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積德,泉州「大司馬」的望族傳奇

讀書積德,泉州「大司馬」的望族傳奇

黃宗漢故居內部

讀書積德。

泉州元妙觀觀口,黃家以此四字換來另外四字——百年望族。

於是有了「觀口黃」的傳奇世家。

落在紙間,它是厚重的467頁族譜。

以「榮耀祖宗貽謀孫子永承家慶世受國恩」這十六字作宗族輩分,2012年最近的一次編修,已經收錄到慶字輩。

散於街巷,它是會呼吸的紅磚燕尾。

梅花石、大司馬、一六淵海、梅石山房、靜妙軒,由觀口、後巷擴展到敷仁巷、鎮撫巷,如今僅余的四座院落也居住著後人。

逢至年節,它是欣榮的枝葉滿堂。

每年除夕,黃氏家族聚會的熱鬧,少有文字能描述、概括。說起今年的這次聚會,稍上年紀的人已記不清具體來了多少人……

1.

一副對聯

與黃氏後人黃承潔從鎮撫巷穿到玉犀巷,來到元妙觀觀口。零星可見的書房、古樹、山石,是當年十一座大厝相連的黃家大宅的留存「部件」。

玉犀巷舊政協大院內,一米多高的「梅花石」千百年不敗,石塊紋理像枝枝蔓蔓縱橫交錯在綻放的梅花。這方石,據說是擔任四川總督時,黃宗漢特別派人從四川送到泉州珍藏的。

梅花石

黃宗漢是奠定「觀口黃」這一家族的主要人物。

黃宗漢(1803~1864年),泉州人,清道光十五年進士,咸豐四年出任浙江巡撫,後拔擢為四川總督,英法聯軍陳兵廣州時,黃宗漢又調任兩廣總督,屬出身福建具有影響力的官員,但後因主戰遭排擠被慈禧太后革職,隱居泉州。

以官職名稱追述一個歷史名人,是最簡便也最粗暴的一種方式,這當然只是最精簡的黃宗漢「簡歷」。一百多年流水而過,當年曾佔地三千平方米黃氏宅院,只能從院子里形狀多姿的太湖石山窺探一二。

黃宗漢故居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大厝分隔幾處由後人居住。穿過掛著「進士」「探花」匾額的一道又一道門,在長房居住的廳門前,後裔黃小寅告訴我們,「雄文豹蔚尊鸞閣,家業蟬嫣蔭鯉庭」這副對聯,是黃宗漢親自題寫的,有幸保留至今。

院子里,百年的白蘭花、榔榆高聳入雲,粗壯的七里香倚牆生長,它們是否記得大宅院當年的故事?

2.

半字取名

黃家開枝散葉,「讀書積德」的家訓,後人作為對聯,刻在家門之上。

讀書積德,不做官。這是黃家祖上留下的訓誡。黃氏族人口口相傳,當年黃宗漢受官場事件牽連,仕途受到打擊,後來便痛下決心後世不再為官。83歲的黃永磋說起往事,眼眶紅了,又偶遇拄著杖的堂兄黃永硜,兩人站在家門口。

88歲的黃永硜提及,上世紀60年代,家中書畫、箱籠,甚至碗筷被拉走了十四板車。有些沒帶走的,就在鎮撫巷黃家大院門口焚燒。那時候,火光衝天,燒成的灰燼堆成了小山。當年的黃家開過典當行,藏有文徵明、唐伯虎的真跡。

大家現在還能看到的門前重達千金的「大司馬」石碑,曾經近半世紀淪落成民居廚房外的擺件,直到1998年才重新回到黃家。在東湖水漈找到了大司馬石碑時,上放滿了鍋碗瓢盆。經過清洗,所幸石碑完好無損。頗費周折,但也還算幸運。

家中讀書人多,黃家先祖定下了昭穆輩分用字。有趣的是一般人家定一字,而黃家定「一字半」。後人取名的空間,其實只有「半字」。

比如,永磋、永硜,不僅第二字相同,第三字的偏旁也相同。憑著姓名「暗號」,遇到名字幾乎相同的人,即使彼此不相識,也能很快鎖定親戚關係。用著幾乎相同的名字,家族成員彼此之間也更有凝聚力。

3.

積德行善

謹遵「不從政」的祖訓,黃家人走出了不少傳道授業之人,也有很多後人身體力行積德行善。

黃宗漢長子黃貽楫曾執掌清源、崇正書院的講席,著書立說。同時也倡辦地方公益,如疏浚八卦溝、設立育嬰堂等。年逾八旬的老鄰居楊松林回憶,育嬰堂設在鎮撫巷黃家臨街的一處宅院內。一些孤兒被收養在這裡,每逢節日街坊還可以帶著孩子來領米。

黃家還有另一處空間,供舊時吸食鴉片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躲避風雨。楊松林親眼目睹過育嬰堂接濟百姓的情景。

黃宗漢侄孫黃謀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曾與進士吳桂生、黃摶扶一起,在花橋慈濟宮發起創立「泉郡施藥局」,推動了泉州慈濟事業的發展。後來陸續更名為「泉州府施藥局」和「花橋施藥局」。

黃謀烈對泉州還有一項重要貢獻,那就是在20世紀之初倡議創辦中學堂,在官府的推動下,泉州五中前身的中學堂建立。黃謀烈受邀成為「正總辦」,主持學堂辦學,相當於第一任校長。

1928年募捐並推動晉江公學成立的庄垂綸,其夫人黃崇仁也是「觀口黃」後裔。黃崇仁就讀於上海大同大學數理系,與丈夫一同投身泉州的基礎教育。晉江公學後來改名為「晉光小學」,庄垂綸一直擔任校長至1951年。

故居內的書房之一

4.

名家輩出

循著「觀口黃」的取名規則,你會發現泉州走出去的文化名人里,也有這個家族的身影。

比如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潮流中最為重要的藝術家」的黃永砯,1986年創立「廈門達達」運動,現居法國。其兄長黃永砥,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作為舞美設計師,多次獲文華獎,享受國務院津貼。

黃漁仙作品

往上追溯,泉州近代著名的才女黃漁仙也出自「觀口黃」一族。才女本名黃松,漁仙是她的字。6歲讀書,還向名師學古琴繪畫等技藝。光緒年間,黃松遠嫁湖南望族黎桐曾,無奈丈夫早亡。經許多坎坷,曾到上海生活一段時間,以超凡的琴藝結識許多名流。晚年回到泉州,與泉州文史界名人頗有交集,被譽為「南派古琴名師」。黃松所畫的工筆絹畫嚴謹工整,是泉州近代知名的女畫家。

黃家後人介紹,後世鮮有人知道,黃松原本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教育家黎烈文的堂嬸,黎烈文實際上是在黃松的教養下長大的。其曾祖父黎錦談先後任台南、台中、泉州知府,因此黎家與泉州和福建也頗有關聯。

後記

黃宗漢的家族故事先講到這裡。這座泉州城裡保存堪稱最完好的古代私家園林,還有許多故事。如果你感興趣,不妨自己到中山路鎮撫巷內北側,尋找這座故居。

它坐北朝南,有兩座三間,三大進及東西護厝、書房、花園等建築,前有院牆圍護石埕,布局嚴謹精巧、富麗堂皇,是清代泉州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

如果你運氣夠好,獲得後人同意,便可進屋一窺榮光落痕。哪怕遭歲月洗禮,依然能在當年的石香爐、石蓮台、石桌、石凳上尋到故事。

END

本期文字 / 月芳 圖片 / 呂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巷 的精彩文章:

公益,跨國戀,每年買套房,我想做的每件事,她都做到了

TAG:花巷 |