今隨報帶去,又恐不知用法,故特書之於左:先用涼水或用熱水洗凈,後用熱水泡片時,不拘冷熱,皆可食得。」

康熙吃到了哈密回族的特產,便把味美又易保存的香瓜干打包送給顧太監;又怕他不會吃,還特別寫明了吃法。他還擔心香瓜干太少被顧太監嫌棄,特意寫道:

「物雖微而心實遠也,不可為笑。」

偉大的帝王似乎在顧太監面前露盡了人情味。

西征勝利,康熙定下回京日期,迫不及待地第一個告訴了顧太監:

「四月初一日,朕親看兵馬過去。訖此數日內,理運糧事畢,即日迴鑾,大略夏至前後到京。此話不必叫多人知道……」

同時分享勝利的喜悅之情:

「千辛萬苦之中,立此大功……朕之一生,可謂樂矣,可謂致矣,可謂盡矣。朕不日到宮……」

可是到了夏至,康熙還沒有回來,又急忙寫信解釋:

「去先,有上諭,夏至前後到京之語,因黃河風浪所誤,所以遲了……朕體安泰,隨侍人等俱好,可謂心寬體胖而回家去矣。」

如果當時有微信等通訊手段,想必康熙一有時間就會拿出手機給顧太監發信息,晚間應該還會視頻詳聊。

顧問行是康熙身邊的一個太監,他到底有怎麼樣的美貌,或是怎麼樣的體貼,讓康熙大帝這樣眷顧?

然而,但是,

他們沒有什麼「基情」,唯有純潔的主僕關係。但顧太監無疑是康熙的親信心腹,是他願意吐露心聲的人。這17封信實際上是康熙通過顧太監轉達給康熙后妃等家人的。

有何為證?因為你只要看到信中這樣的話,一切都瞭然了。

爾等傳知妃們,物雖微而心實遠也,不可為笑」。

「朕今抵寧,所得土物數件,恭進皇太后,又賜妃嬪們數件,爾按字送去,特諭。」「此話不必多叫人知道,妃嬪們知道罷了。」

顧太監只是傳話者,

康熙在信中詳盡地記述旅程、見聞和心情等,都是讓他更真實地轉達給妃嬪們。

由此可見,

歷史果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同一史料來源,截取不同的方面,

得出的結論竟然完全相反。

這17封信哪裡來呢

是著名漢學家史景遷在《康熙》這本書中搜集整理的。

書中引用披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史料,用自述式的寫作方式拉近了讀者與康熙的距離。是文藝裝逼青年的必讀物。

史景遷這個老帥哥是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被譽為漢學家中的奇才。他總能獨特新意地剪綵史料,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還原歷史。

有人評價他說

「把學術提升到了美的範疇」,他的書譽為經典之作,在全世界暢銷,被翻譯成為十幾種語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路易十四給康熙的一封親筆信曝光
入宮時只是一個宮女,十七阿哥胤禮生母——純裕勤妃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